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墨香游清东陵外两篇散文

(一)游清东陵

那天天气晴好,我旅行到了河北唐山。我们租了一辆车,直奔清东陵。

刚到门口,很多民间的“黑导游”贴上来,超乎热情,拉客。我说,我们还是相信官方,他们说,官方才是骗子。我们笑了笑,还是选择了官方的购票。相信官方,其实已经成了我们的定式思维。结果游了出来,感觉“黑导游”说的也不是一点没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生点与钱有关的瓜葛,再正常不过了。(在此略过)

进入陵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最南端的石牌坊,从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是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沿途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连成一气。站在孝陵明楼远眺,殿宇、城垣、门坊、道路、桥涵,金黄碧绿,丹红雪白,气势恢宏,壮丽深沉,217座宫殿牌楼,大小15座陵园,以此为中心,排列在昌瑞山南麓,格局一致,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整个陵园埋葬160余人。

穿行在皇家气派中,给人的第一感觉,除了要有钱,还是有权,真正要想干成想干的事,还是要有权力才行。封建等级制度,活生生地存活在游客的视线中,折射在当今的芸芸世态里。权力首先是为自己服务的。你看掌握实权的皇帝老儿,他的陵墓就比其他皇帝修得气派,看看那些妃子,身份地位不同,土堆也就大小不一。

顺治陵上,还零星地长了一篼一篼的松树,那些妃子的陵墓,有的布满苍苔,砖石墓体被风雨剥浊,一派沧桑。慈禧陵上,寸草不生,一片焦黄的沙土,刺眼,难道是自然界对她的不公还是惩罚?

看看周围莽莽的群山和苍茫大地,这土包也显得渺小了。

神道两边的松树,据说也有三百多年历史,全都长得扭扭捏捏的,矮而丑陋。我怀疑这些树的树龄,怎么两三百年才长成这样子。导游说,这些树,每一棵都是编了号的,属于国保级神树。我仔细看了树腰上贴的标签,果然是编了号建了档的,从记载的资料显示,这些树的确是修建帝陵时就栽下了的,因为北方风沙大,气候干旱,长得缓慢,这些树能长成今天这样子,当然是自身抗击风刀霜剑,但也不知花去了多少培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乾隆所书《幻花八咏》,白宣黑字,成色新鲜,疑为仿品。本想拍张照片,但管理员虎着脸,说不准拍照,玻璃柜中俨然写着“谢绝拍照录相”,那些值守的工作员,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只顾埋头玩,她们成天守着这些死板的古董,心情仿佛也变得很陈旧,看着游人进进出出,只是警惕地睁着茫然空洞的双眼。

慈禧的鞋,有二十多双,整整齐齐地摆了两排,放在玻璃柜里,鞋很小,我用手隔着玻璃柜比了一下,已就三寸多一点儿。慈禧也是女人!鞋上的绣花也是那么好看。游了几处,感觉也就是大同小异,皇帝老儿也不过如此,自然界只给他几十个春秋,玩完了也就完了。只可惜地宫修得太豪华太神秘,引来了东陵大盗,哀哉!

整个游览的过程,除了弄得一身疲惫,其他没什么好印象,只是临走的时候,我看到一家子用轮椅推着一名六七十岁的老人,艰难地上台阶,下台阶,入地宫,出地宫,我跟在他们后面,他们在看地宫,我则看他们。他们因为推着轮椅,行动非常艰难,看得也仔细,慢慢的在地宫里感受,那轮椅上的男子,还努力地伸出手来,摸摸墓壁。

那侵人的冰凉和扎骨的寒气,让我选择了逃离,但我知道,这地下的冷寂,挡不住那推着轮椅的温暖。我觉得这一幕,比整个清东陵还有意义,因为那推动的是亲情!

(二)唐山印象

唐山的城市建设很规范,比如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很宽,两边的行道树,一合抱那么粗,修剪培护得整齐划一,可见几十年没有重复建没过,唐山的市政中心,基本都集中在一处办公,大门口一二十块牌子,挂到了围栏上。房子不高,五六层,一个单位一栋,方便群众寻找,比起现代很多单位豪华气派的合暑办公楼,我觉得这种方式便民得多。

我们来到唐山抗震纪念馆,已经关门了,可惜错过好机会。坐在抗震广场,凉风习习,看万达广场边的楼群。游人不多,空荡荡的。

唐山的建筑很美,看看广场边上的楼群,高楼林立,朴素大方。街道宽阔,楼房很结实,总体颜色乳黄为主,基本上没看到白亮亮的瓷砖外墙。

唐山百货大楼,高只五层,但长却几百米,像列火车。抗震广场边上的楼群,很有气质很有思维的样子,夕阳斜照,金碧辉煌。喜鹊声比汽车喇叭声还清晰。大家感叹,这么大的广场,没有小摊小贩,换了其他地方,早就摆满了茶摊。

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建设路和文化路之间)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 20米,南北宽 170米,占地 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 西部是抗震纪念馆。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

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 米,碑身高 0米,由 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 1.5米处,为 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 8.5米处镶有一块长 .86米、宽 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副碑位于主碑北侧 .5米处,碑宽 9.5米,高2.9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碑身长 4. 米,高 1.6米,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庄重敦厚的隶书,细看是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 7步,共 28步,象征“7?28”这一难忘的时刻。

多数人集中在副碑的正面观看阅读,我则转到人少的副碑的背面,这是磨光青花岗岩镶嵌,上镌刻英文碑文。因为看不懂,拍了张照片,然后转到正面阅读汉语碑文: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我围着石碑认真拍摄了几组照片,算作纪念。我选一石阶,在上面静静的坐坐,仰望,回味这篇文情并茂的碑文,直到华灯初上。

唐山的朋友告诉我,这碑文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创作,是六百万唐山人民的共同心声。198 年唐山地市合并后,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地震10 周年时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并建立抗震纪念碑的决定,同时把碑文起草工作交给了市委办公厅。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办公厅在全市进行了广泛发动和文稿征集工作,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很快收到了一大批稿件。这些稿件有的来自离退休老干部,有的来自大专院校的教授和讲师,有的来自工矿企业,有的来自农村街道。办公厅组织专人在对这些来稿进行综合吸纳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初稿,并将其印发全市各基层单位反复征求修改意见。同时,分别召开一些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最后还将初稿分别送给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特别是曾在抗震前线指挥过战斗的老同志,以及在全国很有名望的作家、教授,如魏巍、姚雪垠、孙犁、吴祖湘、王力、启功等,请他们从不同角度帮助斟酌指正。像以上这种征稿和修改工作在全市上下反复进行了多次,时间持续了一年以上,仅市委常委会讨论就不下五六次。

朋友说,正是因为集中了全市人民的集体智慧,所以从碑文的整体构思到结构布局、从史料选材到遣词造句都有其鲜明特色。从文体上看,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八股模式,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了半文半白、碑诔相兼的体式,既照顾到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知识阶层,又照顾到广大工人、农民和中小学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认真品读,你会发现,这篇碑文从结构布局上看,层次清楚、环环紧扣。全文共分5个段落,一是地震灾情,二是唐山人的自救互救,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救援,四是新唐山建设,五是历史的结论和建碑的目的。从史料选材上看做到了取舍有度、详略适当。从遣词造句上看,基本做到了史料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干巴巴的数字罗列,也避免了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从而使整个文章显得既庄重、严肃,又生动、活泼,读了以后确实能够令人振奋、耐人回味,真正起到了“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的历史作用。

不仅文美,书法更是堪称一绝。文章可以集体创作,而书法却只能由个人完成。那么,碑文的书法者选谁更合适呢?朋友说,经过中国书协的推荐和唐山市领导的研究,决定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的夏湘平同志来完成这一重任。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唐山抗震救灾这一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说是功高盖世,没有解放军就没有唐山的今天,最后这个“句号”当然应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来画,而且这也是全市60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坐在唐山抗震广场的石阶上,想起小时候母亲讲常讲的一句话,唐山大地震那哈儿,她半夜起来给三弟喂奶,发现床在动,床面前的柜子上的锁,左右摇晃,以为见鬼了,吓得不知所措。我们家住黔北,与唐山远隔千山万水,尚且如此恐慌,地处唐山及周边人民,那场灾难可想而知。

从唐山回来,又把那盘电影光碟《唐山大地震》翻出来,重新再看,当看到电影结尾时,元妮(徐帆 饰)带口腔的那句“解放军对我们唐山人有恩呐”的话时,我的泪水再一次止不住奔涌出来。

(三)雨游雁荡山

去雁荡山的路上,阴,雨,远山披着雾纱,很温润,也有些缥缈。朋友说,要是晴朗就好了。我心想,雨游更好,我更喜欢那种烟笼雾罩的水墨山水。

还没到雁荡山,我们就被沿途的碧绿惊诧了。这里湿度大,又洒了点细雨,每棵树都苍翠欲滴,饱含热泪的样子。那些吸饱水分的岩石,水洇洇的,光滑的地方还有水脉在淌。越往里走,山就更有灵气,好像别有气质的人聚在深山,等候我的到来一样。我们找了导游,直奔最有代表的景点——小龙湫。在进小龙湫的路边,一座大青山下,塑有徐霞客的塑像,紧挨着是“百蛙朝会”,远看是九十九只青蛙在开会,还有一只呢?导游一指,在这边的山崖上,因为崖高峡远,它还在作跳跃状,还没来得及跳过去哩。我不知道这只青蛙在这崖边蹲试了千年还是万年,至少直到徐霞客来游过,才名之于世吧。这百蛙朝会的山石,细看,各有形态,有的像一代伟人刘少奇,有的像文坛泰斗鲁迅。路边清澈见底的溪流,流淌着一涧纯净的歌谣。导游说,你们运气好,昨晚下雨,一般情况下,这溪涧没什么水,今天正可见小龙湫瀑布。

共 645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想起一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百岁也就短短的三万六千五百天。有的人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再也不见了。生命只是沧海之一栗,然而却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聚散离首,生活一直都是一个任人想象的谜。不管是那些埋在东陵的皇室贵族,还是在唐山地震中丧生的人们。因此,人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应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此文赋予大家一个思考人生的话题;在人生的路上,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这世界总有不如你的人,也总有比你强的人,当你哭泣没有鞋子穿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却没有了脚。人,只有知足,不去和别人攀比,心灵才会像大海那样宽阔。此文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美文!文笔娴熟!令人思考。倾情推荐共享!感谢作者赐稿墨香,期待您更多的佳作!【:麦瑞】 【江山部·精品推荐】

回复1楼文友: 17:02:54

2楼文友: 12:19:50 作为唐山人,感谢您笔触唐山,您了解到的唐山比我这个生活于此的人还全面,欣赏您的佳作,遥握问安! 人说文字是心中盛开的花朵,我用心煮文字,依着心的温度,让心里绽放美丽的花朵,温暖你我。

回复2楼文友: 17:02: 7 居然遇到唐山的文友了,很高兴,唐山给我的印象很深,只是没写好,见谅,望多交流

楼文友: 18:06:12 您写的很好,有些还是通过拜读您的妙笔了解到的呢,唐山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有它的优劣,但是唐山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还有坚韧的精神。唐山人民欢迎您再次到唐山来!遥握! 人说文字是心中盛开的花朵,我用心煮文字,依着心的温度,让心里绽放美丽的花朵,温暖你我。

4楼文友: 08:41:14 我只好摇下车窗,默默地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树。雁荡山的风,一阵一阵地扑进车窗来,紧紧抱住我,扒在我的肩头,急不可耐地倾诉,耳边呼呼呼呼流过的声音,让我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欣赏问好!

5楼文友: 19: 4:14 祝贺王老师再摘一精,墨香有你更精彩!

如何制作网上商城

小程序商城怎么开发

免费商城系统

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
生物谷灯盏花药业
脉络舒通丸功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