乡人逸事之兰通篇(1)
榫子。
碧湖西乡有句俗言:上黄上地捉鱼虾,下河里河养鹅母说的是上黄上地两村人擅长抓鱼抓虾并以此为生。下河里河两村的人擅长养鹅并以此为生。按现在的话,是某某方面的专业村。据老辈抟下来的说法,很早以前,上黄村还是一片松树林子。一位猎人,带着一只狗来到这里,没想他这只狗就赖着不肯再走,猎人暗想此地与他有缘,于是结庐于此。后又有人陆续迁入,遂成村庄。但村庄历来都不大。 因为通济堰竹枝状地分布在碧湖平原上,兼之许多为了农田灌溉蓄水用的大大小小池塘,再加山后山高溪、郎奇两大港源之水入后畈平原形成的大大小小河流,使碧湖平原有一定的水域面积。由于那时世界上还没发明化学农药,水里的鱼虾资源还是相当丰富,孕育像我们村这样,以捉鱼抓虾为主业的专业村,也涌现了一批捉鱼抓虾的行家理手。其中,兰通在我村乃至周边邻村颇负名气!我对他本人已没什么印象,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去世了,但他的故事在孩子们中流传甚广,至今还记得。
娶亲。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都很穷,兰通家也不例外。至该成家立业的年龄,经媒婆介绍,两家同意,兰通娶得一邻村姑娘。结婚那晚,按规矩,乡邻亲友都来喝喜酒,全村人都会来凑热闹。
闹罢洞房,客人散去,新娘怯生生地问新郎,米缸在哪?因为过去新媳妇是很懂规矩的,次日就要早起给全家人做饭吃。不像现在的女人,认为结婚为人生头等大事,新婚之夜是可以睡懒觉的,想起多晚就多晚,起来后父母亲已做好饭菜,只管吃就行。兰通淡淡地回答,在床后新娘也贤慧,摸到床后头去看了。打开缸盖,伸手往里一摸,直至缸底就是摸不着一粒米。出来后还是怯生生地问,里面怎么没有米?会有的,还没到时候,我家有‘五通’的
对新郎的话,新娘也是将信将疑。新婚夫妻恩爱后,新娘子却很难入睡,既有新环境的缘故,也有刚才五通一说,心中不免紧张兴奋。及至睡去,却是死沉死沉的。醒时天已大亮,匆匆起床去淘米,唉!怪事,米缸里还真的有米了。
原来,五通是没有的。是兰通半夜起来去抓鱼抓虾,拿到碧湖街上卖了,换回米来。只是新娘睡得沉,未曾觉察而已。
偷鱼。
兰通抓鱼的技术是一流的,据说他可以看得出池塘里那个位置有鱼,撒网过去,百发百准。但捕鱼的人多,野塘里是没什么大鱼了。于是便想到了去偷有主池塘里人工养殖的鱼。但这不容易,因为白天不敢,晚上则有人看守着。为防人偷,池塘里还扔进去些树枝竹枝,使你不能撒网。天寒地冻,年头将近,也是鱼养了一年要抓了去卖的时候。兰通和他的同伙趁看守的睡着了,几个人把他连人带床抬到池塘边,大叫,有人偷鱼看守的迷迷糊糊的被惊醒,边爬带滚地下床。孰不知扑通掉进冰冷的水里,上岸后慌忙逃回去换衣服。
兰通他们就利用这个时间差,先捞去池塘中的竹枝树枝,撒网过去,三下五下,便偷得许多鱼。逃回后,把湿鱼网和间湿鞋子湿衣服放入楼上的谷柜,把干的鱼网晾起,并在床前放一双干净鞋子,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池塘主人其实对兰通他们是一直有疑心的,接报告后便借故来到他家,看看他家晾的网是干的,床前的鞋是干的,因没什么证据,便也说不出什么,悻悻地走了。
打蛇。
民间有个传说,如果打蛇不死,仅折断尾巴,那蛇尾就会长成一个圆槌,它还会伺机报复。狭路相逢时,它会先跳起来与你比高,如果你比不过它了,它就会扑过来咬死你。据小伙伴们说,这事在兰通身上就曾经发生。
一日中午,兰通正在张河的官堰里抓鱼,因碰到要大解,便到一蕃薯地去拉。刚蹲下一会,听悉悉苏苏有响动,一条粗壮的蛇尾部拖着一肉槌,向他这边游来。兰通大吃一惊,暗叫不好,心想肯定是哪条蛇寻仇来了。他正要站起。那蛇便叭得一下飞起,跃过他的头部。兰通顾不得提裤子,慌忙边站起边往后退。那蛇又一次跃起,高过他的头部。恰好兰通身边有一木柴,他慌忙捡起并高高举起(想必他也是听人说过的,自己身高不够,可以借助于用竹杆之类的)想不到那蛇力气甚好,再次跃起,还是超过木柴的高度。
这时,旁边已围了些人。有人叫道:快去拿了‘虾称’一种当地捕虾的工具,后有长长的竹杆兰通缓过神来,敏捷地躲着蛇的进攻,往放‘虾称’的地方退去。终于退到了,他迅速的把‘虾称’高高举起。那蛇见状,便停下攻击,与‘虾称’比起高来了。毕竟那竹杆很长,蛇跳跃了几次,还是不能超过。这时,兰通瞅准机会,趁蛇跃起的时候,用‘虾称’的杆子,用力横着一扫,把蛇摔到了一边。他迅速跨前去,举起杆子,朝着蛇的头部一阵乱打,终于制服了这蛇。
听了这个故事,小孩子都挺害怕的。因为那时生态环境好,蛇多,一不小心就会碰上,而人的天性是与蛇为敌的。因此,打蛇的事,就在我们身上时常发生。而打蛇不死,让其逃脱的事也是常有的。一人独处田野时,我们会诚惶诚恐,怕万一哪条曾经打而未死的蛇出来寻仇。
现在想来,可能是先人们怕孩子们打蛇时反受到蛇的伤害;另外,蛇毕竟是有益动物,不希望孩子们去杀生,因此故意编出来吓唬孩子们的。
乡人逸事,关于蕴含哲理文人逸事的介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各村都组建文艺宣传队,在公社的各村巡回交流演出。我们村的宣传队在公社里还是有点名气的,因为前后台人员的素质总体不错,特别是女主角长得比较漂亮,因此还会应邀去外公社演出。因演出以婺剧为...
乡人逸事之外公篇,关于吕文穆公逸事的介绍
在我们村里,外公算得上是名人,周边乡邻稍上年纪都认得他。他自幼在大户人家生长,念过一些书,会写各类契约文书,最擅长的要数毛笔书法。当时,碧湖范围内,有三个人的毛笔书法最有名气,一是镇里的叶志忠,二是高...
- 下一页:造化之主 第二百四十三章 巨人骨架
- 上一页:作为对中国文坛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