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
宋元丰六年108年十月十二日夜(1)
宋元丰六年(108 年)十月十二日夜,是一个月夜。近千年厚重的历史缓缓过去,这一夜的月亮还在照耀着我们,与月亮同辉的还有苏轼写于此夜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很短,只有寥寥八十字,却极富智慧的穿透力,成为苏文甚至宋文、整个古文中的名篇。这篇记夜游黄州承天寺的文章,比人称短小精粹的柳宗元《永州八记》中任何一篇都短,其魅力何在?历代均有人探究。愚以为,若能领略苏轼心中的水月境界,便可领悟此文的妙处。以下是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在这篇惜墨如金的短文中,开头详细写出时间,因为这个时间是苏轼生涯中的一个节点苏轼有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一生被贬多处,以其中三个地点代表自己的一生功业,可见这三个地点对于苏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黄州。因为惠州与儋州属于岭外,地点本就特别,儋州又是苏轼所贬最远且最后之地。黄州地理上属于中原地区,被贬黄州的时间处于苏轼生命的中期,为什么会在自题诗中第一个提及呢?因为是在黄州而且是到黄州两三年之后,也就是本文写作的时间段,苏轼真正地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他进入到智慧的水月境界。
嘉佑元年苏轼二十一岁举进士,其所作之文为《刑赏忠厚论》,深得欧阳修赏识。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宋神宗曾就变法之事交“两制三观馆议之。先生献三言,荆公之党不悦,命摄开封府推官。有奏罢买灯疏,御史知杂事诬告先生过失。未尝一言以自辩,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宋史》)。苏轼与当政者政见不同,外任杭州才是他被贬的开始。熙宁八年,苏轼年四十二改知徐州,于徐州任上有率民抗洪的壮举。元丰二年(1079),三月自徐州移向湖州。言事者以苏轼《湖州到任谢表》为谤,七月二十八日使黄埔遵到湖追摄,这年,苏轼卷入“乌台诗案”,入狱坐牢,“锻炼久之”,10 天后被贬来黄州。因为宋太祖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留下一条命。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情绪低落,人生处于最低潮。正如佛教经典所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如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在人生倍受打击的黄州期间,苏轼读佛书、游佛寺、访僧人,苏轼的佛教活动在黄州达到最高峰。这既是生命最困顿时期苏轼的心灵需求,也是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闲职提供给苏轼的方便。“初到(黄州)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与章子厚书》)。根据苏轼自己的记载,苏轼所读过的佛教经典有:《楞伽经》(《书楞伽经后》)、《金光明经》(《书金光明经后》)、《妙法莲华经》(“熙宁二年,某在京授差遣与王诜写诗赋及《莲华经》”)、《金刚经》(《金刚经跋尾》)、《般若心经》(《小篆般若心经赞 》)......等等。作为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苏轼亦热衷于抄写佛经。其所抄写的佛经流传甚广,据《夷坚志》记载:“东坡先生居黄州时,手抄《金刚经》,笔力最为得意。”笔力得意源自内心得意。苏轼在黄州期间,思想、文章、心态均发生变化。这从他的弟弟苏辙所作的墓志铭可以见到。“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 瞠然不能及矣。”苏辙亦为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对比兄长,其不能及的是苏轼在黄州所达到的智慧的水月观,表现在文中是水月境界。
黄州通判给予苏轼五十亩荒地耕种,荒地位于黄州东坡,苏轼从此号为苏东坡。“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苏轼开始悠游于山水,也开始悠游于文章。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文中夜游的起因,实际上是白天尘俗生活的结束,也是夜晚超脱境界的开始。苏轼脍炙人口的记游诗文基本都是夜游的记载。苏轼喜好夜游,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各类文体的名篇文中有前后《赤壁赋》,词中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这些作品在时空上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夜间之作、且都是夜游的作品。其实诗人或者说文人总是夜客。在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时代,大部分社会成员在经过一天的劳顿之后,都会在缺乏照明方式的夜晚歇息了。可是,进行精神活动与文化创造的文人却在夜晚活跃起来。挑灯夜读、灯下苦吟、清夜冥想、秉烛夜游,这些活动都是文人在夜间进行的,苏轼也是一个夜间活跃的夜猫子。如他在夜晚读书:“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东坡全集》卷四),他也在夜晚写诗:“有客独苦吟,清夜默自课。市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东坡全集》卷一),他还在夜晚参禅:“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东坡全集》卷十一)
苏轼更喜欢的是夜游,是在晚上欣赏美景。这是古人珍惜人生时光的精神体现,也是因为身兼政务的文人只有晚上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对于苏轼而言,更重要的是夜景有其特别的美感。苏轼夜游时间经常会在夜半两更三更,甚至通宵达旦。“二更饶鼓动诸邻,百首新诗间八珍。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作三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杭州夜游:“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夜泛西湖五绝》)。儋州夜游:“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封建社会时期,民众夜游是被禁止的。《周礼》中规定了专门禁止夜行的官吏职责:“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至唐代,夜禁制执行仍较为严格。“郭旻醉触夜禁,杖杀之”(《新唐书》)。夜禁制在宋代有所松弛。宋仁宗时,张观“知开封府,民犯夜禁。观诘之曰:有人见否?众传以为笑”(《宋史》)。这并非张观不谙吏事,而是承平日久,自然政宽法慢。夜禁松弛给苏轼夜游提供了方便,他甚至可以叫城门不上锁以在月下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元代为加强统治,夜禁又严格了:“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产育之类则不在此限。违者笞二十七下。”(《元史》)
晚上欣赏美景,月亮既是审美的对象,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苏轼喜对月、赏月、写月,月亮仿佛与苏轼有特别的感应。“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暎蛾眉。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待站台》)。苏轼最喜水中月,与朋友相约看月是看水中月:“爱君东阁能延客,顾我闲官不计员。策杖频过如未厌,卜居相近岂辞迁。莫将诗句惊摇落,渐喜罇罍省扑缘。待约月明池上宿,夜深同看水中天。”(《次韵王海夜坐》)。华堂赏月,也是欣赏经池水反照之明月,而堂中人与水月相通:“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风 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起观河汉流,步履满长廊。”(《和鲜于子骏皲州新堂月夜二首》)。欲悟人间真谛,也从水月中寻:“悟此人间世,何者为真宅。暮回百步洪,散座洪上石。愧我非王襄,子渊肯见客。临流吹洞箫,水月照连璧。”苏轼的诗文中,水月总是交相辉映,它是苏轼最爱的境界,也给苏轼人生的启示。
苏轼所阅读过和崇信的佛教经典,都推出了一个中心的意向:水月。以水中之月的虚幻观照万物称为水月观。水月观的第一层含义是万法虚幻,水月观又可称为虚幻观。佛教经典中反复重复“所有起法,犹如幻化、电光、水月、镜中之像,因缘和合,假持诸法,悉分别知从业因起,唯如来处是究竟地”。以水月的虚幻譬喻诸法为妄,这层意义为大众所接受领悟。苏轼及宋代文人推崇的《维摩诘经》亦复有水月观。“一切法可知见者,如水月形,一切诸法,从意生形”。苏轼在黄州所作之《念奴娇.大江东去》就从万法虚幻的角度写了水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唐代玄奘所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水月的假名,论证名相之虚,试图从逻辑的层面证明万物的实相不可得:“譬如梦境、谷响、光影、幻事、阳焰、水月、变化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梦境乃至变化。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这种论证充满辩证精神,将事物的现象(包括假象与本质的关系、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人们的认识感知与感知对象的关系、事物的指称与事物的本体关系等进行思考。水月观在推进人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上,可称为智慧观,它引发文人的思维兴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亦有水月描写,苏轼企图通过亘古变而又未变的水月揭示变化的现象与不变的本质:“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月观促进了苏轼的辩证思维。
佛教的水月观更有一层涵韵,是水月相映并显现万物,来象征真谛的遍照遍及。如“譬如盛满月,映蔽诸星宿。示现一切众,有增或有减。一切澄净水,月影无不现。世间群生类,皆悉对目见”。水月观还是一种清净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在看空一切而又超脱一切之后的内心澄净,苏轼在黄州确实领悟到了这个境界。苏轼在黄州之所以热衷于游历寺院、读抄佛经、交往僧人,就是因为,他在这种活动中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矛盾与痛苦,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黄州安国寺记》)。
水月观的虚幻、智慧、超脱表现于这篇短文中是这样描写的:“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描写是文章的核心。简洁的描写、简短的文字中有丰富的涵韵。首先,没有明写月亮而一切普照在月亮之下,这是真谛的遍照遍及。第二,月光下的庭院竟然如积水空明,将作者脚下、世人眼中踏踏实实的庭院之地写得虚幻缥缈。这是水月观透视下的空幻表现,它较之月下看水之空幻更为透彻。第三,那摇曳的竹柏之影恍如水中藻荇。这是理事俱如、万法无碍、相入相及即。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所达到的智慧心境与宋代高僧相似。北宋元祐年间活跃着一位高僧佛眼和尚,他在赞叹水月的指陈对于领略佛教智慧的密切关系时,阐释观水月的四层境界:1.“凡夫见闻,月皎水浑”。世人见月是月、见水是水,没有智慧观照,只有现象反映,如此则永在苦海沉迷。2. “二乘闻见,如镜中面。”已经具有水月虚幻的观念,然而还是迷惑于现象与真理的关系。 .“水澄月映,孤光炯炯”。达到了水月观的智慧,领悟到了空幻,然而还需灭此化城,更进一步。4.“一月耀天、光吞大千。森罗顿现,亘尔无边。齐含宝月,交光廓彻。非中非外,一多融摄”。既有水月观的智慧,亦有水月观的心境,领悟到了虚幻而又不执著于此,水月交融、万法自在。
这就是苏轼文章中所描绘的境界,是那一夜的月光下苏轼的智慧观察与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月下观竹、水中见藻,那飘逸那透彻那澄明那精当,表现于文章,需要的与其说是清闲不如说是智慧。竹子本是苏轼是至爱,人们都熟知苏轼爱竹的名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于于潜僧绿筠轩》)至爱之物,亦可混同于藻荇,苏轼的洒脱亦可见出。与苏轼一样洒脱的是他的朋友,深夜不眠一起步于中庭欣赏水月的张怀民。关于此人史书没有记载,然而苏轼在其《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一件轶事:张怀民与张昌言围棋,赌苏轼所书字一纸。胜者得苏轼书法,负者出钱五百,以作饭会之资。这件事可看出张怀民作为苏轼的好友,其心境与品位足以让苏轼月下相寻,使苏轼有兴致记下这不朽的月光和月光下那瞬间的感动。他之陪伴苏轼,与王徽之雪夜访戴而何必见戴的相知,异曲同妙。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读苏文、赞苏文、学苏文,又有多少人知苏文?乾隆曾作诗《碧照亭》:“六柱无十笏,崥嵽上若骞。天池临澈底,古镜是轩辕。荇藻梳演漾,松竹影在里。东坡张怀民,未免溷 彼此。”英明的乾隆有憾于东坡张怀民混淆了荇藻松竹影,写诗意图在点醒世人,可使地下君子相视一笑。
以承天名寺者有多处,苏州、越州、杭州甚至朔方夏州都有承天寺。而黄冈县南的这座承天寺因苏轼这篇短文名扬千古。生活在不缺诗情画意、不缺哲理禅悦,缺的是发现的眼睛和品悟的心境。宋代一位禅师曾感慨:“金风乍扇、松竹交阴;水月分明,游人罔措。还会么?若有人会,出来通个消息,山僧为你证据。良久云:布袋里锥子,不出头者是好手。下座。”。看透松竹水月,山僧会,苏轼亦会。通过欣赏苏文,我们多么希望成为苏轼的知音,哪怕要走过再远的心路历程。 共 528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后又在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72--226)和中国秦始皇(公元前246--210)时代,传入中国,犹以唐朝最为盛行。《资治通鉴》卷二四零记载:“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施舍,惟恐弗及,有竭产充饥者,有燃香膜拜者、、、、、、”。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佛教的崇拜,已近巅峰,因而各地多修建寺庙,这就给古代那些文人墨客游历寺庙的机会多些。本文赏析的就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夜游寺庙而写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一生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几升几贬,从而使他情绪低落,心灰意冷。这篇短文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时候所作,因为职位低微,又有空闲,所以喜欢去寺庙抄写经文,结交高僧。在抄写经文当中,领悟了佛经中关于水月的境界所在。作者列举了苏轼各篇诗文中皆有水月的思想,参悟水月的智慧。在大自然中,月亮是最具浪漫色彩的,它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文中作者也像我们述说了苏轼喜欢赏月,吟月。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醉了多少后人。一句“明月夜,短松岗。”又让多少后人痛断肝肠。作者着重描写的不仅是苏轼喜欢写水月的诗文,更是欣赏苏轼在水月中所升华的境界。浣花竹影里,月下有行人。月夜邀友同赏,那份淡然的心境足以让我们心驰神往。佳作鼎力推荐!感谢蕙稿楚风湘韵!问好夏安!【编辑:素心萦月】
1 楼 文友: 2014-05-16 15:00:02 一座寺庙,让苏轼有了水月境界。一篇短文,让作者有了赏析的心境。也让我们有了欣赏的机会。佳作欣赏,感谢龙大! 素心清婉,素月萦怀。
回复1 楼 文友: 2014-05-16 15:11: 0 谢谢素心编辑辛苦的工作,如此精彩的按语,实在为我的拙作增色不少!感谢!感谢!!再感谢!!!浅夏念安,遥祝愉快!
2 楼 文友: 2014-05-16 15:17:02 磅礴,如苏词滔滔江水,卷起千堆雪;皎洁,似东坡松岗明月,千里共婵娟 赏龙大,更详尽对先贤的了解!佩服!学习! 秃笔写庸,腐纸留浊。郁,愚也!
回复2 楼 文友: 2014-05-16 15:22:25 我哥俩就不互相 吹捧 了,你的谬赞,龙哥觍颜愧领了哦,呵呵.....
楼 文友: 2014-05-16 15: 0:16 欣赏龙先生的作品,浓情的笔触,体验了诗人的心境,大赞版主.
七律【无题】入声十五合
〈十五〉
文∕古湘墨色
谷翠泉流溅音沓,晴来水色越川匝。春撩画境意吟承,月钓桃源怀兴纳。
目极醉危诗满囊,清醅熏浅酒三榼。功名淡看涴尘衫,且欲江山闲落拓。
回复 楼 文友: 2014-05-16 15: 6:0 谢谢古湘诗友谬赞,更感谢留下让人唇齿生香的墨宝,江湖不胜惶恐,倍感荣幸!浅夏念安,遥祝愉快!远握。
回复4 楼 文友: 2014-05-16 19:4 :02 子民兄谬赞,愧不敢当。钦佩你写的小说,那才是顶呱呱的大作!
5 楼 文友: 2014-05-16 16: 5:10 不愧是龙啊,这是要腾飞啊,大作啊。膜拜。 飞红点点乱清秋,又恨情多不自由。看透风霜那些事,眉尖故作一番愁。
回复5 楼 文友: 2014-05-16 19:44:27 不敢飞啊,再飞就飞到秋香家里了,呵呵.....坏笑.....
6 楼 文友: 2014-05-16 18:02:59 龙的才思和文笔真是了得啊!欣赏,鼓掌!!!
回复6 楼 文友: 2014-05-16 19:45:05 你就不要跟着起哄了嘛,呵呵
7 楼 文友: 2014-05-16 22:55:45 龙大的文章解析精辟,视野开阔,博古通今,好文采,激赏!
回复7 楼 文友: 2014-05-17 08:59:41 谢谢云清老师欣赏,你的谬赞便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说实话,写这种文字吃力不讨好,我查阅资料就花了几天,写出来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有机会多向老师学习!浅夏念安,祝愉快!
8 楼 文友: 2014-05-16 2 :27:10 欣赏龙大佳作,尽展文学之功底!钦佩!鼓掌喝彩! 人生理念: 一生勤为本,百善孝当先;万般皆下品,唯有德为高。
回复8 楼 文友: 2014-05-17 09:00:59 心相印文友谬赞了,愧不敢当哦。祝你写作愉快!
9 楼 文友: 2014-05-19 20:41:47 拜读友推出苏轼美文,并带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苏轼的种种情景,问好友!
回复9 楼 文友: 2014-05-19 20:42:51 谢谢欣赏,也期待你的更多精彩!
10 楼 文友: 2014-10-21 18:29:40 好热闹呀,没空去寺庙,江山也是庙所吧,来学赏析。宝宝积食了吃什么药好希爱力治疗前列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在这篇惜墨如金的短文中,开头详细写出时间,因为这个时间是苏轼生涯中的一个节点苏轼有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一生被贬多处,以其中三个地点代表自己的一生功业,可见这三个地点对于苏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黄州。因为惠州与儋州属于岭外,地点本就特别,儋州又是苏轼所贬最远且最后之地。黄州地理上属于中原地区,被贬黄州的时间处于苏轼生命的中期,为什么会在自题诗中第一个提及呢?因为是在黄州而且是到黄州两三年之后,也就是本文写作的时间段,苏轼真正地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他进入到智慧的水月境界。
嘉佑元年苏轼二十一岁举进士,其所作之文为《刑赏忠厚论》,深得欧阳修赏识。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宋神宗曾就变法之事交“两制三观馆议之。先生献三言,荆公之党不悦,命摄开封府推官。有奏罢买灯疏,御史知杂事诬告先生过失。未尝一言以自辩,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宋史》)。苏轼与当政者政见不同,外任杭州才是他被贬的开始。熙宁八年,苏轼年四十二改知徐州,于徐州任上有率民抗洪的壮举。元丰二年(1079),三月自徐州移向湖州。言事者以苏轼《湖州到任谢表》为谤,七月二十八日使黄埔遵到湖追摄,这年,苏轼卷入“乌台诗案”,入狱坐牢,“锻炼久之”,10 天后被贬来黄州。因为宋太祖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留下一条命。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情绪低落,人生处于最低潮。正如佛教经典所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如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在人生倍受打击的黄州期间,苏轼读佛书、游佛寺、访僧人,苏轼的佛教活动在黄州达到最高峰。这既是生命最困顿时期苏轼的心灵需求,也是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闲职提供给苏轼的方便。“初到(黄州)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与章子厚书》)。根据苏轼自己的记载,苏轼所读过的佛教经典有:《楞伽经》(《书楞伽经后》)、《金光明经》(《书金光明经后》)、《妙法莲华经》(“熙宁二年,某在京授差遣与王诜写诗赋及《莲华经》”)、《金刚经》(《金刚经跋尾》)、《般若心经》(《小篆般若心经赞 》)......等等。作为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苏轼亦热衷于抄写佛经。其所抄写的佛经流传甚广,据《夷坚志》记载:“东坡先生居黄州时,手抄《金刚经》,笔力最为得意。”笔力得意源自内心得意。苏轼在黄州期间,思想、文章、心态均发生变化。这从他的弟弟苏辙所作的墓志铭可以见到。“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 瞠然不能及矣。”苏辙亦为文学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对比兄长,其不能及的是苏轼在黄州所达到的智慧的水月观,表现在文中是水月境界。
黄州通判给予苏轼五十亩荒地耕种,荒地位于黄州东坡,苏轼从此号为苏东坡。“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苏轼开始悠游于山水,也开始悠游于文章。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文中夜游的起因,实际上是白天尘俗生活的结束,也是夜晚超脱境界的开始。苏轼脍炙人口的记游诗文基本都是夜游的记载。苏轼喜好夜游,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各类文体的名篇文中有前后《赤壁赋》,词中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这些作品在时空上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夜间之作、且都是夜游的作品。其实诗人或者说文人总是夜客。在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时代,大部分社会成员在经过一天的劳顿之后,都会在缺乏照明方式的夜晚歇息了。可是,进行精神活动与文化创造的文人却在夜晚活跃起来。挑灯夜读、灯下苦吟、清夜冥想、秉烛夜游,这些活动都是文人在夜间进行的,苏轼也是一个夜间活跃的夜猫子。如他在夜晚读书:“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东坡全集》卷四),他也在夜晚写诗:“有客独苦吟,清夜默自课。市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东坡全集》卷一),他还在夜晚参禅:“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东坡全集》卷十一)
苏轼更喜欢的是夜游,是在晚上欣赏美景。这是古人珍惜人生时光的精神体现,也是因为身兼政务的文人只有晚上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对于苏轼而言,更重要的是夜景有其特别的美感。苏轼夜游时间经常会在夜半两更三更,甚至通宵达旦。“二更饶鼓动诸邻,百首新诗间八珍。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作三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杭州夜游:“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夜泛西湖五绝》)。儋州夜游:“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封建社会时期,民众夜游是被禁止的。《周礼》中规定了专门禁止夜行的官吏职责:“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至唐代,夜禁制执行仍较为严格。“郭旻醉触夜禁,杖杀之”(《新唐书》)。夜禁制在宋代有所松弛。宋仁宗时,张观“知开封府,民犯夜禁。观诘之曰:有人见否?众传以为笑”(《宋史》)。这并非张观不谙吏事,而是承平日久,自然政宽法慢。夜禁松弛给苏轼夜游提供了方便,他甚至可以叫城门不上锁以在月下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元代为加强统治,夜禁又严格了:“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产育之类则不在此限。违者笞二十七下。”(《元史》)
晚上欣赏美景,月亮既是审美的对象,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苏轼喜对月、赏月、写月,月亮仿佛与苏轼有特别的感应。“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暎蛾眉。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待站台》)。苏轼最喜水中月,与朋友相约看月是看水中月:“爱君东阁能延客,顾我闲官不计员。策杖频过如未厌,卜居相近岂辞迁。莫将诗句惊摇落,渐喜罇罍省扑缘。待约月明池上宿,夜深同看水中天。”(《次韵王海夜坐》)。华堂赏月,也是欣赏经池水反照之明月,而堂中人与水月相通:“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风 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起观河汉流,步履满长廊。”(《和鲜于子骏皲州新堂月夜二首》)。欲悟人间真谛,也从水月中寻:“悟此人间世,何者为真宅。暮回百步洪,散座洪上石。愧我非王襄,子渊肯见客。临流吹洞箫,水月照连璧。”苏轼的诗文中,水月总是交相辉映,它是苏轼最爱的境界,也给苏轼人生的启示。
苏轼所阅读过和崇信的佛教经典,都推出了一个中心的意向:水月。以水中之月的虚幻观照万物称为水月观。水月观的第一层含义是万法虚幻,水月观又可称为虚幻观。佛教经典中反复重复“所有起法,犹如幻化、电光、水月、镜中之像,因缘和合,假持诸法,悉分别知从业因起,唯如来处是究竟地”。以水月的虚幻譬喻诸法为妄,这层意义为大众所接受领悟。苏轼及宋代文人推崇的《维摩诘经》亦复有水月观。“一切法可知见者,如水月形,一切诸法,从意生形”。苏轼在黄州所作之《念奴娇.大江东去》就从万法虚幻的角度写了水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唐代玄奘所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水月的假名,论证名相之虚,试图从逻辑的层面证明万物的实相不可得:“譬如梦境、谷响、光影、幻事、阳焰、水月、变化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梦境乃至变化。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这种论证充满辩证精神,将事物的现象(包括假象与本质的关系、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人们的认识感知与感知对象的关系、事物的指称与事物的本体关系等进行思考。水月观在推进人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上,可称为智慧观,它引发文人的思维兴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亦有水月描写,苏轼企图通过亘古变而又未变的水月揭示变化的现象与不变的本质:“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月观促进了苏轼的辩证思维。
佛教的水月观更有一层涵韵,是水月相映并显现万物,来象征真谛的遍照遍及。如“譬如盛满月,映蔽诸星宿。示现一切众,有增或有减。一切澄净水,月影无不现。世间群生类,皆悉对目见”。水月观还是一种清净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在看空一切而又超脱一切之后的内心澄净,苏轼在黄州确实领悟到了这个境界。苏轼在黄州之所以热衷于游历寺院、读抄佛经、交往僧人,就是因为,他在这种活动中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矛盾与痛苦,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黄州安国寺记》)。
水月观的虚幻、智慧、超脱表现于这篇短文中是这样描写的:“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描写是文章的核心。简洁的描写、简短的文字中有丰富的涵韵。首先,没有明写月亮而一切普照在月亮之下,这是真谛的遍照遍及。第二,月光下的庭院竟然如积水空明,将作者脚下、世人眼中踏踏实实的庭院之地写得虚幻缥缈。这是水月观透视下的空幻表现,它较之月下看水之空幻更为透彻。第三,那摇曳的竹柏之影恍如水中藻荇。这是理事俱如、万法无碍、相入相及即。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所达到的智慧心境与宋代高僧相似。北宋元祐年间活跃着一位高僧佛眼和尚,他在赞叹水月的指陈对于领略佛教智慧的密切关系时,阐释观水月的四层境界:1.“凡夫见闻,月皎水浑”。世人见月是月、见水是水,没有智慧观照,只有现象反映,如此则永在苦海沉迷。2. “二乘闻见,如镜中面。”已经具有水月虚幻的观念,然而还是迷惑于现象与真理的关系。 .“水澄月映,孤光炯炯”。达到了水月观的智慧,领悟到了空幻,然而还需灭此化城,更进一步。4.“一月耀天、光吞大千。森罗顿现,亘尔无边。齐含宝月,交光廓彻。非中非外,一多融摄”。既有水月观的智慧,亦有水月观的心境,领悟到了虚幻而又不执著于此,水月交融、万法自在。
这就是苏轼文章中所描绘的境界,是那一夜的月光下苏轼的智慧观察与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月下观竹、水中见藻,那飘逸那透彻那澄明那精当,表现于文章,需要的与其说是清闲不如说是智慧。竹子本是苏轼是至爱,人们都熟知苏轼爱竹的名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于于潜僧绿筠轩》)至爱之物,亦可混同于藻荇,苏轼的洒脱亦可见出。与苏轼一样洒脱的是他的朋友,深夜不眠一起步于中庭欣赏水月的张怀民。关于此人史书没有记载,然而苏轼在其《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一件轶事:张怀民与张昌言围棋,赌苏轼所书字一纸。胜者得苏轼书法,负者出钱五百,以作饭会之资。这件事可看出张怀民作为苏轼的好友,其心境与品位足以让苏轼月下相寻,使苏轼有兴致记下这不朽的月光和月光下那瞬间的感动。他之陪伴苏轼,与王徽之雪夜访戴而何必见戴的相知,异曲同妙。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读苏文、赞苏文、学苏文,又有多少人知苏文?乾隆曾作诗《碧照亭》:“六柱无十笏,崥嵽上若骞。天池临澈底,古镜是轩辕。荇藻梳演漾,松竹影在里。东坡张怀民,未免溷 彼此。”英明的乾隆有憾于东坡张怀民混淆了荇藻松竹影,写诗意图在点醒世人,可使地下君子相视一笑。
以承天名寺者有多处,苏州、越州、杭州甚至朔方夏州都有承天寺。而黄冈县南的这座承天寺因苏轼这篇短文名扬千古。生活在不缺诗情画意、不缺哲理禅悦,缺的是发现的眼睛和品悟的心境。宋代一位禅师曾感慨:“金风乍扇、松竹交阴;水月分明,游人罔措。还会么?若有人会,出来通个消息,山僧为你证据。良久云:布袋里锥子,不出头者是好手。下座。”。看透松竹水月,山僧会,苏轼亦会。通过欣赏苏文,我们多么希望成为苏轼的知音,哪怕要走过再远的心路历程。 共 528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后又在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72--226)和中国秦始皇(公元前246--210)时代,传入中国,犹以唐朝最为盛行。《资治通鉴》卷二四零记载:“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施舍,惟恐弗及,有竭产充饥者,有燃香膜拜者、、、、、、”。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佛教的崇拜,已近巅峰,因而各地多修建寺庙,这就给古代那些文人墨客游历寺庙的机会多些。本文赏析的就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夜游寺庙而写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一生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几升几贬,从而使他情绪低落,心灰意冷。这篇短文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时候所作,因为职位低微,又有空闲,所以喜欢去寺庙抄写经文,结交高僧。在抄写经文当中,领悟了佛经中关于水月的境界所在。作者列举了苏轼各篇诗文中皆有水月的思想,参悟水月的智慧。在大自然中,月亮是最具浪漫色彩的,它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文中作者也像我们述说了苏轼喜欢赏月,吟月。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醉了多少后人。一句“明月夜,短松岗。”又让多少后人痛断肝肠。作者着重描写的不仅是苏轼喜欢写水月的诗文,更是欣赏苏轼在水月中所升华的境界。浣花竹影里,月下有行人。月夜邀友同赏,那份淡然的心境足以让我们心驰神往。佳作鼎力推荐!感谢蕙稿楚风湘韵!问好夏安!【编辑:素心萦月】
1 楼 文友: 2014-05-16 15:00:02 一座寺庙,让苏轼有了水月境界。一篇短文,让作者有了赏析的心境。也让我们有了欣赏的机会。佳作欣赏,感谢龙大! 素心清婉,素月萦怀。
回复1 楼 文友: 2014-05-16 15:11: 0 谢谢素心编辑辛苦的工作,如此精彩的按语,实在为我的拙作增色不少!感谢!感谢!!再感谢!!!浅夏念安,遥祝愉快!
2 楼 文友: 2014-05-16 15:17:02 磅礴,如苏词滔滔江水,卷起千堆雪;皎洁,似东坡松岗明月,千里共婵娟 赏龙大,更详尽对先贤的了解!佩服!学习! 秃笔写庸,腐纸留浊。郁,愚也!
回复2 楼 文友: 2014-05-16 15:22:25 我哥俩就不互相 吹捧 了,你的谬赞,龙哥觍颜愧领了哦,呵呵.....
楼 文友: 2014-05-16 15: 0:16 欣赏龙先生的作品,浓情的笔触,体验了诗人的心境,大赞版主.
七律【无题】入声十五合
〈十五〉
文∕古湘墨色
谷翠泉流溅音沓,晴来水色越川匝。春撩画境意吟承,月钓桃源怀兴纳。
目极醉危诗满囊,清醅熏浅酒三榼。功名淡看涴尘衫,且欲江山闲落拓。
回复 楼 文友: 2014-05-16 15: 6:0 谢谢古湘诗友谬赞,更感谢留下让人唇齿生香的墨宝,江湖不胜惶恐,倍感荣幸!浅夏念安,遥祝愉快!远握。
回复4 楼 文友: 2014-05-16 19:4 :02 子民兄谬赞,愧不敢当。钦佩你写的小说,那才是顶呱呱的大作!
5 楼 文友: 2014-05-16 16: 5:10 不愧是龙啊,这是要腾飞啊,大作啊。膜拜。 飞红点点乱清秋,又恨情多不自由。看透风霜那些事,眉尖故作一番愁。
回复5 楼 文友: 2014-05-16 19:44:27 不敢飞啊,再飞就飞到秋香家里了,呵呵.....坏笑.....
6 楼 文友: 2014-05-16 18:02:59 龙的才思和文笔真是了得啊!欣赏,鼓掌!!!
回复6 楼 文友: 2014-05-16 19:45:05 你就不要跟着起哄了嘛,呵呵
7 楼 文友: 2014-05-16 22:55:45 龙大的文章解析精辟,视野开阔,博古通今,好文采,激赏!
回复7 楼 文友: 2014-05-17 08:59:41 谢谢云清老师欣赏,你的谬赞便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说实话,写这种文字吃力不讨好,我查阅资料就花了几天,写出来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有机会多向老师学习!浅夏念安,祝愉快!
8 楼 文友: 2014-05-16 2 :27:10 欣赏龙大佳作,尽展文学之功底!钦佩!鼓掌喝彩! 人生理念: 一生勤为本,百善孝当先;万般皆下品,唯有德为高。
回复8 楼 文友: 2014-05-17 09:00:59 心相印文友谬赞了,愧不敢当哦。祝你写作愉快!
9 楼 文友: 2014-05-19 20:41:47 拜读友推出苏轼美文,并带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苏轼的种种情景,问好友!
回复9 楼 文友: 2014-05-19 20:42:51 谢谢欣赏,也期待你的更多精彩!
10 楼 文友: 2014-10-21 18:29:40 好热闹呀,没空去寺庙,江山也是庙所吧,来学赏析。宝宝积食了吃什么药好希爱力治疗前列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
- 下一页:p焦虑的人快看清自己p
- 上一页:p1趁着钟声还未响(1)
最近更新
- 06月21日二次元科达布犬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位置
- 06月21日二次元秋田犬产后不吃食物怎么办位置
- 06月21日二次元秋田犬不喜欢睡狗窝要怎么办位置
- 06月21日二次元研究发现狗狗喘息是在笑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卡犬怎么算年龄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卡多少钱一只可卡的外貌尤为漂亮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以给雪纳瑞犬吃鸡肝吗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以用脱毛霜给贵宾犬拔耳毛吗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以喂茶杯犬吃什么水果知识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卡犬会和主人情久生相位置
- 06月20日二次元可卡犬产后如何护理知识位置
- 06月13日二次元先询问一下哈士奇关于哈士奇的喂养和其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