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

p我是把奈保尔的看

我是把奈保尔的《看,这个世界》当成写作指南来阅读的,它和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有点相似,都是“追忆逝水年华”的。

海明威追忆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那里的文化名流的生活、工作、爱和恨。文中追忆的每一个人,和大家都似乎认识了好几辈子,很容易勾起阅读兴趣。而奈保尔追忆的是他年少时生活过的特立尼达岛上的人和事,以及之后他到英国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奈保尔所追忆的这些人中,除了政治家圣雄甘地,其余都是默默无闻的无名小辈。如果不是奈保尔妙笔生花,没有人会对一个遥远的岛国的无名小辈感兴趣。他们是在奈保尔的笔下才鲜活起来的。

在奈保尔追忆的这些人中,托尼·鲍威尔的形象最饱满,奈保尔着墨也最多。托尼·鲍威尔著作很多,在当地很有名气。鼎盛时期身边有很多追随者。到了后来,因思想陈旧,虽然没停止创作,但读者已寥若星辰。那时候,奈保尔经常到托尼家做客。托尼衰败之后,围在身边的人也大多散去。只有奈保尔还在。

奈保尔认为,写作、做事,切不可“用力过猛”,也不能“解释过度”。“用力过猛”,很可能不能自然开始,而“解释过度”就会显得啰唆,文字不够简洁。奈保尔在讲述这些人这些事的时候,只用寥寥数笔就能轻松地让他生活中的人走进我们的生活。就好像你就在现场,那么自然,那么真实。

之前,我还看过奈保尔的《通灵按摩师》和《米格尔街》。

《通灵按摩师》是奈保尔195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名叫格涅沙的中学老师一步一步成为通灵按摩师的故事。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奈保尔却把它写成了“非虚构作品”。读这部作品就像在读一部印度底层人的奋斗史,真实得让人坚信,格涅沙就在那儿。

前段时间,才读了奈保尔1959年出版的《米格尔街》。读《米格尔街》第一篇《鲍嘉》,就有了眼前突然一亮的感觉。米格尔街,这条之前从未听说过的街道,离你一下近了。那里的人,就好像你曾跟他们一同生活过。你们在一个街角玩耍,那里的阳光、空气,那里的笑声,你都好像经历过,而且历历在目。《米格尔街》“B·华兹华斯”这一篇,诗人华兹华斯告诉年幼的“奈保尔”,当你成为诗人,你就会为任何事而流泪。其实,他在告诉奈保尔,对世间万物有着悲悯之心,那是诗人必须有的情怀。这也是奈保尔的情怀。

奈保尔追忆每个人都饱含深情。他所追忆的人和事,看上去很琐碎,但就好像刚从河水里捞起的波光闪烁的渔网,他把生活中这些闪烁的点点滴滳,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出来。

根据《世事如斯·奈保尔传》记述,奈保尔在写作时饱含深情,但在现实中却是个 暴力狂。除了妻子(第一任妻子),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维持了长达三十年的关系。有一次,他在文章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和情人做爱时,他殴打情人的细节。他读给妻子听,妻子默默听完,走出房间,然后,她走进来,冷静地提了修改意见。我无法将传记里的那个 暴力狂,跟写出这么饱含深情的文字的奈保尔联系起来。

《世事如斯·奈保尔传》最后一节,写奈保尔听从第一任妻子的愿望,将她的骨灰撒在他们之前经常散步的松树林,他唱了儿时学的一首赞歌,“万物明亮而美丽,众生伟大而渺小。”然后,维·苏·奈保尔,靠着汽车,眼泪顺着脸庞流下,泣不成声。

看到这里,我知道,他就是奈保尔。

(编辑:王谦)

妇科千金片多少钱一盒
赣州治疗牛皮癣费用
静脉曲张怎样治疗最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