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

晓荷吃三伏散文

时光飞转,一年又一年,春去夏来炎炎日,看到日历上的标注马上就快进入伏天了。日历是翻看的,日子是走过来的。翻看着日历,脑海是走过的日子里的记忆涌动,比如儿时记忆中的吃三伏。

我的故乡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村子,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少儿时光。尽管那是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但是念念不忘的总是儿时故乡的一切。

说到吃三伏,便怀念起故乡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来。入伏前,风吹麦浪阵阵麦花香,在布谷鸟一声声“布谷、布谷”的催促下,风吹麦浪隐去了,田野宁静了几分。丰收的麦子颗粒归仓,接下来麦香便会漂浮在村子上空。谁家蒸了一屉馒头刚刚出锅吧,麦香直扑鼻翼。

儿时的故乡除了种植高粱、玉米、其他谷物和豆类作物,麦子是主产。因为麦子可以卖些许高的价钱,母亲大多是把麦子储藏起来等待时机出售,这样我们平时的粮食就只能是玉米面和高粱米了。至于馒头、面条平时就极少吃到,更不需说是饺子和烙饼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除了吃三伏的时候可以有机会享用面食,再就是等到大年三十晚上的那一顿饺子,其他时间吃到面食甚至就是奢望的。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入伏了,暑气当头,民间老百姓根据经验想着适合自己的办法怎么度过炎热的三伏天。在北方,民间关于吃三伏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据说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进而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而我的故乡流传的却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炒面闹嚷嚷”这样一句俚语。

据说伏日吃面这一北方老百姓广泛流传的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因为每逢伏天,因为天热,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好吃不如饺子。”饺子外形状似元宝,所以吃水饺,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这当然是民间老百姓多少年积累下来的民俗,或多或少有一点迷信色彩,但是又有谁不会祈求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呢?

记忆中,每当头伏前几日,就翻看着日历数日子,巴望着头伏那天早早到来。有时候去厢房看到母亲用大缸储藏的一缸缸金黄的麦子,幻想着一个个水饺跑到嘴里来,眯起眼睛开始咂摸起饺子的味道来。

盼望着,终于到了头伏这一天了。天气开始闷热起来,出工回来的母亲已是汗水湿透已经泛黄的白衬衫。“孩子们,去院子里割点韭菜来。”母亲的一声呼唤仿佛就像是指挥出征的将士,姐姐拿起门后的一把镰刀,我们其他兄弟姐妹紧紧跟在大姐身后。不多会儿,一人一把绿油油、香嫩嫩的韭菜摆在母亲眼前。此时麻利的母亲已经把面和好,“再去厢房那个坛子里取两个鸡蛋回来。”母亲的话还没有落地,弟弟早飞出去了。

“怎么取回了四个?”母亲看到弟弟两只小手各握着两个鸡蛋微笑着问弟弟。

“我们娘五个,还不够一个一个呢。”弟弟怯怯地看着母亲,低下了头,用脚来回蹭着地面。

“好,咱们今天就放四个鸡蛋做韭菜鸡蛋馅的饺子吃。”母亲依然微笑着看着我们。母亲不是舍不得给她的儿女们吃鸡蛋,母亲是惦记着在城里工作的我们的父亲,那坛子里的鸡蛋都是留给父亲回来吃的。听到母亲答应放四个鸡蛋包饺子,弟弟和妹妹拍着小手雀跃起来,脸上挂着笑容。儿时的我们,是多么容易满足啊。

大姐擀皮,母亲负责包饺子。弟弟力气大,拉风箱烧水的活由他来干,我和妹妹负责往灶坑里添柴火。只听到风箱在弟弟一推、一拉的娴熟动作下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和着麦秸在灶坑里燃烧时发出的细微的接二连三劈啪作响的声音,是夏日的 被点燃了。看着锅底向上燃烧的一团团红红的火焰,耳边不时传来前后院树间枝头的鸟啾蝉鸣,我是欢愉的。那一团团火,是希望之火。我向往着明天。

等到水沸腾了,母亲和大姐早已把饺子包好。“从南来群鹅,扑通扑通都下河,先下沉,后漂着。”妹妹看到母亲把饺子放到滚动的沸水中,拍着小手蹦跳着喊。弟弟更是加大力气推拉风箱,“呱嗒呱嗒”声中母亲巧手下几乎大小一样的饺子在滚动的沸水中漂浮、互相拥挤着。韭菜香、鸡蛋香、面香弥散开来。那真是一顿美味饺子啊,再喝一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据说饺子汤里有营养成份,撑的我们个个肚子圆鼓鼓的直打嗝。

母亲看着我们吃的那个带劲,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而我的母亲,只是吃了两三个煮破皮的饺子,盛了一碗饺子汤把昨天的剩高粱米粥浸泡在一起食用,其余的留给我们下顿再吃。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善良朴实的母亲,总是把她的爱,尽全心地奉献给她的儿女们。

头伏一过,在暑气中一天天数到了二伏。儿时,过三伏因为有吃三伏勾引着味蕾,仿佛像过年那样盼望着,记忆里没有太怕热的情景。

故乡的村南有一片大区域的水塘,又或许离海的距离不是很遥远,总是清爽爽的记忆。生活在城市久了,时常怀念故乡的蛙声一片。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传入耳际。或是水塘边,又或是田渠里。树上的蝉叫得更欢了,池塘边的柳树上,前院的合欢树上,后院的老枣树上,别家的槐树上,只要是有树的地方,就会听到它们声声叫着夏天。声音此起彼伏,唯恐谁的声音被谁淹没一样。此时那些淘气的男孩子,会像只猴子样灵巧的爬上树去捉蝉,个子小的男孩则是手拿一根竹竿,顶端绑上从家里拿来的新麦子反复咀嚼在嘴里直至有了黏性的面团,去粘幼蝉。每每都会有收获,然后剪断它们的蝉翼,那些幼蝉再也飞不到树枝上去了。可怜的小精灵,我常常怜惜起它们来。

儿时记忆里,所有的游戏和扑捉似乎不是我的乐趣。我常常是抱着一个匣子(收音机)寻找我的世界。以至于母亲不喜欢我木讷的性格,终究是不喜欢讨巧的,但是我却是欢愉的。

二伏那天,清晨就开始滴答起雨来。母亲终于可以不用出工了,临近中午,母亲开始准备做面条了。儿是记忆里,故乡没有卖鲜面条的,偶尔父亲给祖父买回一两把挂面还觉得是新鲜物呢。母亲是一位勤劳手巧的母亲,父亲在城里工作,很少回来。多少年都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母亲要强的性格家里家外几乎没有母亲不能做的。

母亲用葫芦瓢从盛面粉的布袋子里取出三瓢面粉,放到黑瓦盆里放入适当的水和盐开始和面。我站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和面,不一会儿一个揉好的面团就在母亲手里成形。瓦盆内壁四周没有粘到一点面粉,面团带着韧劲、光滑地卧在黑瓦盆里。

“妈。什么时候擀面条啊?”我用稚嫩的小手抚摸着面团问母亲。

“稍稍让面团醒一会儿再擀面条。”母亲已经开始忙着清洗从院子里摘下来的辣椒、西红柿和黄瓜了。然后把它们切成小丁、细丝待用。

“妈,能不能给我做一碗片面(片状的面条)啊。”我总是提出与其他兄弟姐妹不同的要求。

母亲点头应允了。多少年后我想,当时只顾自己的喜好,从来不会顾及母亲的辛劳要求母亲做这做那,而母亲再累也不会推脱儿女们的一个要求。

那时故乡的面粉没有现在的面粉白,儿时记忆里农家人大多是为了多出一些面粉食用,磨制加工的不那么精细,含麸皮的比例多些,进而磨制出来的面粉外观就会稍黑,相当于后来我们食用的标准粉。而正是这种稍黑却泛着浓浓麦香的面粉,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以至于后来随父亲进城生活,还在找寻故乡面粉的味道。只是城里凭粮本供应的什么特一粉、特二粉等再也寻不到故乡的麦香味。面粉磨制的太精细了,失去了麦香的原味。过去城乡差别很大,城市有它的细腻,故乡有它的粗犷,或许也体现在这粮食的成份、比例上了吧。

你一碗、我一碗飘着面香的面条摆上饭桌,浇上母亲精心细作的卤子,酸辣可口。微辣的绿色辣椒丁、酸味适中的红色西红柿丁、飘着清 香嫩绿色的黄瓜丝与劲道滑爽的面条拌在一起,那不只是一碗诱人的面,那该是一碗充满爱心的美食啊。端详着自己的那一碗片面,口水流出来了还不忍动筷。母亲看我没有动筷,催促我赶紧吃面,“快吃面啊,不然时间久了会坨在一起。”我这才把属于自己的那一碗片面吃下,唇齿间的是面香,而咀嚼到心里去的是母爱的味道,久久弥香不会散淡。

头伏的饺子和二伏的面条吃过了,日子一天天匆匆如水,三伏的炒面早早勾着味蕾,母亲每次都会多做一些,让我们可以多吃上一些日子解馋。儿时物资贫乏,再说更没有多余的钱购买零食,而炒面可以作为一种零食让我们食用,那是儿时记忆里的美味呢。至于故乡为何把吃三伏的最后一伏叫做“三伏炒面闹嚷嚷”无从知晓。

记忆里还没等到了三伏,我们就会眼巴巴地盼着母亲给我们炒制一大锅炒面。偶尔也会有邻居提早炒制的,炒面的香味从邻居的篱笆墙穿过缝隙飘来,甚至缕缕炊烟也都飘散着炒面的香气。闻着邻居家的炒面香,闭上眼睛,幻想着有一双温暖的邻居大婶的手递给我一碗飘香的炒面,仿佛已经嚼在唇齿间,算不算是一种贪念呢。

所谓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炒面算不上技术含量多高的活,但是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母亲每次都是先将锅预热,然后把面粉倒入锅中小火慢慢翻炒,为了让面粉均匀受热而且不会糊巴要不停地用木铲搅拌,直至面粉的颜色变成微黄、蓬松、泛着浓浓的麦香起锅放置背阴处晾凉。如果趁热嚼在嘴里定是满口麦香唇齿之间,若是加了白糖的,更是香甜唇齿了。

等到炒面完全晾凉了,找一个密封的坛子或是粗口的玻璃瓶子,把炒面放置其中储存,可以存放多日。若是想吃了,取出一部分即可。不喜欢干食的,可以加入适量白糖和开水一起搅拌成糊状,即解馋又可当美味享用。

在儿时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故乡才有这种吃法,后来看到资料有介绍,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俗、饮食习惯也有不同。有的地方炒面的制作不同于我的故乡,有的地方是将玉米、豆子等炒熟磨成的面称为炒面,这样在食用的时候用热的汤水一冲或搅拌就可以食用。据说朝鲜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在供给不足时吃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指的是这种炒面。想想当年那些志愿军战士食不果腹“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充饥在战场,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其实不管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俚语,还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炒面闹嚷嚷”的俚语,吃三伏只是一种民间习俗,至于你喜欢吃什么,还得根据你自己的口味调节。健康饮食才重要。

如今,民间流传的那些吃三伏的吃食,早是老百姓家日常的吃食,自然也少了当年的味道。那些逝去的有些是永恒,而有的早已随风而去。快入伏了,你还会继续吃三伏吗?

共 407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罢此文口水直流,若今生不能如愿去作者家乡吃一次三伏的话,怕是会留下终生之遗憾了。儿时记忆中的吃三伏,民间流传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而家乡的却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炒面闹嚷嚷”。头伏的饺子,母亲一声呼唤全家上阵,其乐融融;二伏的面条,母亲会满足我的不同要求,吃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碗片面,唇齿间的是面香,而咀嚼到心里去的是母爱的味道,久久弥香不会散淡;三伏的炒面,趁热嚼在嘴里定是满口麦香,加了白糖更是香甜唇齿了。吃三伏,不仅仅是吃到美食,满足了食欲,更重要的是那里面渗透着母亲浓浓的爱,一家人和睦美满的亲情,以及家乡的味道。这一切的一切怎不让人铭记于心呢!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细腻的文笔将家乡的美食美景融为一体,也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含蕴其中。美美的散文佳作倾力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祝写作愉快!【:夜雨寄白】 【江山部·精品推荐15071 0007】

1楼文友: 14:45:14 口水直流哟,邀请我去吃一次三伏吧,别让我感到遗憾!

回复1楼文友: 07: 4:10 老师编按辛苦,敬茶!有机会一定请您吃三伏,还有我家乡的特产:蜂蜜麻糖、棋子烧饼、万里香扒鸡、煨肘子。夏安!

2楼文友: 14:47:22 细腻的文笔将家乡的美食,美景,对家乡的热爱之融为一体,佳作!

回复2楼文友: 07: 4:46 谢谢老师鼓励,东栏敬茶!

楼文友: 14:47: 1 浓浓的亲情很感人,拜读老师佳作!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 楼文友: 07: 5:20 谢谢老师鼓励,问好,夏安!

4楼文友: 14:5 :52 接地气的文就如我家这个地方的小吃,真好! 红尘不过一段路程,你路过我,我错过你,然后各自前行。

回复4楼文友: 07: 6:10 呵呵,还是家乡的小吃美味噢,夏安!

5楼文友: 10:49:55 一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好文!欣赏了!

回复5楼文友: 12:05:24 谢谢老师鼓励,东栏敬茶!遥祝夏安!

6楼文友: 18:19:27 祝贺精品,期待东栏一株雪更多的精彩。

回复6楼文友: 09:55:2 感谢老师留评鼓励,遥祝安好!敬茶!

宝宝小便黄

小儿眼屎多

孩子小便黄

人缺钙有啥症状
晚上睡觉夜尿多怎么治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