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网

国内的一名翻译家拳

近日,国内的一名翻译家,在《东方早报》上发表了一篇《国人拿不到,只因吃心太重》,文章中说:“我虽不看电视,但也知道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 我恍如看见1 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 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

对于中国人的“吃”,相信有看法的人,都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国人“对吃太看重了、太执著了”这一点,确实需要反问一下,反思一下,警醒一下。目前文化上的这种过度热衷美食的风气,美食图书被过度消费的倾向,似乎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刚刚闭幕的上海书展上,原本泛滥的养生书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则是遮天蔽日的美食书,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上海》《寻味记》《吃出一朵昙花》《下厨记》《暴食江湖》《中国食料史》……

其中的《舌尖上的上海》,可谓今年上海书展上的“东道主”美食书。据说,这本书在上海书展签售时,连鲜肉月饼都替读者备好了,能不卖得热乎吗?《京味儿》聚集的则是北京的吃食,比如春季的春饼、夏天离不开的芝麻酱、初秋吃的烧茄子、冬季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台北小吃札记》《一路吃下去:骑向台湾第一小吃摊》等絮叨宝岛台湾小吃的美食书,也是读者的大爱,随作者寻觅大肠包小肠、虱目鱼粥、担担面、水煎包等小吃的过程,也是旅游的过程。

还有媒体在书市上调查,发现今年6月以来推出的美食类图书中,仅书名冠以“舌尖”字眼的就有十几种,比如《舌尖上的世界》《舌尖上的江南》《舌尖上的上海》《品味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素食养生》《舌尖上的中国味道》《舌尖上的餐饮店》《舌尖上流转的四季美味营养餐》。

如今,很多美食书被裹入了模式化、复制化的生产之中,就像当年的养生书那样急功近利,跟风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养生书,美食书的门槛其实更低。介绍美食谁不会,乃至抄抄编编就是1本书。写作美食图书的成本几近为零,这种状态必然会导致出版的泛滥,和过度消费的现象。

(:李央)

生脉散多少钱一盒
石家庄皮肤病医院地址在哪
女人痛经的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