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说法来自诸葛亮(1)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人熟知是因为,罗贯中老爷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把这段故事写得精彩纷呈,引人注目。
陈寿作《三国志》时,采用了诸葛亮的说法,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为三国时期的正史,但这代表这一时期只有这一部史书,南朝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其他史书的记载:
魏略曰: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也就是说,在《魏略》和《九州春秋》两本史书的记载中,诸葛亮是自己去见刘备的,刘备开始并不重视他,只给一般待遇,直到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
那么,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为了给自己贴金故意捏造的呢?
从时间上看,《魏略》要早于《三国志》但《魏略》作者是魏国人,对于蜀汉君臣的关系多系传言,陈寿曾为蜀汉官吏,对此接触较多,可信度反而是《三国志》更高。
而且《出师表》不是一般文章,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三月出师北伐之前给刘禅上的奏疏,属于文件,以诸葛亮的严谨,基本不可能在此种文件中给自己贴金。加上此时距离三顾茅庐不过二十年,亲历者还没全死呢,贴金不怕被人拆穿?
综合起来,就是裴松之自己也在后边支持三顾茅庐的真实性。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三顾茅庐是真的,那问题又来了,诸葛亮前两次是不是故意晾着刘备呢?
这有点想当然了,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刘备三顾是什么时候去的,有可能诸葛亮前两次真的不在,而他开始并没有非投奔刘备不可的意愿,刘备见不到他走了,他也不会特意等着他。
诸葛亮自幼时随叔父抵达荆州,跟荆州士族联络颇多,自身的交游也很广泛,如果他想出山,无论是刘表还是孙权他都可以选,可他看不上这两位,觉得他们不适合自己。刘备初到荆州时,诸葛亮也不清楚他的为人和理念,直到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才了解刘备,认定刘备是自己可以侍奉终身的明君,于是便出山了。
当然,诸葛亮故意晾着刘备的可能也是有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刘备,他可是个宁缺毋滥的人,非明主而不侍。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在南阳卧龙岗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下一页:魔法师之魔法世界 第106章 秘密基地
- 上一页:旺盛的样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