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只翻到前言

 

《爱哭鬼小隼》
 河合隼雄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 年1月版


我读的第一本河合隼雄的著作是《孩子的宇宙》,只翻到前言,眼睛就亮了。前言的第一页,有这么一句话:我忽然想到,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这句话跟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多么相似: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但却忘了我们曾经是孩子。
 
于是惊诧之余发了一条微博,说河合先生好久之前就把这句话说了,而我还在野人献曝。读完《孩子的宇宙》,顺理成章成为一个河合迷,将简体汉字版的河合著作悉数收集,堆而读之,大快朵颐。跟一位朋友交流时,听说她想要学日语,动力就是要把没有译介的河合著作都翻译过来,不由得暗自期待。尤其当时《爱哭鬼小隼》尚无简体汉字的版本,这样就指日可待啦。这便可以理解,何以我拿到河合隼雄这本新鲜出炉的佳作,是又惊喜又遗憾。惊喜自在于能读到期待已久的书,而遗憾则在于,我不能读到学日语的朋友的译笔啦。
 
之所以期待《爱哭鬼小隼》,还因为我是一个爱哭的中年人。其实,我小时候倒不是爱哭鬼,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只有一次,小学四年级,学校里几个实习老师将要离开的时候,我奉命致告别辞。不知怎的,读了几句,便开始哽咽。而事实上,我对几位实习老师的感情,并没有深厚到要泣别的程度。但此情此景,我竟然匪夷所思泣不成声。据说实习老师很感动,而我却觉得很丢脸。因为事后几乎所有男生都在议论,说蔡某居然当着全班的面哭了。在80年代初期的农村,男孩子当众大哭,再没有比这个更丢脸了。这就像小隼生活的日本,可能由于武士道精神的余风,男孩子也不能哭。可惜我没有像小隼那样的善解人意的母亲,轻轻巧巧一句话,便使得小隼如释重负。而我,则只能将屈辱埋在心底,三十年之后才有机会读到《爱哭鬼小隼》,从而觉得男孩子哭几次,也没什么大不了。
 
那句关于孩子的宇宙的理解,河合隼雄在多年之前便已经说出,而随后在书中看到的一些观点,经常有跟我暗合之处,所不同的,是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作为一个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大师,河合先生所表述的观点,后面有很多理论、经验、材料、案例的支撑,远超过我对一些孩子个体的有限观察。因而,河合的观点温和,描述到位,初则解我疑窦,进则对我有现实的指引。
 
在后记里,河合夫人说,这是一本虚构的书。自然,这与回忆录《给未来的记忆》显然不同。但我绝不认为《爱哭鬼小隼》便是虚构的。或者说,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河合先生对童年的描述,却有一种直达本质的真实性。就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变虫自是虚构,而描述的人类困境,却有先知般的洞察力。因为懂得孩子,因为知道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为知道童年每个年龄段其细微而重要的精神成长,河合隼雄这本《爱哭鬼小隼》,便是一次探寻童年奥秘的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文字之旅,甚至对我们成年读者而言,也能得到重获精神成长的参悟。
 
又则,我们提到童年,总以为童年一词便可以概括从幼儿到少年的漫长年龄段,而其实,这一年龄段之中,每个关键时期,孩子均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变化。就同一个体而言,半年,几个月,其思维能力便会有巨大的飞跃。而就不同的个体而言,则千差万别,更难一言以蔽之。所以西谚说万物各有其时,信哉。河合先生的高明便在于,他的把握非常准确,总能恰到好处,给我们呈现这种微妙而显著的不同。在《男孩子也可以哭》一章中,小隼还是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而到了《克拉伊博先生》一章,小隼已经能与外国人侃侃而谈,并结为好友了。吾乡谚语:养小日日鲜。便是在描述孩子的这种不经意之间的长足进步。与《孩子的宇宙》的案例呈现与理性分析不同,《爱哭鬼小隼》是一本散文式的书,温情的回忆贯穿始终,看似写的都是寻常生活,但里面有令人赞叹的孩子的本位思考。这也是河合先生多数与孩子相关的书籍的特点。
 
曾经看到有人轻率地评价《大人的友情》一书,认为不值一读。这个评价令人遗憾。河合隼雄的好处在于,他只从日常生活开始谈,也从不用术语,也从不用抽象理论,然而确实对我们有具体的指导,有思想见识的提升。这样深入浅出的写法,只能来自专业的通透,与对孩子的满腔善意。
 
其实,包括河合隼雄以及松居直等日本学者,他们都是这样,写作的语言明白如话,告诉人们他们基于日常生活之上的思考,一定要将一个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说到门外汉都能明白的地步。因为看上去一点也不“学术”,读起来一点也不艰深,或许正因此,才会被人们轻视的吧。

  (编辑:野狸红)
 

希爱力效果如何
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斑块的区别
小儿感冒咳嗽有什么偏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