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江南小小笔筒学问深随笔

摘要:小小笔筒学问深,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东西,放大了看,学问都不浅,没事的时候,我们不妨试一试,或许,会有很好的收获。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少有大的变化。有关笔筒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到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靡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备受追捧。文人雅士无不以获取美器为荣。据《广志绎》载:“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令今人叹为观止。

现在多以明清笔筒传世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笔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寻的目标,但晚清和民国时期出产的瓷笔筒存世量还很大。从年代上讲,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仿造,鉴定两者区别,需要从釉色、造型、画意笔法仔细研究。

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竹为气节之象征,文人雅士多以竹雕笔筒为清供之物,赏之用之。明清之际,苏州、嘉定、金陵、扬州、广东这些地方的竹刻工艺十分流行,竹刻名家辈出,他们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的嘉定竹刻,即为明代朱鹤始创,这个流派明清两代均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竹刻艺术大师,如朱小松、朱三松、封锡禄、周芷岩、张希黄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朱鹤、朱小松、朱三松为祖孙三代,世人合称“朱氏三杰”,所制笔筒参用圆雕、透雕和高浮雕诸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题材纹样以人物故事为多。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件笔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邻制松鹤纹竹笔筒。

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亦较为常见,有紫檀木、黄花梨、黄杨木等,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做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而清代木笔筒做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

鉴别木笔筒除了要懂材质外,还应熟悉雕工刀法。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但凡木质器具,只要是硬木,就是好东西,其实不然,对于木笔筒还应从工艺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面综合评估,用料的高档与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紫檀木为棕紫色,好似犀牛角色,用酒泡,紫色就会下来,而且粘在碗上。我国古代了解并使用紫檀,据说始于东汉末期。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称:“紫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紫檀树长得慢,大约几百年方能长成材,所以紫檀树往往内部是空的,俗称“十檀九空”。树无大树而又极其稀少,故紫檀又有“木中之金”之说。对于中空的紫檀材料,中国人不但不弃,反而经过文人的巧妙构思、工匠的巧夺天工,制成颇具文人雅趣的笔筒。

紫檀笔筒的制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中空材质,琢圆而成;一种是用六片左右的紫檀木拼镶而成。从工艺上看,紫檀笔筒分光素与带雕工的两类。光素笔筒突出木质的光泽和纹理,古雅大方;带有雕工的紫檀笔筒很少采用较为繁复的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泽、纹理或棕眼加以表现,这样的雕工使得笔筒更加大方稳重,古朴典雅。

黄花梨在明代深得文人的推崇,产自南洋诸岛,数量不多。黄花梨上常见木疖,美如狸斑,俗称“鬼脸”。黄花梨木色橙黄,有的红紫,有香味,纹理清晰,木性极为稳定,不易变形,分量较轻。由于黄花梨纹理典雅华丽,明代文人与工匠在设计与制作笔筒时,大多采用通体光洁的做法,以突出其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和书卷气。

另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黄杨木雕笔筒,一改那种以龙凤为主要图案的宫廷气,题材多取自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或刻山水人物、或刻翎毛花卉、或刻对弈、或刻听琴、或刻渔樵耕读,构思新奇、造型小巧。

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瓷,由于其烧造相对简单,产量高,传世品多,故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流传下来的已寥若晨星。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这段时期,制瓷业空前繁荣,工艺水平之高超、瓷器种类之繁多,为历史上所罕见。民国时期赵汝珍在他著录的《古玩指南》中载:“从来对于瓷上书字均不注意,康瓷则非常讲究。如康瓷之大笔筒多书古代名文。如《滕王阁赋》、《归去来词》、《兰亭序》、《赤壁赋》等,视面积之大小而择书之。书法精美出入于虞、柳、欧、褚之间。且有作四体书者,定以前所未见。”这段记述可谓精辟,说明那一时期的瓷制笔筒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清代瓷笔筒品种涉及青花、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斗彩等。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笔筒,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从器型上看,清早期(顺治、康熙)某些笔筒还保留了明代笔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清中期后,笔筒多为直身圆筒。从纹样看,有山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贤、春夜宴桃李园等。从形制上看,到了清朝,笔筒的形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厚。到康熙年间,则体形略为降低,这时候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所以,人们称之为“璧足”。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则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璧足”改为“圈足”。

瓷笔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质量外,主要看瓷画的水平和青花的发色。瓷画水平不同,价格会有天壤之别,在瓷笔筒中,以人物图案为主的青花笔筒价格比山水图案的要高很多。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东西,放大了看,学问都不浅,没事的时候,我们不妨试一试,或许,会有很好的收获。

共 247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看完作者的这篇随笔,不得不为作者的有心和博学而深深感佩。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简介笔筒的外形特点,给读者勾勒一个大致的形态。接着,引用文献,点明笔筒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而后,从材质、装饰方法两个方面,带领读者一探笔筒之学问。在材质方面,重点介绍了由木、竹、及瓷三种材质而制成的笔筒的特点、制作工艺,鉴别方法以及演变轨迹,让人对笔筒无论是从历史渊源、亦或构架、鉴赏方面,都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小小笔筒,牵动着作者一片心。诚如作者最后点题所说:“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什么东西,放大了看,学问都不浅,没事的时候,我们不妨试一试,或许,会有很好的收获。”做个有心人,总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文章结构分明,语言简洁。不错的文章,推荐共赏。【:重庆霜儿】 【江山部·精品推荐 6】

1楼文友: 15:25:20 问好南方雪,又见美文,又长见识了啊。在此之前,还真不知小小的笔筒,原有如此多的学问。谢谢你带来的精彩!遥祝秋安!

2楼文友: 15:26:07 做生活的有心人,记住了,向你学习。

楼文友: 00:59:1 不错的作品,欣赏了。

欢迎赐稿江南烟雨社团,期待更多的精彩。

祝福愉快。

小儿呕吐吐奶溢乳消化不好

小儿呕吐吐奶溢乳消化不良

小儿呕吐吐奶溢乳有什么后果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禁忌
热淋清颗粒吃多久有效
小腹痛不腹泻有声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