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作为一个对写作始终抱有热情的诗人(1)
作为一个对写作始终抱有热情的诗人,能够这样时时置身于作品之间,能时刻读到自己喜欢的诗歌,我是幸运的。
诗人于坚说过:“一首诗就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一首诗就是一个活的灵魂,一首诗就是一次生命的具象。”我读诗歌注重诗歌的内涵,喜欢诗歌厚重且朴实无华,当然朴实无华不是说没有诗意的分行大白话,瓦雷里说:“每一个真正的诗人身上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人;他仍然从语言之源里饮水。”看来,胡庆军是深得其中的奥妙,一直在适合诗歌语言的道路上奔走,寻找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特色,这是他的诗歌能直接抵达读者内心的最好诠释。
在对日常的生活的感悟与描摹上,在这利益与欲望最大化的都市社会中,现代人的理性和冷静或许比生活本身更难持久。这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诗歌写作,以嘲讽的口吻逼视着诗人们所谓的人文精神。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是每一个诗者该有的清醒。诗人胡庆军是清醒的也是现实的,他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不写什么。阅读胡庆军的诗歌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擅长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出发,点点滴滴渗透其中的是内心的自我折射,从生活中的“小我”折射出社会中的“大我”,从沉浸于对语言与方式的迷恋逐渐转向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胡庆军的诗是缓慢进入自己内心的诗歌。他与许多诗人一样喜欢慢慢引用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些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光阴,那个无数次被诗人们关注的光阴,就被他不事张扬的语言擦出了火花,读胡庆军的文字,感觉是在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现实的幻想中,他和文字一起呼吸,并在其中寻找一种心灵的融入。“在十二个堆积了记忆的格子中/唯一跳动着的东西/就是滴答滴答的时间”。(《面对光阴的十种看法》)在时光的长河中,诗人记忆的格子被轻轻打开,跳动的时间恢复成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质感,而在此过程中“滴答滴答的时间”时时刻刻都在浸润的是一个诗人可贵的悲悯情怀。关于四季的轮回,关于生命的思索,关于记忆的回放。
胡庆军的诗具有一种穿越和记忆的能力。是布罗茨基所说的那种记忆的能力,流年木马在不停地旋转,而胡庆军的诗歌也在时空中,在不停变换的光阴中,不停地翻检往日的镜头。“我有N种心情/就如同一片叶子上/那些密密的交错着的叶脉。”(《面对光阴的十种看法》)追述过往生活中留下的心情,如同一片树叶,密密麻麻地积攒着隐淡的痕迹,如纵横交错的叶脉。我能够依稀感悟到60末70初出生的胡庆军带有那一代人的特殊气息,他的诗歌因此带上了现实和理想主义交错的氛围,渴望生活如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之上,可是现实的生活并非如此,那些美好的想象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仅此而已。“鸟在天空中回旋/那是生活的一小部分。”(《面对光阴的十种看法》)
胡庆军的诗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有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场景,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可能是属于日常叙事的一类,但是,这些日常景象在诗人的过滤和整合之后,获得了一种更为普遍的象征意味,因此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广阔的情怀。在我看来,胡庆军的诗歌在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质朴的趋向,这种质朴的诗歌写作来自于诗人对土地,对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的命运与挣扎的思考与再现。这种思考与再现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自省精神。在胡庆军的诗歌中,土地、植物、父亲、母亲、朋友和光阴,负载着乡村情怀的诗写与关照,淳朴而倔强的生存场景在他的诗歌里一再出现。“父亲是个纯粹的老农/一生用朴素的思想/与土地默默交流/父亲把盐看作生活本质/父亲说做人要像盐/正直纯洁表里如一精诚团结//(《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
诗人将平常生活中最亲近的父亲,这个意象融入诗中,极尽所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淳朴浑厚的父亲的形象,通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读出了胡庆军诗歌是饱含的“盐”分,而这个盐分正是构成他诗歌的一种内在的“质地”,这种“质地”其实是他诗歌高贵品质的精神原乡。是父亲的谆谆教诲,是父亲的“正直纯洁表里如一,精诚团结。”的朴素精神浸染了他的诗歌。
所谓生活的“质地”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独立与诗歌中的空洞概念,它蕴含在诗歌之中,并在诗歌与生活对接的时候所呈现出的主体意识,任何一个诗人都无法阻断这种质地与生活的血脉关联。因此,诗写的“质地”和生活的“质地”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诗人的品格,诗人的人生追求,诗人的生活背景都决定了他诗歌中“有盐的品质海的胸怀。”(《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
对于诗人来说,过于封闭、一味沉迷于个人的内心叙事的写作,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焦灼和无助,沦入虚无之境,其境界必然难以走向阔大深邃。胡庆军避开了这一点,我读他的诗歌,感觉他在诗歌吟咏时以“小我”为立意支点的同时,有意设置和引申了一个与“我”相对的形象。
“父亲说,生活再苦/有盐的调剂就会有滋味/劳作的父亲常常汗流满面/父亲说汗水是咸的/生活就是盐的演绎//老牛与犁耙/锄头与草帽/汗水和盐/是父亲最亲密的伴侣//父亲渴了/几口凉水就能满足/父亲累了/一支劣质烟就能解乏/父亲饿了//一口馒头蘸一口盐水就很幸福诗歌中的”。(《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诗中“父亲”这一形象,就是让他的诗歌与现实联系得很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的现实性吧!由此实现了自我的敞开,扩展了“自我”的边界。由“我”到“父亲”,既是一种敞开与延伸,又与后者构成了某种对接关系,诗人的感兴、想象与寄托正是经由这种对接,连起了自我内心与现实,使诗歌维持住了必要而又必然的平衡。“父亲一生没有惊人的壮举/父亲对盐的理解如同理解自己的人生/只是用汗水把土地/浇灌得肥沃流油/然后换来五谷丰登的笑纹//父亲老了/岁月的盐水把他锈成一把镰刀/让他勤勤恳恳地//收割自己的一生//”。(《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也正因为如此,胡庆军的诗歌所呈现的世界与内心之间的感应,纯粹、深情,具有一种精心细致的品质,让无形的思绪于有形中渗透,很好地挖掘一种从心底喷发而出的真实的情感意象。
发现生活,用诗歌来证实诗人对现实的关注程度。首先要忠于生活、热爱生活,熟悉生活,脚踏实地、纯正地走过生活,然后体会生活、丰富生活,对生活的细节敏锐感受。“一座门洞时隐时现的痕迹/一朵朵花开了又败/凋零中也会有温馨的气息/看不见鸟的飞翔/就想象鸟飞翔的天空”(《面对光阴十种看法》),这种结晶抒情式的表达,真挚,直抵人心,是诗人心灵的出口。
看一首好的诗歌作品主要是看诗的灵魂,而灵魂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当然诗意的语言,精妙的形式,唯美的意象也很重要,但这些都是为诗的灵魂服务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诗就好比一个人,其情感是灵魂,那语言,形式,意象就是皮肤,是骨骼,是肉体。一个人长得如何,漂亮与否都不会影响他成为一个人,而没有灵魂的人,那就是走肉行尸。“四季给生命/光阴中有时会填充无奈/鸟飞过的影子/有时就是一瞬/情绪/在影子里探索外人无法理解的事由。”(《面对光阴十种看法》)那么这首诗的灵魂在哪里呢?“光阴会充填许多无奈”,诗人是哪一种无奈,生活中的无奈是肯定的了,可是细读却发现诗人是看见天空中飞翔的鸟的影子,而产生的瞬间的小小的无奈。诗人是想借着光阴来“倾听流水的声音/倾听生命的低语/水和风/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事物/是他们雕刻了历史的苍凉和宽厚”。诗歌的灵魂所在:是倾听,是“倾听生命的低语”,这是一种感怀,对昔日“历史的苍凉和宽厚”的感怀。读到这里我也深深地沉浸在那种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怀中了。
毋庸置疑,在网络技术高度速进步的今天,依借着网络的快捷和宽容,那些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的网络诗歌的诗人和亚诗人们,无不面临着古代诗歌经典语境和汉译诗歌哲学深度的双重压力。在城市压抑和乡村风景的缝隙里,胡庆军以纯真的执着,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书写自己的凝重、沉着而不乏睿智的风格。
在胡庆军的诗里,你几乎看不到印象派的浓墨厚彩,也看不到象征主义的意象迷津。只是飘逸着朴实厚重的比喻,朴实中见通透,字里行间,回旋着真切的感情。通过这些抒发自己的对生活,对亲人故乡的感受,我相信不管“时光”还是“父亲”,亦或是故乡,一定在诗人生命中留下很重要的一笔,是对诗人很有影响力的事物,作者用轻松厚重的语调来细致的描述,将自己的感受诉诸读者。“农历上颠簸的日子/像父亲的骨骼和厚重的村史/泥泞的记忆/一步一步/一路踩开秋阳的芳香/和秋虫的歌唱。”(《乡村的日子》)用他自己的体验,“乡村的日子总是湿的/那些线装竖排的农事/珍藏了乡村的四季/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让乡亲们的日子/不再打滑//尘封的不仅仅是记忆/乡村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让生活的流水账/光可鉴人。”(《乡村的日子》)运用自己感悟生活的方式,把来自生活的真挚强烈的感情加以创造性的表达,从而形成了自己诗歌独特性。
在诗写过程中,什么样的风格和手法更能让阅读者产生同频共震的感染效应?这一直是诗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块石头与一片树叶落在清澈的湖面所溅起的水花截然不同。而哪一颗才是叩响人们心灵之钟的石头?那么我们就在“光阴里的写作,亮点就是生命,保持自己的一份纯真、一份热情、一份心境。”(《在光阴里写作》)
读胡庆军的诗,我的感觉是轻松自如,因为他并没有为读者设置太多诗歌语言惯有的障碍,也不作庞大的诗性关注,只是抒写或者描述,透露出一种自然真切的美。“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在传说中的地方独自开放/用一种美丽演绎温暖/一万年,或许更久远//只一瞬/桃花便可以殷红一个季节/让丝丝飘渺的芬芳/安静每一颗心的孤独//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叩响了远方的静谧/月光沐浴的翅膀超过应有的份量/一个美丽的承诺失落在遥远的地方/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轻柔的风吹过长长的街巷/从一缕细小的叹息开始/洗净岁月的风尘……”《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读诗的时候,我们处处都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跳动的、敏捷的思维。不仅如此,这首诗物象密集、语言跳动,能让我们在阅读中走向思考,从诗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对“一朵桃花”的空洞描摹,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怀,有很强的质感,这些都随着极具魅力的文字沁人心脾。“一朵桃花,让我听见了/一种无声的呼唤/在这一刻,蜷缩一冬的耳膜豁然舒展/带着臆想的心事。”(《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诗人寄情于花,系意于岁月,当诗人在内心的主观感受“岁月的风尘”和外在的客观存在“桃花”在此岸中盛开的时候,被拟指化了的“岁月”化身为季节之外,而“桃花”也成为诗人追寻的芬芳和希望。“一个美丽的承诺失落在遥远的地方”,那么这个“美丽的承诺”是是什么呢?正是这种被生活所激扬的情感和思索的合成,使诗歌脱离了单一的倾诉,走向了完整的以情向意的艺术畅抵。
胡庆军对自己的写作非常淡定,“许多年以后,自己那些涂鸦的文字,到底有多少可以让人记的,没有人知道也不想知道。很多时候,对文字的印象,会全然了无。真的没有必要问光阴里的写作会有多少收获,真的没有必要问光阴里的故事多少是真的生活,时间就是生命。”(《在时光中写作》)我反复咀嚼这段关于光阴的话,从中打开了我解读胡庆军诗歌的钥匙。在时光中写作,写出生命的内核。
胡庆军诗写得朴实厚重,贴近生活,让诗歌包含着深厚意蕴与一份浓浓的真切,几乎不带矫揉晦涩。因此,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自如地完成对他诗歌的解读。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过多的絮絮不休,反而会破坏读者阅读的感觉,那种一见便心领神会的阅读感受也会因此而削减。
我坚持认为,源于生活的诗歌写作理念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平淡述说,而应该是对生活真实体验后的内在精神彰显。在众多的聒噪声声中,我聆听到一个执著而固执的声音,掠过诗意的天空,梵语一般清澈而又虔诚。“哪里是天堂?天堂就是快乐的时光,天堂就在光阴的长河里,天堂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打拼里,天堂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使共鸣的诗歌创作企图在耳熟能详的阅读过程中自然逼近。心在哪里,天堂就在哪里。心在哪里,我们光阴里的写作就在哪里!!”(《在时光中写作》)我不知道究竟会有多少灵魂能在光阴中不懈地游历,有多少执著与诗歌的灵魂在漫漫诗路历程中涅磐。你?我?亦或是胡庆军那个网名叫北友年轻诗人?
读罢胡庆军的很多诗歌,当我关闭打开的博客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所描绘的“时光”正缓缓走来,随之而来的是诗人的诗性的空间被打开,那些朴实无华的渴望与梦想,那些关于时光的种种描摹与思考、那些冥想与感悟、那些灵动而厚重的诗句正迎面列队走来,“我看见希望在太阳下和鸟一起飞”。(《面对光阴十种看法》) 共 726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时光中写作,写出生命的内核。”文字最终极的优秀,华美的文字只是表相,生命之光,才是其实质。把诗句从原作品中解析出来,顺着诗行,寻找诗者的心迹,寻求深嵌于诗行中生命的悸动。于是,诗句成了诗者的“自画像”,评者成了诗句中的某一个意向,两两相融,难分彼此。而这就是作者诗评述的特质,是药所理解的:文字的魅力来源于真实,真实的文字必然带着生命的华美,引发读者内心强大的共鸣共震。——司药
1 楼 文友: 2012-01-07 22:16:0 结合上文,这句药读了几遍,不得要领,试着做了调整,不知是否达意,如果不妥,药再依作者之意去调整。
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每一个诗写者该有一种姿态。 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是每一个诗者该有的清醒。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2 楼 文友: 2012-01-07 22:18:42 一个建议,与作者沟通:可把原作链接地扯或作品简介放在文末,最好不要置放全文,否则,有可能造成评述文章的本末倒置。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楼 文友: 2012-01-08 08:47:20 谢谢司药主编细致点评!问好! 天津市作协会员,中国诗人学会会员,中石化作协会员,中国大众文学会员,天津石化作协会员;天津诗网刊副总编,发表给类文章四百余篇,出版诗集《雪语晴歌》《觅雪嫦晴诗歌精选》合集《十面倾城》合肥癫痫病医院哪家好月经后期怎么调理奥利司他胶囊怎么服用
诗人于坚说过:“一首诗就是一次生命的体验,一首诗就是一个活的灵魂,一首诗就是一次生命的具象。”我读诗歌注重诗歌的内涵,喜欢诗歌厚重且朴实无华,当然朴实无华不是说没有诗意的分行大白话,瓦雷里说:“每一个真正的诗人身上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人;他仍然从语言之源里饮水。”看来,胡庆军是深得其中的奥妙,一直在适合诗歌语言的道路上奔走,寻找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特色,这是他的诗歌能直接抵达读者内心的最好诠释。
在对日常的生活的感悟与描摹上,在这利益与欲望最大化的都市社会中,现代人的理性和冷静或许比生活本身更难持久。这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诗歌写作,以嘲讽的口吻逼视着诗人们所谓的人文精神。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是每一个诗者该有的清醒。诗人胡庆军是清醒的也是现实的,他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不写什么。阅读胡庆军的诗歌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擅长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出发,点点滴滴渗透其中的是内心的自我折射,从生活中的“小我”折射出社会中的“大我”,从沉浸于对语言与方式的迷恋逐渐转向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胡庆军的诗是缓慢进入自己内心的诗歌。他与许多诗人一样喜欢慢慢引用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些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光阴,那个无数次被诗人们关注的光阴,就被他不事张扬的语言擦出了火花,读胡庆军的文字,感觉是在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现实的幻想中,他和文字一起呼吸,并在其中寻找一种心灵的融入。“在十二个堆积了记忆的格子中/唯一跳动着的东西/就是滴答滴答的时间”。(《面对光阴的十种看法》)在时光的长河中,诗人记忆的格子被轻轻打开,跳动的时间恢复成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质感,而在此过程中“滴答滴答的时间”时时刻刻都在浸润的是一个诗人可贵的悲悯情怀。关于四季的轮回,关于生命的思索,关于记忆的回放。
胡庆军的诗具有一种穿越和记忆的能力。是布罗茨基所说的那种记忆的能力,流年木马在不停地旋转,而胡庆军的诗歌也在时空中,在不停变换的光阴中,不停地翻检往日的镜头。“我有N种心情/就如同一片叶子上/那些密密的交错着的叶脉。”(《面对光阴的十种看法》)追述过往生活中留下的心情,如同一片树叶,密密麻麻地积攒着隐淡的痕迹,如纵横交错的叶脉。我能够依稀感悟到60末70初出生的胡庆军带有那一代人的特殊气息,他的诗歌因此带上了现实和理想主义交错的氛围,渴望生活如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之上,可是现实的生活并非如此,那些美好的想象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仅此而已。“鸟在天空中回旋/那是生活的一小部分。”(《面对光阴的十种看法》)
胡庆军的诗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有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场景,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可能是属于日常叙事的一类,但是,这些日常景象在诗人的过滤和整合之后,获得了一种更为普遍的象征意味,因此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广阔的情怀。在我看来,胡庆军的诗歌在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质朴的趋向,这种质朴的诗歌写作来自于诗人对土地,对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的命运与挣扎的思考与再现。这种思考与再现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自省精神。在胡庆军的诗歌中,土地、植物、父亲、母亲、朋友和光阴,负载着乡村情怀的诗写与关照,淳朴而倔强的生存场景在他的诗歌里一再出现。“父亲是个纯粹的老农/一生用朴素的思想/与土地默默交流/父亲把盐看作生活本质/父亲说做人要像盐/正直纯洁表里如一精诚团结//(《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
诗人将平常生活中最亲近的父亲,这个意象融入诗中,极尽所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淳朴浑厚的父亲的形象,通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读出了胡庆军诗歌是饱含的“盐”分,而这个盐分正是构成他诗歌的一种内在的“质地”,这种“质地”其实是他诗歌高贵品质的精神原乡。是父亲的谆谆教诲,是父亲的“正直纯洁表里如一,精诚团结。”的朴素精神浸染了他的诗歌。
所谓生活的“质地”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独立与诗歌中的空洞概念,它蕴含在诗歌之中,并在诗歌与生活对接的时候所呈现出的主体意识,任何一个诗人都无法阻断这种质地与生活的血脉关联。因此,诗写的“质地”和生活的“质地”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诗人的品格,诗人的人生追求,诗人的生活背景都决定了他诗歌中“有盐的品质海的胸怀。”(《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
对于诗人来说,过于封闭、一味沉迷于个人的内心叙事的写作,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焦灼和无助,沦入虚无之境,其境界必然难以走向阔大深邃。胡庆军避开了这一点,我读他的诗歌,感觉他在诗歌吟咏时以“小我”为立意支点的同时,有意设置和引申了一个与“我”相对的形象。
“父亲说,生活再苦/有盐的调剂就会有滋味/劳作的父亲常常汗流满面/父亲说汗水是咸的/生活就是盐的演绎//老牛与犁耙/锄头与草帽/汗水和盐/是父亲最亲密的伴侣//父亲渴了/几口凉水就能满足/父亲累了/一支劣质烟就能解乏/父亲饿了//一口馒头蘸一口盐水就很幸福诗歌中的”。(《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诗中“父亲”这一形象,就是让他的诗歌与现实联系得很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的现实性吧!由此实现了自我的敞开,扩展了“自我”的边界。由“我”到“父亲”,既是一种敞开与延伸,又与后者构成了某种对接关系,诗人的感兴、想象与寄托正是经由这种对接,连起了自我内心与现实,使诗歌维持住了必要而又必然的平衡。“父亲一生没有惊人的壮举/父亲对盐的理解如同理解自己的人生/只是用汗水把土地/浇灌得肥沃流油/然后换来五谷丰登的笑纹//父亲老了/岁月的盐水把他锈成一把镰刀/让他勤勤恳恳地//收割自己的一生//”。(《父亲说盐是大海的图腾》)也正因为如此,胡庆军的诗歌所呈现的世界与内心之间的感应,纯粹、深情,具有一种精心细致的品质,让无形的思绪于有形中渗透,很好地挖掘一种从心底喷发而出的真实的情感意象。
发现生活,用诗歌来证实诗人对现实的关注程度。首先要忠于生活、热爱生活,熟悉生活,脚踏实地、纯正地走过生活,然后体会生活、丰富生活,对生活的细节敏锐感受。“一座门洞时隐时现的痕迹/一朵朵花开了又败/凋零中也会有温馨的气息/看不见鸟的飞翔/就想象鸟飞翔的天空”(《面对光阴十种看法》),这种结晶抒情式的表达,真挚,直抵人心,是诗人心灵的出口。
看一首好的诗歌作品主要是看诗的灵魂,而灵魂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当然诗意的语言,精妙的形式,唯美的意象也很重要,但这些都是为诗的灵魂服务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诗就好比一个人,其情感是灵魂,那语言,形式,意象就是皮肤,是骨骼,是肉体。一个人长得如何,漂亮与否都不会影响他成为一个人,而没有灵魂的人,那就是走肉行尸。“四季给生命/光阴中有时会填充无奈/鸟飞过的影子/有时就是一瞬/情绪/在影子里探索外人无法理解的事由。”(《面对光阴十种看法》)那么这首诗的灵魂在哪里呢?“光阴会充填许多无奈”,诗人是哪一种无奈,生活中的无奈是肯定的了,可是细读却发现诗人是看见天空中飞翔的鸟的影子,而产生的瞬间的小小的无奈。诗人是想借着光阴来“倾听流水的声音/倾听生命的低语/水和风/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事物/是他们雕刻了历史的苍凉和宽厚”。诗歌的灵魂所在:是倾听,是“倾听生命的低语”,这是一种感怀,对昔日“历史的苍凉和宽厚”的感怀。读到这里我也深深地沉浸在那种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怀中了。
毋庸置疑,在网络技术高度速进步的今天,依借着网络的快捷和宽容,那些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的网络诗歌的诗人和亚诗人们,无不面临着古代诗歌经典语境和汉译诗歌哲学深度的双重压力。在城市压抑和乡村风景的缝隙里,胡庆军以纯真的执着,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书写自己的凝重、沉着而不乏睿智的风格。
在胡庆军的诗里,你几乎看不到印象派的浓墨厚彩,也看不到象征主义的意象迷津。只是飘逸着朴实厚重的比喻,朴实中见通透,字里行间,回旋着真切的感情。通过这些抒发自己的对生活,对亲人故乡的感受,我相信不管“时光”还是“父亲”,亦或是故乡,一定在诗人生命中留下很重要的一笔,是对诗人很有影响力的事物,作者用轻松厚重的语调来细致的描述,将自己的感受诉诸读者。“农历上颠簸的日子/像父亲的骨骼和厚重的村史/泥泞的记忆/一步一步/一路踩开秋阳的芳香/和秋虫的歌唱。”(《乡村的日子》)用他自己的体验,“乡村的日子总是湿的/那些线装竖排的农事/珍藏了乡村的四季/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让乡亲们的日子/不再打滑//尘封的不仅仅是记忆/乡村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让生活的流水账/光可鉴人。”(《乡村的日子》)运用自己感悟生活的方式,把来自生活的真挚强烈的感情加以创造性的表达,从而形成了自己诗歌独特性。
在诗写过程中,什么样的风格和手法更能让阅读者产生同频共震的感染效应?这一直是诗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块石头与一片树叶落在清澈的湖面所溅起的水花截然不同。而哪一颗才是叩响人们心灵之钟的石头?那么我们就在“光阴里的写作,亮点就是生命,保持自己的一份纯真、一份热情、一份心境。”(《在光阴里写作》)
读胡庆军的诗,我的感觉是轻松自如,因为他并没有为读者设置太多诗歌语言惯有的障碍,也不作庞大的诗性关注,只是抒写或者描述,透露出一种自然真切的美。“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在传说中的地方独自开放/用一种美丽演绎温暖/一万年,或许更久远//只一瞬/桃花便可以殷红一个季节/让丝丝飘渺的芬芳/安静每一颗心的孤独//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叩响了远方的静谧/月光沐浴的翅膀超过应有的份量/一个美丽的承诺失落在遥远的地方/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轻柔的风吹过长长的街巷/从一缕细小的叹息开始/洗净岁月的风尘……”《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读诗的时候,我们处处都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跳动的、敏捷的思维。不仅如此,这首诗物象密集、语言跳动,能让我们在阅读中走向思考,从诗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对“一朵桃花”的空洞描摹,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怀,有很强的质感,这些都随着极具魅力的文字沁人心脾。“一朵桃花,让我听见了/一种无声的呼唤/在这一刻,蜷缩一冬的耳膜豁然舒展/带着臆想的心事。”(《一朵桃花在春天之外》)诗人寄情于花,系意于岁月,当诗人在内心的主观感受“岁月的风尘”和外在的客观存在“桃花”在此岸中盛开的时候,被拟指化了的“岁月”化身为季节之外,而“桃花”也成为诗人追寻的芬芳和希望。“一个美丽的承诺失落在遥远的地方”,那么这个“美丽的承诺”是是什么呢?正是这种被生活所激扬的情感和思索的合成,使诗歌脱离了单一的倾诉,走向了完整的以情向意的艺术畅抵。
胡庆军对自己的写作非常淡定,“许多年以后,自己那些涂鸦的文字,到底有多少可以让人记的,没有人知道也不想知道。很多时候,对文字的印象,会全然了无。真的没有必要问光阴里的写作会有多少收获,真的没有必要问光阴里的故事多少是真的生活,时间就是生命。”(《在时光中写作》)我反复咀嚼这段关于光阴的话,从中打开了我解读胡庆军诗歌的钥匙。在时光中写作,写出生命的内核。
胡庆军诗写得朴实厚重,贴近生活,让诗歌包含着深厚意蕴与一份浓浓的真切,几乎不带矫揉晦涩。因此,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自如地完成对他诗歌的解读。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过多的絮絮不休,反而会破坏读者阅读的感觉,那种一见便心领神会的阅读感受也会因此而削减。
我坚持认为,源于生活的诗歌写作理念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平淡述说,而应该是对生活真实体验后的内在精神彰显。在众多的聒噪声声中,我聆听到一个执著而固执的声音,掠过诗意的天空,梵语一般清澈而又虔诚。“哪里是天堂?天堂就是快乐的时光,天堂就在光阴的长河里,天堂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打拼里,天堂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使共鸣的诗歌创作企图在耳熟能详的阅读过程中自然逼近。心在哪里,天堂就在哪里。心在哪里,我们光阴里的写作就在哪里!!”(《在时光中写作》)我不知道究竟会有多少灵魂能在光阴中不懈地游历,有多少执著与诗歌的灵魂在漫漫诗路历程中涅磐。你?我?亦或是胡庆军那个网名叫北友年轻诗人?
读罢胡庆军的很多诗歌,当我关闭打开的博客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所描绘的“时光”正缓缓走来,随之而来的是诗人的诗性的空间被打开,那些朴实无华的渴望与梦想,那些关于时光的种种描摹与思考、那些冥想与感悟、那些灵动而厚重的诗句正迎面列队走来,“我看见希望在太阳下和鸟一起飞”。(《面对光阴十种看法》) 共 726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在时光中写作,写出生命的内核。”文字最终极的优秀,华美的文字只是表相,生命之光,才是其实质。把诗句从原作品中解析出来,顺着诗行,寻找诗者的心迹,寻求深嵌于诗行中生命的悸动。于是,诗句成了诗者的“自画像”,评者成了诗句中的某一个意向,两两相融,难分彼此。而这就是作者诗评述的特质,是药所理解的:文字的魅力来源于真实,真实的文字必然带着生命的华美,引发读者内心强大的共鸣共震。——司药
1 楼 文友: 2012-01-07 22:16:0 结合上文,这句药读了几遍,不得要领,试着做了调整,不知是否达意,如果不妥,药再依作者之意去调整。
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每一个诗写者该有一种姿态。 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是每一个诗者该有的清醒。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2 楼 文友: 2012-01-07 22:18:42 一个建议,与作者沟通:可把原作链接地扯或作品简介放在文末,最好不要置放全文,否则,有可能造成评述文章的本末倒置。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楼 文友: 2012-01-08 08:47:20 谢谢司药主编细致点评!问好! 天津市作协会员,中国诗人学会会员,中石化作协会员,中国大众文学会员,天津石化作协会员;天津诗网刊副总编,发表给类文章四百余篇,出版诗集《雪语晴歌》《觅雪嫦晴诗歌精选》合集《十面倾城》合肥癫痫病医院哪家好月经后期怎么调理奥利司他胶囊怎么服用
- 下一页:我的冷傲总裁夫人 第396章 你……你想干嘛?(1)
- 上一页:玄天战尊342
最近更新
- 06月21日军事稀奇重庆一小狗每天在小区直立疾行图位置
- 06月21日军事科莫多巨蜥多少钱世界上最大种类的蜥蜴位置
- 06月21日军事秋田犬为什么禁养位置
- 06月21日军事研究表明养宠物冬季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位置
- 06月21日军事科学护理三部分改变边境牧羊犬的一生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卡犬怎么减肥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卡吃什么狗粮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购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以给金毛犬喂骨头吗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以用人吃的药喂狗狗吗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以哈士奇犬吃水果吗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卡犬从桌子上摔下来后腿不敢着地如何是好位置
- 06月20日军事可卡犬不爱吃药你要想办法让它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