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古韵今弹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

大汉王朝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民族,是很难准确地给出一个评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填写表格时会在“民族”一栏里写上自己是“汉族”,我们日常说的话也被称为“汉语”,用的文字很自然也就是“汉字”等等等等的一切都在默默地告诉着我们,这个王朝对我们的影响。大汉王朝这么大的影响力,被我们称为太史公司马迁的巨著《史记》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同样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可以说清楚的是在我们的“汉语”里面,仅仅《项羽本纪》就给我们留下了好多精彩的成语:破釜沉舟、沐猴而冠、四面楚歌、取而代之等等。至于这巨著对它之后的我们民族文学作品的影响,我想就如同食物中的营养通过消化进入了血液,要分析清楚那些是这种食物提供的,那些不是它提供的一样,是根本就不可能分析清楚的事了。

读《史记》,我常常会让自己停留在《项羽本纪》和《汉高祖本纪》,为那种鲜活的叙述而陶醉。鲁迅先生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诚哉斯言!

有人说一件作品被作者创作出来仅仅是半成品,只有它在被别人读、被别人理解后活在读的人的心目中时,才算是完成了它自己。那现在,我就来表达一下司马迁这“藏诸名山”的“半成品”中的这两个杰出的人物,在我这里是如何完成了他们的。

一 项羽出世

项羽的家族是楚国贵族。

他家世代在楚国为将,而他祖父就是秦始皇24年,秦国大将王翦灭楚时,抗秦失败后自杀(也有一个说法是被杀)的项燕。项燕在楚国是很有号召力的,所以陈胜吴广起义时,才会打着他的旗号。《史记》里没有写项羽父亲的任何事,只说他一直跟着自己的叔父项梁。那么他父亲或许是和他祖父一起死在抗秦的战争中,而那年的他十岁出头。也应该是从那年开始,他开始跟着叔父项梁四处逃亡。现在的我们,习惯地认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了强大的帝国。既然是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就一定是团结一致的,至少在统治阶级内部是团结一致的。其实,真实的历史根本就不是如此。这从司马迁关于当时的人物叙述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比如彭越、英布,他们在陈胜吴广起义前就已经是“盗”了。再比如我们现在觉得不过是一个“混混”或者是“无赖”的刘邦,他在秦始皇在世时,已经带着几十号人在大泽中为“盗”了。而秦始皇刚死,陈胜吴广一扯出那张大旗,马上四方响应,几十万人马好像几天就集结了起来。这说明当时的造反是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而项羽和他叔父项梁的逃亡在一个太平盛世,本来应该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可他们却逃亡的很惬意,并且“吴中士大夫皆出项梁下”。这说明当时相当多的中下层官员也是暗中支持着这些反秦人物的。并且就算是偶尔碰上一个认真负责办事的官吏,把他们抓拿归案,可还是会有“司法部门”的内部人士帮助他们逃脱处罚。读历史,只有你理解了这些没有清楚表达出来的民心,你才能真正理解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时势”让他们成为了英雄。而好多的人,表现得像英雄其实最终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而理解了当时的这种暗流涌动的局势,也才能够明白,始皇帝为什么不辞辛苦地一次次地巡游了。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那个愚蠢的秦二世即位的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就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而在这个起义发生后的两个月,当时的会稽守(应该是秦国人或者较早被秦国消灭了的国家的士族)找到了项梁,很明确地告诉他说:“江西(长江以西)都反叛了秦国,秦国看来要灭亡。古人说先动手就能掌握主动权,而后动手就会陷入被动。我想成立一支军队,让您和桓楚做将军。”这段话里的桓楚是当时在山泽里带领着一帮人的“盗首”。从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当时当地的地方长官应该是非常了解项梁的,并且也知道他和桓楚关系密切,可是他不但没有抓捕他,反而一直和他有联系。他自认为自己是同情反秦势力的,可他却不知道,在项梁的眼里他也是该死的秦国势力的一部分。结果,项梁抓住这个机会,让自己“长八尺余,力能扛鼎”的侄子带着宝剑,随自己一起到了会稽守府。当时二十四岁的项羽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大规模杀戮,《史记》说当时的他拔剑砍下“守”的脑袋,项梁提着这血淋淋的脑袋走到守府时,家人官员们都几乎吓傻了,可年轻又充满仇恨的项羽眼中只有要杀的人。于是,“籍所击杀数十百人”,“籍”,是项羽的名,而我们常说的“羽”是他的字;“数十百人”不是数不清楚,也不是上百人或者几百人,而是将近“百人”。这种描写,让我想到了《水浒传》中的李逵,只要杀人,板斧一轮,管他是坏蛋还是良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项羽变态的仇恨。或许,十岁的他看到的一切,让他对人已经彻底失去了同情吧?在他眼中,人要么是帮助自己杀人的,要么就该是被杀的吧?这时,你就不再奇怪,他为什么不愿意认真读书,也不愿意好好学剑,而要学“万人敌”了。他是来杀人或者被杀的,而不是来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值得纪念的什么东西的。

二 项梁立楚

项羽杀了会稽守,一直在暗中准备起事的项梁召集来以前早已联系好的地方豪强们,告诉了他们自己的想法,也立刻得到了他们的相应。他一下子就组建了将近八千人的军队,而他任命的头目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的一个人没有得到任命,很奇怪,去问项梁。项梁告诉他以前在谁的丧事上,让他去办什么事情,结果他没有办成。大家这才知道,以前的项梁一直在借办理婚丧嫁娶的事情在考查人物。当时的陈胜刚刚被章邯打败,项梁假借陈胜的命令,让自己担任了陈胜成立的“张楚”的上柱国,并带领八千将士渡江而西。在东阳,以陈婴为名义首领的二万人归附了项梁。渡过淮河时,黥布﹑蒲将军也带领自己的部下归附于项梁。这样项梁的部队就号称有七八万人,驻扎在下邳。当时由于陈胜被秦军打败,去向不明,陈胜部下之一的秦嘉就在彭城拥立景驹为楚王。项梁当然不会让别人有这个拥立的机会,于是带兵灭了秦嘉,收编了他的部队。项梁本来准备带来军队继续西进,没想到秦国大将章邯的军队攻了过来。项梁派两个将军去应战,结果一死一逃。而当时带军攻打襄城的项羽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被项羽攻破了城池。攻进城里的项羽十分生气,他把城里所有活着的人都活埋后,带领部下和项梁会合。当时已经有确切的消息肯定陈胜已被他的车夫杀死。为了统一各个义军的认识,项梁召集各地义军首领到薛地商量大事。当时的沛公刘邦也带领部下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七十岁的范增劝项梁说:“陈胜的失败是早就知道的。以前秦灭六国,楚国被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而从怀王开始,楚国就一直被秦国欺负,所以楚南公曾经说过:‘楚国就算是剩下三家人,也一定会让秦国灭亡。’可陈胜起义却不立楚国的后代而自立为王,怎么可能长久?现在您从江东起事,楚国义军之所以纷纷追随您,就是由于您家世世代代为楚将,都觉得您一定会拥立楚君的后代。”

项梁听了他的话,拥立了楚怀王一个逃亡到民间,当时是在替人放羊的叫心的孙子为“楚怀王”,让陈婴担任了上柱国,自己做了武信君。几个月后,项梁带兵和齐国田荣、司马龙且在东阿大败秦军。项梁本来想乘胜进军秦国,可田荣却在齐国发动了政变,赶走了当时的齐王田假而拥立田儋儿子田市为新齐王,田假逃到了楚国。项梁想让田荣带兵和自己一起攻打秦国,田荣的条件是要楚国杀了田假。可项梁觉得田假是自己的老朋友,在危难之中来投靠自己,杀了他不意气,没有同意。齐国当然也就没有出兵帮助楚国。项梁只好派刘邦和项羽一起攻打城阳,而自己带兵在濮阳东对抗章邯。这一次,他打败秦军,然后在定陶再次打败秦军。当时的项羽、刘邦也在雝丘大败秦军,并杀了秦将李由。接二连三的胜利,让项梁很得意。当时的一个参将宋义提醒项梁说:“自古打了胜仗后将领骄傲、士卒想安逸的都会失败。现在我们的士兵本来就不多,并且都有安逸的心态,可秦国的援兵却一天比一天多,我们该认真对待才行。”可项梁听不进去。宋义要求到齐国出使,项梁也很大度地派他去了。在路上,他碰到了齐国派来的使者,他告诫他慢慢走,这样可能活命,因为项梁一定会被秦国击败。果然,章邯在援军到位后,对楚军发动了攻击,大败楚军并杀了项梁。可章邯并没有乘这个机会消灭“楚国”,而把大部队调动过去围攻在巨鹿的赵国。楚怀王乘这个机会,收编了项梁、吕臣的部队自己亲自指挥,并在听到齐国使者赞美宋义的话后,把宋义叫来谈话。果然发现他是一个人才就任命他为上将军,而项羽尽管被封了鲁公,却只是一个次将,范增为末将。

真正掌握了实权的楚怀王让宋义带领项羽和范增去救被章邯围在巨鹿城里的赵国君臣,而派了“忠厚长者”刘邦带领军队西去攻打秦国。

三 破釜沉舟

在叔父战死后,项羽尽管没有成为主将,可他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怨言。或许,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杀到秦国去报仇雪恨,至于自己是不是主将倒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在宋义带领大军救赵到安阳停军不前时,他的建议是:尽快领军渡河,楚军攻打外面而赵军在里面接应,这样可以击败秦军。可是,宋义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并对他说:“用赶走牛虻的方法是不能弄掉牛身上的虮虱的。现在这个时候,秦国攻打赵国,就算秦国战胜了,他们的士兵也很疲惫,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要是打不胜,我们追打他们,秦国就可以乘势被我们灭了。所以我们现在就先让他们相斗。要说穿着盔甲拿着利剑进攻敌人,我不如您;要是坐下来谋划方案,您就不如我了。”还特意下令传达军中说:“勇猛像老虎,顽固像山羊,贪婪像豺狼,倔强不听命令的人,一律斩杀。”项羽在这时表现出了他特有的个性,在宋义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去做相国后,他就在一天早上拜见宋义时,杀了宋义。然后提着宋义的头,对众将说:“宋义和齐国联合起来密谋楚国,楚王给了我密令杀了宋义。”众将看到杀神附体的项羽,没有人敢说二话。于是,众将一致推举他暂时代理大将军职务。他也派人追杀了宋义的儿子,并把事情向楚怀王做了通报。这样他就正式成为了上将军。

关于这次夺权事件,我们先不讨论。我们来看看,司马迁在叙述项羽杀宋义前的一段话。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大致内容如下:赵国是刚刚重新成立的,所以人心不稳,秦国本来就是一个老牌的强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这种力量对比之下,赵国怎么可能抵抗过秦国?赵国灭亡了,如同乌合之众的楚国要想抵抗刚刚获胜的秦国,那不是开玩笑吗?我们把这个认识和宋义的那个认识比较一下就可以断定宋义的见解确实是书生之见。要是真的按那个建议执行下去,楚国肯定会被秦国再次灭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支持项羽的。

果然,在项羽掌握了大权后,雷厉风行。马上派出两万多人的先头部队过河,然后,在先头部队过河后却犹豫说人少时,他亲自带领全部人马过河。这样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史记》的记载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呢?和秦军发生了多次战斗,杀了大将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闲无路可逃自杀。当时救赵的军队有很多支,可是都没有敢和秦军发生战斗的。听到楚国战斗,他们都爬到掩体上观看,楚军英勇善战的阵势吓着了他们,以至于战后,项羽接见他们后,他们刚进辕门就爬在地上磕头,不敢抬头看项羽。

这样,项羽的诸侯联合部队和章邯的秦军形成了对峙,而秦二世不停地询问让章邯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命运。他派长史欣到咸阳打听虚实,可赵高却让长史欣在司马门呆了三天,根本就不见他,他当然也就根本看不到秦二世。长史欣见势不好,逃跑了出来,促成了章邯的投降。项羽让长史欣做了上将军,带领投降的秦军作为攻打秦国的先头部队,向秦国进发。但由于当时诸侯国的军队中的士兵以前好多曾和秦国的士兵打过交道,而那时的秦国士兵几乎不把他们当人看。现在,这种形势发生了改变,诸侯的士兵们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再加上让自己帮助敌人去消灭自己的亲人,士兵们当然不能接受。结果,秦国投降的士兵私下里商量要造反。于是,在新安城南发生了项羽“坑降卒”的事件,《史记》的记载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项羽的部队到了函谷关,看到的不是秦军,而是把守关口不让他们通过的汉军汉兵。年轻气盛的项羽决定再次发动攻击,这样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即将上演,而鸿门宴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后来成为汉高祖的沛公刘邦。

四 沛公刘邦

刘邦出生在很普通的人家,起事前的刘邦还不叫刘邦,而叫刘季,而这个“季”其实也是史家的加工,是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排列标准来起名的,其实应该是刘小三或者刘小四什么的。

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前面很郑重地写道:刘邦出生前他妈在大泽中休息时,梦中碰到了一个神仙哥哥,把持不住自己,就和他发生了关系。而他名义上的父亲,刘太公恰好那天想过去看看自己的老婆,当时在他的眼里,老婆所在的地方雷电交加,而一条龙缠在自己老婆身上。这样就有了后来的刘邦。还说刘邦常到小酒馆喝酒,可他又没有多少钱只好不停地赊账,而喝醉后睡觉时的刘邦身上常能看到很奇怪的东西。结果,那些酒馆的老板看他没钱还债,就主动当坏账处理。还有什么刘邦当亭长时,吕后带着两个孩子(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在田间,过来了一个老人,问他们要水喝。喝过之后,看了看吕后说:“夫人是一个贵人啊!”看到汉惠帝后说:“您所以贵就是由于这个孩子。”刘邦听到了,追到了那个老人。老人看到他后说:“他们所以贵,都是由于您啊。”刘邦激动地说:“要是真的像您所说,我一定会报答。”可是,等刘邦贵了(可能是当上沛公)时,却再也找不到这个老人。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态,至少是文人们的心态。同样是人,刘邦怎么就能从一个“无赖”成为一个皇帝,并且用了不到十年时间?现成的答案当然是他不是一般人。不是一般人,那他就得有龙的血统,结果只好让他爹看到自己老婆和龙在一起,而在他睡觉时当然也就有那个藏在血液中的龙出现。至于看相的故事,根本不用想就知道是编的。现在一般都认为汉惠帝去世时不到二十三岁,也就是说他最早也只能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的那年)出生,而第二年陈胜就起义了,而刘邦也很快就成为了沛公。在他能到田里跑时,刘邦已经成了汉王,傻子都能知道他儿子会是贵人,还用得着看相吗?

共 19197 字 4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通过自己的见解重新整理了一段历史,认识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人物:项羽和刘邦。性格决定命运,从作者的叙说中,刘邦最后做了皇帝也是必然的,那么他俩究竟有哪些性格上的差异呢?他们在时代的大环境中究竟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呢?还请看官自己去寻找答案。。【:叶舞风】

1楼文友: 14:08: 6 读史以明心,就是知道了,谁又扛得过历史的大趋势?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1楼文友: 08: 9:18 哈哈。好多时候,从历史可以看出所有成功者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也就能明白俗话说的: 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 以及有句歌词唱的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来。

灯盏花药业都有哪些产品

灯盏花药业拳头产品

灯盏花药业经营产品

经期延长要吃什么药
宝宝健脾胃的食物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服用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