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女性美(1)
中国的女性美。
中国文化最看重人的心性因此对于人生的看法也就主张心性本位主义。认为人生的一切,应根据人类自己的心性出发,所以孟子特别喜欢讲尽心尽性所谓尽性,就是要使天赋给我们人类的天性,发展到最高可能。可是天生人根本就有一不相同。如人有男、女的不同。虽则同是人,然而天赋的男人之性与女人之性就不相同。
中国文化常把宇宙万物分成阴阳、刚柔两类。认为男性较偏于阳刚”女性较偏于阴柔”易经上说阳刚之性是健”健是一种主动。阴柔之性是顺”顺却不可说是被动,更不是说屈服,乃可说是顺从”或用追随”二字比较更合适。
这不仅人类如此,其他动物都如此。譬如雌雄,我曾在电视上看动物奇谭的影集,各种动物,小至昆虫,大至飞禽走兽,大多是由雄性发动,雌性总是追随着。如果两性先由雌性发动,再由雄性来追随,总觉有些违反常情,令人看不顺眼。换言之,乃是违背了天赋的雌雄之性。
男性阳刚主健”女性阴柔主顺”这是天地间一种自然之道,并非重男轻女。近代中国崇仰西方太过,样样事只要与西方不同,便认为自己不对,如近来大家喜欢争男女平等,认为过去中国文化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是中国文化一大缺点。
其实我们古人,喜把男女来分配天地日月,天与日是阳刚,地与月是阴柔。男是天,女是地,男是日,女是月,天地日月之间,无所谓平等不平等。我们不能只要有天与日,不要有地与月。必得要天地日月相互配合而结为一体,才显出宇宙自然的伟大。但在自然赋与它们的天性上,则天地日月各有阳刚阴柔的不同,所以它们所表现出的德性,也各有不同,然而也各有它们不同的美。
中国文化中的人生理想,主张人尽其性,即是各尽其所能,各成其所长。所以对女性与男性各有一种不同的理想。要分别求尽女人的性,来发展出女性特有的美。这当然须有不同于男性之处,但并不是不看重女性。
现在人喜欢争权,即在政治上也要和男权争平等。其实问题不在此。大体上说,女性不适合而且也不喜欢政治活动;男性则比较适合,与喜欢。这种情形,全世界自古到今都一样。
我曾看过有关以色列梅尔夫人的,因她太热衷政治,年轻时婚姻就破裂,晚年来对家庭生活颇为怀念。这是无可否认的一种自然的女人天性。又如英国女皇,她虽只是政治上一象征性的领袖,不必整日参加政治烦忙的活动;但她为了家庭幸福,也曾多次公开表示她尊重皇夫,并曾采取某些措施来求提高皇夫的地位。即以现在一般夫妇来说,女的在事业上过分得意,在婚姻上就易发生问题。最显着的,如影剧明星歌星们。这里至少证明了男女两性之间,天赋各有所限。
但亦不是说女性绝不该参加政治,中国历史上女的参加政治的也很多,其间有好有坏。如夏桀爱妹喜,商纣爱妲己,同至于亡国。又如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西太后,均在政治上酿出许多祸患。但也尽有在政治上有很高表现的,如春秋时鲁国的穆姜,东汉光武帝的马皇后,这样的例也很多。这足以证明女性不是不能在政治上有表现,只要她所表现的适合她天赋之性,莫要违失了她特有的女性美。那样,则她的政治生命不会影响她的理想人生。
班固《汉书》古今人表里,有女性,并有列在第一第二等的。刘向《列女传》记载古代女性美德,一个个女性,在各种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下,发挥出各种不同的女性美来。二十五史中,从后汉书起,都有列女传,专门讲到女性。至少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比得上中国女性,在历史记载上占的分量。我们怎能说中国过去不看重女性。
韩愈《原道篇》说:以之为己则顺而祥。干健坤顺,顺是女性的美德。人与人相交,不能只有争,没有顺。女性在家庭中所占极重要的地位,正为其能顺,遂使家庭能趋于祥和,获得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中国人又常说:严父慈母。父亲多偏严,母亲多偏慈。尤其在一个家庭中,没有了父亲,做母亲的独当大任,需以慈母而兼严父之职,更发挥了女性中的母性美德。历史上的伟大母亲,如孟子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人人所知,人人能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伟人,都因受了母教影响而成。
我们也可说,中国文化,正为能兼尽了阳刚、阴柔、干健、坤顺之美,即是能分别发挥了女性最高的长处。也即是中国人懂得尊重女性,能着意善尽了女性之美的缘故。
以小说为例,东西方都一样,总不外要讲男女的事。但在西方小说中,男女恋爱,似乎多将交给女方,爱情上出毛病,多常由女性负责。而中国小说中正相反,女性多数站在好的一边,应负的多是男性。这种倾向,看京戏最明显。
京戏也可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最高的艺术。京戏里的剧情有专以男性为中心的,也有专以女性为中心的,又有以男女配合为中心的。一般说来,以男女配合的剧情最受观众欢迎。
而在男女配合的戏里,亦可说绝大多数,女角都是贤良温顺,贞固节烈。最为人所熟悉的故事如王宝钏,苦守寒十八年;如韩玉娘,促夫回国报效,新婚即别离,再见面却又是死别了。又如三娘教子等,这都表现了一种极高的女性美德。
在京戏表演中,如衣服、声调、仪态等,亦可说对女性有尽性主义的发挥。在真实的人生中,德性也罢,事业也罢,仪态也罢,都应有男女两性不同的美之表现。倘使我们定要以女性来模仿男性,或以男性来模仿女性,则难以想象美在何处。中国文化只是在尽性主义的大前提下,对男女两性作分别观。这何尝是一种不平等。
现代人对过去的传统文化观念误解了,以为我们中国人向来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却不在实际人生中,把男女双方的理想、意义、价值,以及实际行为,作一种分道扬镳的发展。
以教育而言,旧时代的中国女子,虽不正式进学校,但并非无教育。从传统教育上看,学校、家庭、社会是鼎足而三的。每一时代往往因政治影响,学校教育衰颓了,反而家庭与社会更占重要地位。女子虽不正式进学校,但受家庭社会教育,对于人生影响不下于学校教育。否则历史上何来有这许多伟大的女性?
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学校教育全模仿西方,而把固有的家庭社会教育忽视了。最先虽亦有专门的女子学校,有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后来也有女子大学,但只在形式上有了女子的正式学校教育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一套根据自己文化传统历史演进,来求表现出中国女性美的特点的教育计划与教育方针。
因此民国以来,说是有了新式的女子学校,却是仅有其名。一般中上家庭都情愿送女儿进教会学校,因为西方人在文化传统中自有他们一套女子教育的理想,只其看法和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想未必相同。因此中国女孩进了西洋教会学校,逐渐会脱离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变向于模仿为一西方式的女子。
后来中国学校教育发展,倾向于男女同学,女子除了体育家事等有些分别的教导外,其他课程,以及学校种种措施,几乎可说没有考虑到男女两性的分别。所以民国以来,到今天六十多年,实际上中国社会女性变化远比男性更大,而就表现女子的特性一点来说,竟是变坏的份数多过了变好的。
我们随便举两例来说,如穿衣,东方女性的服装,应求能表现出东方的女性美,不论中国旗袍、和服,乃至韩国、泰国的服装等,可以说都有一种各不相同的东方的古典美与女性美在内。但现在则东方女性都爱西化,东京、汉城、台北、香港、曼谷,各大都市中,女子大多穿西装,已找不出多少东方特色。固然西方女装也有它们的一种女性美,但东西方之间,也究应有不同。
而近年来世界女性不论东方、西方,都忽略了她们女性自己的特有美,而任意来追随男性,喜爱穿牛仔裤,即其一例。牛仔裤也并不是西方男性的高级服装,也并无一种男性美的特别表现。若说为方便舒适,紧身的牛仔裤,不要说弯腰蹲身,就是坐下与站起也得特别当心,随时有裂缝的可能。这又那里谈得上方便舒适呢?但一经流行,羣起追随,似乎不穿一条牛仔裤,便不足以表现其为时髦人物,不足以表现男女平等的新精神。
又如我们天天看到的电视剧,无论古装时装,剧中女性无论是仪态、声调,以及一切动作,都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剧中描写男女青年恋爱中的争吵,以及家庭中夫妇争吵,女性的声调、词色、态度,可怕处更超过了男性,处处令人生厌。
我们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社会大众发出呼声,指摘电视剧的水平低落,是否是我们的编剧导演,乃至演员们,都忽略了中国自己传统文化中的尽性主义,再不喜欢女性的阴柔,只要女性也变成一种阳刚之气,男女不分?尤其是穿上了中国古装的女演员,在声调,词句,态度,动作上都要表现现代化,都求追随男性,更感不配合。教人看起来总觉不顺眼。
古人说:道并行而不相悖。其实父母夫妇男性女性不外只是一个阳刚阴柔的配合,正和天地日月都只是一个可以并行而不相悖的道。我们不该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此种极高的长处,而反过来却说中国人重男轻女,使现在的新女性尽量模仿男性来争平等,而忽略了女性的固有美德,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也不是人生之福。
古人说:柔能克刚。这便可代表女性并不低于男性,又何必定要盲目追随,反而显得女性之处处落后。
中国的女性美又可分三阶段来表现。未出嫁的女子,有一种少女美出了嫁,另有一种贤妻美到年纪大了,更有一种良母美似乎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愈后愈被看重。换言之,中国文化的理想当看重整个的人生过程,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女性应表现其不同的美德,而都求其尽性。
西方观念,则似乎偏重在少女阶段。他们说:结婚是恋爱的坟墓。因此,在他们的少女,固然要追求恋爱,结了婚的妇女,也还要追求恋爱。只求恋爱,反使得家庭都了。他们不懂得看重贤妻良母的阶段。
人不能永远年轻,尽求少女阶段的恋爱,那就违反了天地自然之道,徒然会增加自己的苦痛。而且人生既求长命,在少女恋爱阶段以后,自然还得为妻为母。中国文化的尽性主义把整个人生的特有之美,来逐步发展,这一层岂不值得我们的深思吗?
下面我们看看古代是如何塑造、描写和刻画中国女性之美的。
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亦已透露出部分中国人文精神。日暮乃言天,空谷乃言地,修竹则言及物。人生不能脱离天地万物之大环境,然即观其处境,斯其人品亦约略可见。
关雎之诗曰:窈窕淑女。”居空谷中,日暮倚竹,亦即深居简出、幽娴贞静之窈窕”女性之美,首贵德性,次及体貌。此又中国从来言人品一大较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人品陶冶,自当男女并重。栽一草,植一树,畜一禽,养一兽,皆有讲究。苟使女皆无品,男亦何修?近代国人以西俗相绳,乃谓中国人重男轻女,此诚无稽荒言。
中国历史,各方面都多有女性。《汉书古今人表》中,亦男女两性同经品评。《古诗三百首》咏及女性者多矣。首为《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与君子并重。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鸟兽草木之得诗人吟咏者,亦多经品评,如关关之雎鸠即是也。
中国人能善观于天地万物大自然环境,而知所兴起。观于河洲之雎鸠,斯兴起其觅求佳偶之心。夫妇不和合,又何能群?不能群,斯为无品。夫妇能和合偕老,则女为淑女、男为君子可知。然而人生多变,君子好求淑女,求之不得,则终夜反侧,即怨矣。不富不贵而怨,又何得为君子。
屈原不得事君,乃着《离骚》离骚”犹离忧”即其怨矣。臣之于君,犹妻之于夫,非谓君尊臣卑,夫尊妻卑,此乃人群和安之道。屈原不得乎其君,亦如窈窕之淑女,幽娴贞静,不活动,不交际,孤芳自珍,则如草木中之幽兰,故《离骚》多咏及兰。杜甫亦值乱世,咏此空谷佳人,即以自咏,乌有轻女之意?
人之一切行动作为,胥本乎其情志。诗言志。故观于诗,乃可以知史。中国古人言诗书诗在书前,即此意也。如《春秋左氏传》其中记载及女性者亦何限。而此诸女性,可敬可尊,可歌可泣者又何限。
战国策中亦多女性。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亦可谓一世人豪矣,兵困于陔下,夜饮帐中,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自顾不暇,乃为姬歌,斯亦爱之深念之切矣。虞姬闻项王诗,即席在歌舞中自杀。身为女性不能冲锋陷阵,自杀身死,亦以慰项王之心。
战国时人已言:忠臣不仕二主,烈女不事二夫”虞姬亦得谓之烈女矣。项王终突围而至乌江,曰:何以见江东父老。”则不渡。实则项王之心,若渡乌江,亦将无以见虞姬于地下耳。司马迁为《史记》特述及虞姬,但未加褒语。后世读者,皆知敬虞姬。人品高下,自有公道,岂烦加褒。
中国女性之美,不仅出诸名门闺秀,实已普及全社会。晚明有柳如是,乃一歌伎。慕于钱谦益之名,而屈身为之妾侍。谦益乃当时大诗人,又为朝廷大臣,年事已老。柳如是以一年轻美女,天下慕趋之,而终归身于谦益,举世传为美谈。柳如是名益扬。
不久明亡,清廷宠召谦益,亦以笼络人心。而谦益不能拒。柳如是以为耻,为之自尽。谦益死,清廷列之《贰臣传》仍以买收人心。而柳如是乃如天上人,举世仰望。此亦中国数千年人品标准,岂偶而已乎!近闻陈寅恪着有《柳如是别传》为谦益晚节辩诬,但对柳如是则更推崇备至。惜余已不能读其书,此不详论。
又中国有婢女,见之小说戏剧者,如《西厢记》有红娘,如《白蛇传》有青蛇,亦如男性中有老家人,如《三娘教子》剧中有老薛保,此皆圣贤中人。列诸《古今人表》断当不在中等以下。又如《红楼梦》林黛玉有婢紫鹃,薛宝钗有婢莺儿。读其书,亦宁得以小婢视之?
西方小说剧本中之女性,皆出想象创造,然何尝创造有如此人物来。可以这样说,用外国说无以说之,亦仅曰中国人情味厚,西方人情味薄而已。今国人各方面都羡慕西化,就是这方面也这样,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奴性使然矣。情味之薄,乃尤甚于西方。
- 下一页:非常猎人第六百章
- 上一页:70后女作家苏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