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墨香双庙后的传说外一篇散文

摘要:一条宽宽的河水自北向南流过,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戏水,白鹭翔空,伴着小河的田园,满眼都是清新的绿,鸟语花香。流落此处的黄氏一族,见此情景大为欢喜,此处乃是一块风水宝地,是生活的好地方,于是最早安居于此。后来,琅琊王氏 、王斌俩兄弟,高氏等族人先后迁来相邻而居,形成了一片村落。我仿佛看到我的先辈们,那男耕女织,孩子游玩嬉戏,其乐融融,安详幸福的温馨景象。 (一)双庙后的传说

在鲁南地区的苍山县城向南沿卞南公路前行约十公里到达三合乡镇驻地,再西行不到三公里,呈现眼前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板桥,那依河而居的村庄便是双庙后,那是我小时成长的地方,那是我热爱的家乡。

双庙后的美丽传说,打我小时候就一直在听大人讲述着,多少次梦中回到了那传说中的久远年代。透过岁月的长河,好像让我穿越到了500多年前的这片浑厚土地。

一条宽宽的河水自北向南流过,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戏水,白鹭翔空,伴着小河的田园,满眼都是清新的绿,鸟语花香。流落此处的黄氏一族,见此情景大为欢喜,此处乃是一块风水宝地,是生活的好地方,于是最早安居于此。后来,琅琊王氏 、王斌俩兄弟,高氏等族人先后迁来相邻而居,形成了一片村落。我仿佛看到我的先辈们,那男耕女织,孩子游玩嬉戏,其乐融融,安详幸福的温馨景象。

村子本是没有名子的,传说,有一天,一对凤凰落至此处,凤凰是吉祥之鸟,受到人们的景仰敬重,因是沾上了凤凰的边,也便成为了风水宝地。有了美丽的传说,村庄就叫做了“凰落村”。

那么,“凰落村”为什么后来改叫“双庙后”呢?这里面有一段民间传说。

话说清朝时期,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和尚,经过此处,看到一条大河西岸风水极好,称下有青龙承载,有神力相助。要想阻止它向南移动,必须在村南头修建寺庙。在他的号召和带领下,经过数年的努力,大寺庙终于建成了,火神庙成为这座寺庙鲜明的特色,大和尚做了寺庙的主持。

主持和尚想扩大影响力,便邀请风水先生,由众人相伴,绕着村子转了三圈。事毕,风水先生告诉众人,寺庙东边的河中有游蛇,头冲东南,尾对西北,如果不及时设法,这游蛇迟早有一天会将附近的河水带走,村子将发生灾难。于是众人请教如何破解,风水先生说,可在村前的大寺庙里面再修一座玉皇庙,即能镇住。村民们知道了,都相互询问应该怎么办。最终商定,只要能够保住村子,花多少钱都行。于是除了火龙庙,玉皇庙也很快修建了起来,由于老和尚经营有道,此处香火不断,人流不绝,“庙上庙”的故事由此传开。每到重大节日,远近村民们便烧纸烧香,隆重举行祭祀仪式。

还有一个故事,在寺庙中有一颗古老的银杏树,年岁无法确定,树身挺拔,虬干曲枝,苍黛扶疏,蓊郁繁荫,三五个人联手也搂不过来。不知是什么时候,根杏树的主干上部出现一小处腐朽,或许是小鸟叼来的种子,在银杏树的腐朽处生成出一颗小松树,出现了“树上树”的奇特景象,成为远近闻名供人朝拜的好地方。传说,有一位盲人,不远百公里而来,将拐杖放在树下,想用双臂测量一下松柏的粗度,正巧一个顽皮的和尚将他的拐杖拿到了一旁,等盲人围着树测量了一会才将拐杖悄悄地放在树下,等盲人摸到拐杖后,立马跪拜在树下,感慨的说,“神灵保佑,神灵保佑。一个大树十八搂也搂不过来,真是一颗参天大树,神灵保佑的大树”。这也成为辈辈传诵的经典传说。

火龙庙,玉皇庙的闻名遐迩使“凰落村”的名气逐渐被外人淡化,因村子在两座庙的后头,也就被人顺口喊出了“双庙后面的村子”,逐渐就形成了村庄的名子——双庙后。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两座庙宇被拆除殆尽,只剩下断壁残垣,大体面貌也难以辨别。记得我的小时候,谁家里有人去世,亲人们都会结队到庙前旧址烧纸泼汤。一大片高高的山坡还在,此处只有几间房子,成为了附近村庄群众看病打针的卫生室。周围除了一条宽宽的河面,还有一片片的茂密的竹林和芦苇,我想那一定是和尚们多年栽植和游玩的乐园,也成为我小时候成长的乐园。我也经常去寺庙旧址找寻长辈讲述中的传说,却只看到了岁月留下的残砖断瓦和那稀松的小树、小草。前些年,寺庙旧址的的高坡被烧窑等情况挖平了土地,寺庙的踪迹也就再也寻不到了。寺庙中的很多小和尚也早就还了俗,有的留在村里也成了家,村里的马姓就是马和尚的后代,马姓的后代现在有的经商、有的从教,都走上了不同的行业安居乐业。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那就是双庙后周围有很多村子紧密相连,其他村庄都带“皇路”两个字。唯独“双庙后”这个名子“独善其身”,成为周边村庄最个性的一个。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路过附近,正因皇帝路过的这份荣耀,很多村子都改名为某某皇路村,如吴姓居多的两个村子,就改叫大吴皇路、小吴皇路,双庙后南邻的村子吕姓居多的就改叫吕皇路,北面相邻的任姓居多的村子就改叫任皇路,其他的还有邵皇路、栗皇路、邱皇路、李皇路、刘皇路、杨皇路、王皇路、徐皇路、赵皇路等,形成了“十八个皇路”之说。不知为何,唯独双庙后的村名保留了下来。

要说皇路这一带,在清朝时期那是相当有名,这一带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历朝历代没闹过饥荒。从双庙后村后有一条向北直通苍山县兴明乡的马路,我小时候常走那条路,在我的记忆里这条路是周围农村最宽、最平的马路,只是比现在新修的路明显窄了一些,去年新铺了一层水泥,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乾隆爷估摸着是走了这条路,估计也听说了当时流传的一句俗语:“南京到北京,不如皇路到兴明。”当年,这段道路的顺畅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的双庙后,没有了庙的踪迹,村名中的“双庙”,也只留个一个虚名而已,成为了美好的记忆。但是,留下的是纯朴的民风民俗,他们或种植农作物、或外出经商、或进城工作,继续传承着“庙上庙、树上树”的美丽传说。

(二)回味香椿情

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睛盯着窗外轻声告诉我,老家的香椿应该也长出了嫩芽,随着父亲的目光望去,窗外竟然有一棵香椿,树叶上长满了嫩嫩的细芽,在饱含水分的阳光照射下,远远望去,满树像燃起嫣红的火苗。真是巧合,让父亲增添了一份惊喜,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或许父亲是有意在提醒我,今年不能为我采摘头茬香椿芽制作美味菜品了。想到此,感悟父爱的情感更加强烈,回味香椿的感觉愈发浓厚。

在照顾父亲的空隙,我便抽空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老家院内和院外,依然能寻到香椿树的身影,特别是院外墙西,是父亲特意栽植的六颗香椿树,已经长到一米多高了,正是采摘的好时候。看到这些香椿,我不得不佩服父亲的生活精细,因为他将我童时的记忆给记录、保留、栽植了下来,这一排香椿树为证。

传授孩子认识香椿树,采摘香椿芽,并给她做了一道可口的香椿芽炒鸡蛋。孩子并不能体会我的心情,但是孩子吃的特别香,我也吃出了小时的那个味道。在孩子的身上,我分别看到了自己儿时的模样,甚感欣慰,忽然之间,儿时的那一幕幕情景好像历历在目。或许,有香椿芽陪伴也能够成为孩子成长的经历,更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亦如我。

小时候,在沂蒙山苍山农村老家,香椿树是很普遍的树种,不少院落、房前屋外都有生长,那是特意栽植的原因,现在想寻到香椿树,已经远不如从前了。小时候,谷雨前后的一段时间正是香椿成长的时节,最值得骄傲的是谷雨的微风一吹,那些曲屈挠弯的芽甲从紫褐色的绒层里争先恐后地钻出来,舒展嫩叶,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小时候,正如现在的季节,父亲或用绑上镰刀的竹竿,或直接爬到树上,或用梯子登上墙头,采集香椿的嫩芽,尤为第一波的头茬香椿最为珍贵。香椿树刚刚发出三寸长的嫩芽,紫色中带着嫩绿,用手一掰,“咔”的一声就断了下来,立刻我就闻到一股直冲脑门的清香味。五六岁时,我只能跟在父亲的后面,在地上捡掉下来的香椿芽。十多岁时,便可以帮父亲爬小树采摘了,上小学时,我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爬树、登墙、上房单独采摘香椿芽了。

新采摘的香椿芽,父亲会用新鲜的压水井井水将香椿芽洗净沥干,用菜刀将香椿芽切细,打上几个鸡蛋,再放上少许细盐进行搅拌,等待锅中的豆油升温就入锅煎炒,待水份炒干,就可以出锅了,此时,香椿的清香味飘满全院。

据书上记载,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每年春季谷香椿雨前后,香椿发的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

我每次采摘的不会过多,总要留一些高处的叶芽让它吸收阳光,确保香椿的正常生长。近几年,采摘高大香椿时,我要爬到墙头上,攀着树枝把枝头上一簇簇绿油油的香椿芽摘下来。多时香椿芽能装满尖尖的一个笊篱,或是小篮子。捧在手里的香椿芽绿油油的发亮,鲜嫩的想要沁出水珠来。嗅一下让人觉得痒痒的、甜甜的散发出阳光与绿色的味道。

说起吃香椿芽,无论是腌、炒、炸、拌都很入味。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那一道道美味的香椿芽菜品:香椿炒鸡蛋、麻油拌香椿、煎香椿饼、香椿拌豆腐、香椿鱼等。我最爱吃香椿炒鸡蛋,父亲最爱吃香椿拌豆腐,母亲最爱吃盐制香椿。母亲将香椿加少许的盐揉搓,除去一部分水分,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吃到鲜美的新香椿芽了。揉过的香椿芽再用盐腌制一下,还可以保存起来,或赠送亲友,或留做以后吃。腌渍的香椿芽有好多吃法:切成碎末炒鸡蛋,拌豆腐,炒虾酱,都是一盘待客的特色菜,色香味俱全。不过因为香椿采摘量少,这些吃法用料多就显得有些奢侈了。香椿芽更多的是用在吃面条或馄饨时撒上少许切碎的末,升腾的热气里立即散发出香椿特有的清香,吃的人满口留香,闻的人心旷神怡。

二十年来,离开农村家乡,能吃到香椿的机会不是很多。每年在超市看到成把的香椿芽,都会勾起我对家乡往事的美好回忆,似乎这一小撮香椿芽比平时餐桌上的菜、杯中的酒更能让我增添一份感慨。但是,在超市里,我一次也没有买过香椿芽,我想,别处的香椿芽大抵是没有农村老家的那份味道的。

香椿芽除了食用之外,香椿树还是名贵的建筑用材。老家农村盖房,如果能用上香椿木做房梁,那可是值得炫耀上讲究的。《庄子。逍遥游》里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故有椿龄之词为祝寿。这些也许就是香椿木做房梁之所以名贵的文化原由吧。由于香椿树生长缓慢,如今很难找到成材可做房梁的香椿树了,所以一般都是在房梁上钻一个孔,用香椿木做一根木簪嵌入其中,就算是有了香椿木梁了。

我爱吃香椿芽,爱屋及乌,自然对香椿也便多了一份喜爱。它伴随我走出了童年,走进了青年,如今它正伴随着我走向中年。我对香椿有着深深的眷恋、太多的情感,那里有我儿时的记忆,有我对父母、亲人、孩子的牵挂……

我突然想起了《橘子红了》里的大妈要秀娟给大伯写的“家中的橘子红了,请回来品尝”的信。联想到香椿,我更想对自己说:“家里的香椿发芽了,要常回家看看。”虽然其中的意境不同,却同样蕴涵着浓厚的感情。亲犹如那暗红的一朵香椿芽,似生命里时隐时现的灯塔,在我人生得意、失落、彷徨的时候,总是闪烁在我灵魂的深处。

想到此,我又萌生了早点回家的念头,祝愿父亲早日康复,让父亲品尝一下我烹饪的香椿芽菜品。

共 42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双庙后的传说》:由一段神话引起,讲述了一座庙中庙的形成和一个村子的历史。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朴实、亲切的文字,缓缓流淌,将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让美丽的苍山家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留恋,引人遐思。作者扎根农村,立足现实,热情讴歌家乡的面貌以及风土人情。文章精炼、巧妙,清新、自然,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回味香椿情》:细腻的笔触,深情的文字,来自于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更来自于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香椿芽,在老家很多见,大概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都吃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觉察出这番滋味,都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感动于作者对生活体察的这份细腻、用心,感动于作者对亲情的感恩和回馈,更感动于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点点滴滴的热爱!这爱,来得实实在在,来得朴实无华,来得真挚感人!就像小时父母炒的鸡蛋香椿芽,甜蜜绵长、淡香悠远,无论何时想起,心里都会涌起热热的暖!深接地气,感动心灵的文字,力荐、赏阅!【:云逍遥】【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12129】

1楼文友:201 - 17:46:20 欣赏秋风又一乡土力作,顶了!

回复1楼文友:201 - 14:20:22 家乡永远是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那风景不管在春夏秋冬,还是黒夜白昼,都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男人夜晚尿频是什么原因

男士尿路结石的原因

男性尿急憋不住吃什么药

长期缺钙的危害
老年痴呆症能治疗吗
孩子流感反复发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