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南山我的古诗观随笔

首先申明,我并不很懂古诗。原因之一是古诗艺术水平很高,我的阅读水平还很不够,原因之二是有些古诗字面意思的确费解,很多古文字专家都在为某些古诗的意思大打口水战。正因为如此,我的古诗观还能反映我对古诗的真实想法。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古体诗,包括乐府、古风、歌行体等诗歌。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由于格律诗(包括绝句和排律,下同,不另说明)字数整齐,讲究平仄和对仗,欣赏起来极有音韵和谐,形式整齐之美感,中小学教材中格律诗占了所选古诗的大部分,就在部分人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古诗就是格律诗,写古诗就要遵循格律要求,否则,就是写古诗的谬作!首先说明一点,格律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朗读起来既有音韵美,又有整齐美,唐代以来很多名家大师很多成功格律诗作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格律诗的艺术价值。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多年,中华大地上一派民富国强、欣欣向荣的景象。政通人和,安居落业的小康生活值得文人墨客大书特书,具有整齐美、音韵美格律诗适合表现出当今社会的和谐、安定景象,格律诗既有发扬下去的必要,也有发扬下去的需要。但是,归根到底,格律诗也是一种文字文学,文字文学的第一需要是让人看得懂,能较好地表现生活,其次才是文字文学表现出来的美学需要,而格律诗在让人看得懂,能较好地表现生活方面却困难重重、力不从心。请大家先来看一首比较有名的绝句。己亥杂诗(其一)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注释资料或者有人讲解的情况下阅读这首绝句,对后两句的理解应该不很费力,但是对前两句的理解可能就比较费力了,尤其是对“天涯”的理解,有些古文字家认为就是“天边”的意思,有的古文字家认为是“家”的意思,后者是联系龚自珍写这首诗时他刚好在京城辞官归家,诗人告别了京城,归心似箭,心情豪迈,骑着快马很快就到达老家了。联系诗歌的后两句,应该说本诗的“天涯”理解为“家”是恰当的。那么,诗人龚自珍心中的“天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也许,诗人也不是实指某一种确切的意思,只是为着押韵和平仄的要求,就一时间用是“天涯”这个词语也不一定。即使是名家的著名格律诗,字面意思存在这样费解的例子太多太多,这里不再罗嗦。再来说说诗人写格律诗的破律现象。是先存在格律诗诗歌的文字形式,还是先有对格律诗的平仄音韵要求呢?就一般的文学形式的发展而言,个人猜测,格律诗的格律要求不会在格律诗存在之前产生,很有可能是文人创作古体诗歌追求音韵完美的过程中,逐渐向平仄音韵的严格要求方面过渡并逐渐形成的。格律诗有点像国人创造出来的旗袍,美,但是在活动中不得不受到诸多限制与束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是唐代的很多格律诗高手,如李白,如杜甫,他们在写作中也用古风体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杜甫在写格律诗的过程中因为字词达意的需要有时候也不得不出现违律现象,最明显的就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这首绝句也说明,现在的人们在用格律诗写作时忌讳用“叠字”似乎也有机械之嫌。胡适认为格律诗的弊病主要在于:“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胡适认为,格律诗“徒有铿锵之韵,貌似之辞”,“无实物可言”。胡适对于那些“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的诗格非常不满。胡适对那些“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的诗人痛加讽刺,曾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对古诗常用的套路加以打击,嘲笑满篇的“蹉跎、寥落、飘零、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残更”等陈词滥调,是“最可憎厌”的文字。不光是胡适,就是善于写格律诗的鲁迅、毛泽东都是极力支持胡适这一观点的。胡适、鲁迅、毛泽东等人反对写格律诗,提倡写新体诗,即提倡写言之有物、形式自由,不无病呻吟,不用陈词滥调,不用生疏晦涩字词的新诗。值得注意的是,就现在研究诗歌的人物而言,专门搞格律诗格律研究的人物往往没有写出什么成功的格律诗大作,极力反对格律诗大力推崇新体诗的胡适先生所写的新体诗艺术水平也不很高。以现在的眼光看,格律诗和新体诗各有优缺点,有没有兼有二者之间体裁的诗歌呢?有,那就是古诗当中的古体诗,包括《诗经》到唐代以前的诗歌形式。大家会发现,唐代以前的古体诗诗歌,既考虑到字句整齐和音韵之美,更注重诗歌内容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我们来看看《诗经》中《采薇》的一节。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该小节诗每句四言,妙用叠字,用景物描写烘托出了离乡归家后的惆怅落寞之情绪。艺术形式不能不说极有值得借鉴之处,表现手法又是那样的自然灵活。这样的诗歌当然还有很多,如《古诗十九首》、汉乐府诗、建安七子诗人的诗歌等。笔者罗嗦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要反对人们去学习格律知识,继承近体诗即格律诗的写作,只是想说明两点:一是古诗并不等于韵律平仄严格的格律诗,二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或者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新体诗、格律诗或者古体诗进行诗歌写作。(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搜索,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小学教材)

共 271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对于古诗自身观和价值观充分的诠释,作者从个人观点出发,谈古论今,娓娓而来,有理有据,令古诗这一严格的传统体裁形式分析的清澈透底,亦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名,那样既不会丢失,亦可使其中的精华熠熠生辉,完全赞同最后两点的总结。一是古诗并不等于韵律平仄严格的格律诗,二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或者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新体诗、格律诗或者古体诗进行诗歌写作。 虽然也仅仅是个人之见,但总会令许多诗及诗歌爱好者会去拓展新的空间,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境界,最终使之壮大起来......拜读,推荐共阅【:漠河】

1楼文友: 19:56:28 关于古诗与诗歌自古以来论述各有千秋,但每次过后,总会为人们留下许多比如学术性的东西,拜读老师论述,受益匪浅,感谢赐稿南山,精彩再现。

2楼文友: 10:19:29 舒儿来过,留下脚印一串

回复2楼文友: 20:28:14 舒儿,一个调皮机智的友,谢谢你的鼓励,远看你来了,高兴

楼文友: 20:26:45 谢谢漠河,谢谢漠河精彩按语。献茶

4楼文友: 1 : 6: 0 文章很精辟,说理比较深刻,读之收获颇多,期待佳作不断。 用爱去发现美好,用心去感受人生百态、红尘俗世的喜怒哀乐……

回复4楼文友: 21:55:19 您的称赞,就是鼓励我最深情的目光,谢谢!

乙型流感高发症状

莲花清瘟颗粒适用什么

乙型流感会有什么症状

一岁宝宝脾虚如何调理
宝宝钙吸收不好怎么办
孕妇小腿抽筋怎么缓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