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杭州晓风书屋西子湖畔晓风拂面了

普鲁斯特着   4、《尤利西斯》 杭州晓风书屋:西子湖畔,晓风拂面 人民吴蒂

我们需要一份柔软的时光,如晓风拂面。

当我们在杭州西湖垂柳的树影间,遇到一间暖洋洋的书店,恰恰有了晓风拂面的感觉。

这间书店是杭州晓风书屋的第十二间分店(见图)。店面不大,立于北山路上,面朝西湖,依着著名的新新饭店。旁边就是故事开讲就停不下来的秋水山庄 报人史量才和擅长琴曲的沈秋水的爱恋传奇,在这幢建筑的里里外外飘荡。

这也是晓风书屋 杭州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书店最新开的分店。本来,书店就是书店,对读书人来说,民营还是国营,不必分得那么清楚。然而,不同的生存状况影响到了书店的气质,更是影响到了人们对于读书这件事的看法。

为何读书?对晓风书屋来说,就是一家人的生活方式。踏进湖畔的这一家分店,书架上是满满当当的书,桌子上是满满当当的有趣小物件。试营业那天,丰子恺先 生的小女儿丰一吟来此做客,86岁的她在这里忆起小时与父亲在湖畔垂柳下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孩子般快乐的光芒。于她,这一天,如晓风拂面。

晓风书屋在杭州的存在,有一份令人松弛的市井感。从一开始,它就没有活得刻意,没有要做托拉斯的霸道,它就是杭州一家子的成长史 一对青年开着书店成 了夫妻,他们的女儿在店里做功课;来客看书饿了,那店里就顺便供应一些西点;你想多待一会儿,店员说,别急,今天就关门晚一点好了;别的书店歇业了,它将 人家的沙发收了来继续放在自家店里用;除夕夜,一家人守在店里写春联,直到最后一个客人离开 朝夕之间,进进出出的人,看得到岁月的起承转合,受得了人 生的阴晴圆缺。

到今年,晓风书屋开了19年了。书屋的主人,依然被大家叫做小朱和小姜,其实他们的大女儿都已经读初中了。要说他们的日 子与他人有所不同,那可能是他们家的女儿从小到大去过世界各地的200多家书店。看书店,是他们全家共同的爱好。如果还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他们家5岁的 小女儿,去年在自己家的书店里,与前来杭州视察工作的 总理握上了手。因为总理在书店里的几分钟,晓风书屋接待了有史以来最密集的采访。走进店里 的是一国的总理,更是一位普通的读者,然而于他们一家人,如晓风拂面。

开书店的日子,现实总是比理想 骨感 。很多人愿意在想象中开家书店,实现一页书一杯茶一缕阳光的理想生活。当太阳照常升起,他们的选择是,在黄昏时分逛进晓风书屋坐一会儿,让自己的手停在上千册新书上,摩挲着纸张,沉醉于略略与众不同的体悟。

晓风书屋从保俶路搬到体育场路,然后在杭州的风景里一家家生出很多小分店。它们的成长,有杭州爱书人的共同陪伴,所以即使清苦也不曾孤单。时间流过书店,在书架间留下一些人的少年、青春和中年。于他们,书店的灯光,如晓风拂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的人崇文尚艺有关。自古以来,故事流入风景,传说与生活相依。明代周朝俊所著传 奇《红梅记》里,一个俊美的男子裴生赶考借宿昭庆寺,某日游湖时被权相贾似道的侍妾李慧娘看到,赞出一声 美哉,少年 的故事,就发生在西子湖畔。昭庆寺 旧址还在;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的故事,亦根植于杭州的清波门外。清波门旧址还在

这个城市,若没有些传奇故 事,断断是生不出那么多滋味的。有同事说,今年 五一 期间,杭州游人最多的景点,是那些有故事有典故的地方,比如断桥、雷峰塔、灵隐寺等等。历史里的小 日子,成为现代人回眸的风景。于杭州,一家书店的故事在湖畔的剪影,谁知道会不会成为将来的传奇?千百年后,闻之,也是晓风拂面。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感觉?细细想来,或许正是这种微小的温暖,让个体得以在宏大的时代中认同自己的存在。人,不可避免被历史的发展潮流所裹挟,感受社会飞速向前的伟岸与波涛,但用来填充人生板块之间隙的,不是钢筋水泥,是在湖畔遇到一家小书店,以及那晓风拂面的感觉。

(作者为《钱江晚报》副总)

郑州治疗男科
天津治疗早泄费用
广州医院哪家癫痫医院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