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

不登峙山(1)

不登峙山,岂知石门

小洞子--石门人的情结必有它,石门,峙山,小洞子,也许,它就是石门村庄的名字起源。

静谧的石门--从小洞子位置,俯瞰我们的小村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家乡的山,仙气来自哪里?来自亿万年过去的神秘,来自众多过往者的追寻,来自今天的你对她的赞美。家乡的山,群山绵延,以峙山为主峰,周围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山头无数,当雾气朦胧,如仙气氤氲,更显灵气浓厚粘稠。这些层峦叠嶂、连绵环抱的群山,都属于峙密山麓。

群山叠嶂中,最有名的山,当属主峰--峙山。

对峙山的叫法,当地人一直称之为时山(Chíshān)山根下东方位置,有一村庄--峙山庄,得名于此。我石门村庄,位于山根下北面,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

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河。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便是我们的母亲河--峙密河。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25卷沂水条记载:沂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密水东流,迳东安城南。密水又东南流入沂。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时密山,县西南四十里。时密水,一自横岭东南狠虎顶之阎峪(实际发源于西部的黄连树顶子山南麓)东流,经时山北合时山泉,又东南经时山庄(今峙山庄)又东抵粉团庄(今凤台庄)前。一自当腰柱山(今挡羊柱山)东南流,经刘家店子南宗祀庙北,又东经时山前合时密泉,至粉团庄前,二水合流而东,经姚店子集南,又东经灵山后,抵黄崖头东南,汇为大石渊,又东经马家庄合坊沟水,经邵家宅庄东南入沂。时密泉,县四十里,出时山前,入密水。

时密山、时密水为旧称,今称峙山、峙河(峙密山、峙密河)《沂水县地名志》沂水县地名委员会编,1988年3月)记载:峙山,位于院东头区驻地东4公里。海拔396.3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以南北两峰相对,得名峙山。亦称时密山。峙河,发源于沂水县院东头区的西部,有二源:一源出自西北境黄连树顶子山南麓的老猫窝,经许家峪、上岩峪、下岩峪等村至北香炉崖村前入寨子山水库。出库又东南流经峙山后,至西郑家庄东南入姚店子区;一源出自西南部的挡羊柱山东麓龙岗峪村南,自西南向东北流,至小庄子转向东南流,经院东头村北至单家庄东入姚店子区。二源水在姚店子区的凤台庄前相汇又东南流,经姚店子村南,东流至埠子村西复向南流,又东转北流,至黄崖头村前又东南流至邵家宅村东南入沂河。全长31公里,河床最宽处500米,控制流域面积221.1平方公里,系常年性河。以流经峙山后而得名峙河。旧称时密水。新版《沂水县志》齐鲁书社1996年)峙山,高板场山东南,沂城西南17公里,西北-东南走向,海拔396.3米。

密”就是密邑,是春秋时期鲁国远及二、三百里建在东鄙的一个边邑,密邑古城遗址位于山东沂水县城西南四十里、院东头镇驻地东南4公里的刘家店子村西,地处平原,北靠时密山,南临时密水,总面积20万平方米。《左传·闵公二年》莒人归共仲及密”即指此地。

峙山主峰西邻,有一山头,名曰小红山,山土为铁红色,石质为质地较脆的红色片岩石。山半腰处,有青石(石灰石)裸露。峙山的石质为前震旦系片麻岩。所以从年代看,小红山的年代应晚于峙山,估计至少一亿年。当你在小红山和峙山之间跨域,你是否一种历史的穿越感?

峙山北,有一不太高的山,名曰寨子山,海拔290.4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相传古时王姓在其上扎寨称王,故名寨子山。1970年11月动工、1972年12月竣工的石门水库,即在西山和寨子山之间修建,故名寨子山水库。

峙密山麓,属于喀斯特地形,山下有溶洞不足为奇。最有名,也是当地发现最早的,当属四门洞了。

峙山西北麓,石门村西1公里,山下为一座天然石灰岩溶洞,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故称四门洞。四门洞年代久远,南门有洞天”洞内有天成”等磨石刻,难以考察其历史渊源,据说自宋朝时期便有。如今已成为风景秀丽、远近闻名的融休闲、游憩、娱乐、度假、溶洞漂流、洞内观景为一体的旅游区。

峙山周围的溶洞,除了四门洞,还有近年来发现的,位于唐家河村,松树山下的溶洞,被旅游商一度命名为阔佬山天然地下迷宫后因经营不顺,至今没再成为旅游区。周边的溶洞还有,曲家洞村东山的佛祖洞,留虎峪村九顶莲花山下的天然地下画廊,永富庄村龙岗山下的山东地下大峡谷。

说峙山,必得说说小洞子”在石门村庄,南望峙山,南坪的横切面位置,有一显眼的洞穴,便是石门人祖祖辈辈所说的小洞子”这极有可能就是石门的由来。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三十年前,小洞子还能容纳十几人,是个遮风避雨的好去处,夏天登山,如果遇上雷阵雨,可以到里面躲雨。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蚀、地质的变动,被沉降的碎石、渣土慢慢填满,小洞子内部的空间已逐年缩小,如今仅仅容纳四五人。

峙山山体沟壑纵横,南坪、小坪子等坪沿边的崖壁众多,造景绝妙,且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崖壁一般高10-20米,最高处30米,仅在磨峪沟两侧的崖壁石林就有几百米,延续西山,一直至石门水库,足有2000多米。巨岩突兀如天造地设,拔地而起直耸云天,且由于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各种姿态的岩石,栩栩如生,形态逼真。

峙山,虽不很高,但茂盛,植被丰富,物种繁多,松树,柏树,槐树,栎树,山楂树,苹果树,栗子树,森林覆盖率达到80%,是典型的原始森林景观,原生态的天然大氧吧,绝对是城里人来放风的绝佳去处。

峙山以及周围各个山头上,中草药种类繁多,有山参(红血参)柴胡、桔梗、何首乌、马兜铃等几十种,动物有野兔、山鸡、獾、黄鼠狼、斑鸠、布谷鸟、猫头鹰等。盛产当地特产,如沂蒙全蝎、山山牛、蚂蚱、松菇、黄花菜、板栗、柿子、苹果、山楂、酸枣。

沿着山梁脊背,可以顺着羊肠小道爬到山顶。如今从唐家河的山沟处,修建山路至山顶,越野车可以开上去。曾经的峙山山顶,有解放军战士修建的铁塔,作为空军战机和的航标,小时候大人们都称为铁架子。后来被村民你一块我一块的拆掉,直至拆倒。如今山顶换成了观光放哨的岗亭。须晴日,峙山顶,举目远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西北方向石门水库如银镜迎着阳光粼粼跃动,向东方向沂河宛如飘带奔流南下,乡村马路,山间小路,近处小红山,远处寨子山,簸箕坪,麦坡坪,五狼峪,一览无余,处处是美景,处处都呈现出缤纷的颜色,俨然一幅天然的风景油画。

春季的峙山,百花齐放,蜂蝶飞舞,百鸟歌唱。

夏季的峙山,云舒雾卷,雾气缭绕,恍若仙境。

秋季的峙山,野果飘香,层林尽染,红叶滿山。

冬季的峙山,银装素裹,雪树银花,美不胜收!

青山不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对我们而言,每次登峙山,看一看湛蓝湛蓝的天空,吸一吸纯净清新的空气,闻一闻田间浓郁清香的泥土味道,都有不同的收获,总有看不够的感觉,从任何角度品读家乡大自然的馈赠,都给人无与伦快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经的峙山,为石门人们了烧火做饭的基本材料,上山搂草打柴成为曾经的大人小孩子们的每天必须的工作。曾经的草筢子如今也淡出了村民的视线,成为历史的回忆。如今的峙山,尽管村庄的老少爷们不再天天上去,但依然是石门人们精神的依靠,心灵的寄托,永远是石门人坚韧挺拔的脊梁。

说石门,道峙山,大山的子孙爱峙山。石门、峙山、石门人,已是一个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整体。不到石门,你不会认识峙山;不登峙山,你岂能全面了解石门。

多彩峙山等你来,美丽石门欢迎你!

古老的大槐树--孟家古槐,立庄槐,见证村庄历史的古槐,承载石门人无数情怀的古槐。

岁月的碾子。

南坪的小井--用石块砌成,即使在最干旱的夏天也从未干过,好神奇!几代南坪人生活就靠它,石门人没有没喝过这个井里的水的吧?如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酸枣--还是家乡的好,酸酸甜甜就是我。

绽放的野韭花--用野韭花制作的野韭花酱,有一种清甜的植物香气,让舌尖在清新之中感受到热辣的刺激,胃口大开。《舌尖上的中国2》第六集专门有介绍哟~~不过我们石门人,菜园子里家家户户种韭菜,用野韭菜花做酱吃的,不是很多。

橡子--栎树的果实。栎树,也称橡树或柞树。小叶的我们叫柞树,大叶的我们叫桲椤树,端午节用桲椤叶包粽子,可是我们石门的风俗哟,桲椤叶粽子清香的味道,还想着吗?

马兜铃--我们称之为后娘罐子。

过去沂蒙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某山民的妻子病了,郎中给她开的药方中有马兜铃一对,山民欲买无钱,便上山割了一担缠满后娘罐子的山柴,挑到城里去卖了二百钱,而后去药铺抓药。买到手一看,却是两个后娘罐子。山民大感不解,询问后方知,药书上所说的马兜铃,当地俗名就叫后娘罐子。

荆花--要结果了,蜜蜂的最爱。荆花蜜,也叫荆条蜜,是四大名蜜之一(荆条蜜、枣花蜜、槐花蜜、荔枝蜜)也是我国大宗蜜源中每年最稳收的蜜品之一。立秋前后,秋高气爽,荆花丛中,蜜蜂穿梭其间,采花露酿制成荆花蜜,浅琥珀色,入口留香,回味无穷,因其质优被称为“一等蜜”荆花蜂蜜采自华北地区,南方少见。有清热去燥、解毒去痛之功效。

花椒--必需的调味品。

松柏(侧柏)的果实--松笼子,可以做香用,过年时妈妈烧香的味道,你是否依然记得?

山顶的围子。曾经抗击鬼子的碉堡。

栗子。

这棵软枣树,是否勾起你曾经对南坪人家的记忆?

黄崖的梯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学大寨的杰作。幼时的我曾经跟着大人在现场,至今还有模糊的记忆。

远处是西山的崖壁。

从西山俯瞰村庄。

位于郑家庄的簸箕坪。

从峙山山顶,遥望水库。

如镜的水库。

小红山。

秋日的北山,金黄的杨树林。

峙山前的苹果园,属于单家庄的,这是小茶果。

冬天白雪覆盖的峙山。

我们称为光崖的崖壁石林。

峙山远眺(南面)。

峙河(时密水)的南、北两源位置图:

小儿脾胃虚弱用药
止咳药不含防腐剂效果咋样
宝宝普通感冒怎么用药
最近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