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雀巢又是小麦成熟时散文

又是小麦成熟时,去郊外。

放眼望去,阡陌纵横,麦田早由翠绿而变得青黄。远山如黛,绿树成荫。一阵风过,丝丝甜意,伴随着泥土的芳香,沁人心扉,近乎贪婪的呼吸着这清新和惬意。伸了手,触摸那麦穗,沉沉的,饱满着。那细细的麦芒儿,扎在手上,有些刺痒的。顺手摘一颗麦穗儿在手里,慢慢的扒了麦芒,剥了嫩皮,在用手搓几下,一把嫩嫩的麦粒儿,绿里泛着淡淡的微黄,还稍微的有点软软的弹性。兴致来时,还可以放到嘴里,细细的嚼,慢慢的咽下去。于是,满嘴的清香和一点儿麦浆就会溢满你的嘴,可谓美味了。即便是微微的风过,那麦田都会带来一阵不安的骚动,此起彼伏。于是,有一个词儿便可以叫做“麦浪”。

丰收在望吧,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全在这沉甸甸的麦穗里了。再过几天,青黄不再,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灿灿的金黄。麦收时节,是农民们一年里最忙,最累也是最高兴的时刻。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他们可又是该走过一年里累并快乐的一段美好时光。

村头的打麦场上的树荫下,停留着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有几位农人正在调试休整机器,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子正在惦着脚,将一把扳手高高的举过头顶,递给正在忙碌的父亲。旁边的一个大哥随即拍了拍那男孩的脑袋说:“这厮儿(晋南等地对男孩子的爱称)心眼子多,将来接你爹的班,也跟着俺们‘南征北战’收麦子去!”“老哥,咱今年不能和往年一样只沿着国道走了,邻里帮村的乡亲们只骂咱们没良心,只顾挣大钱去,乡里乡亲的都顾不得,再路过时把机器开到地里走一遭……”“那咱可以先在附近‘开镰’,忙完了再往北边开”……看来,这是一个新时代的“麦客”小团队了。近年来慢慢兴起的这种全新的职业,的确在麦收时节以其速度和质量取胜,深得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喜爱。麦收时节,这些新“麦客”的生意会异常火爆,农民们的收入也会大大提高。

我感叹现在的农民朋友们有福气,遇到了机械化时代,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了。累得直不起腰不说,还得时刻准备着和老天爷“斗争”,时不时上演一场“龙口夺食”的紧急集合。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不由得想起小时候那些麦子成熟季节的一些场景。

儿时,农村的麦收季节苦不堪言,充满着酸辛和无奈。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田里机械化作业可谓是一种梦想。劳动力的廉价和不缺,似乎是中国农村的典型。于是,车拉,肩扛,牲口驼……劳动力的优势可谓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吧。也正是这些并不缺乏的劳动力,使得那时候的田野里异常的火热起来。村村镇镇,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全部出动,真的是有与天斗、与地斗的不服输劲头了。因为夏季的天气很不稳定,见云就可能下雨,就可能受损,也就很有可能使得原本就产量不高,艰难维系的口粮丧失许多。于是,有了一个词语:龙口夺食。

那时节,可真的是夺啊!人们手持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干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疼的,手被镰刀磨出了老茧和血泡,一天也割不了几亩地,相对现在的全机械化作业而言,真的是望尘莫及的。很精辟的一句话来形容吧:一颗汗珠摔八瓣!那真的是辛苦加心苦了。如果是像今天这样的平原地区也还罢了,怕就怕的是那些靠天吃饭的丘陵地。遇到干旱年成,麦子长不起来,还不及人们小腿的高度,收割起来便很是费劲。真真的,怕是要跪着作业了。

大人们整天起早贪黑的泡在地里,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点凉水,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块毛巾,是那个时候农民们最普通,最典型的装束。连着半月20天的下来,整个的人都累得脱了像。真的是为了那“口中食”而无奈了吧。连我们这些孩子们也是不能闲着的。尾随着大人们一样的下地,提着篮子,布袋子,走在割麦子的长者后边,走走停停,眼睛不时的盯着地面,弯腰捡拾着麦穗,积少成多,将来都是要登记在各自父母的劳动成果里,并按照工分来分配口粮。所以,小伙伴们谁也不肯偷懒,殷殷的,忠实着。所有人的脸上,几乎看不到丰收的喜悦,被取代的,是劳累和艰辛。

田里休息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不管家长们如何的嘱咐,撒欢儿跑在田野里,跑在那有着硬硬麦茬的土地里,或捉迷藏,或仰面躺在那舒软的麦垛上,看着柿子树上那纽扣似的青涩的绿色,贪婪的作着秋天里甜甜的梦。那些稍微大些的,胆子大,在那比较背阴的地方弄了些青黄的麦穗来,路边顺手弄些干的柴草,点燃了烤起麦穗来。少顷,浓浓的麦香袭来,引得一阵阵喊叫与哭闹,吃的尽兴,吃的香甜,吃的满嘴的碳黑……最终都会招来家长及村干部们的谩骂,恨恨的,方才罢休。因为,熟透了的麦子最怕的就是明火,很危险,所以也就严厉了。

打麦场里,则是另外的一番天地。当那些被打了捆的麦子一旦被拉进场子,男人们用一种特质的木叉,上下飞扬着,很快的摊在场院里,经过暴晒,由牲口拉着石头碾子,在那一片金黄上边飞奔着。几遍下来,再翻,再碾。然后挑起麦秸,就可以看到那金黄金黄的麦粒了。不过,这时候还是不能马上就收仓,还要迎了风口站着,用簸箕将那些新麦粒高高的举过头顶,一点点的倒下,叫那风吹了麦子的皮儿,然后可着场院大小把麦粒儿铺展开来,一天天的晾晒,一次次的翻动,直到麦粒儿干透了,拿在手里不潮湿,捡一粒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地“嘎嘣”一声响,这才被认为可以“颗粒归仓”了。

劳动的间歇里,我是习惯看着那些心灵手巧的叔叔婶娘们,用提前浸泡过的麦秸儿,编织各色玩器。诸如装蛐蛐,知了的小笼子,小草帽,弯弯曲曲的麦秸屋子……如果哪个小伙伴得了这些轻巧好看的玩具,那种喜悦绝对不亚于一身新衣服带来的快乐。因为每年只有在麦收季节里,才可以得到。曾经也和伙伴们试着把一些麦秸在石磙地下压扁了,浸了牛槽里的水,学着编那些玩具,可由于麦秸儿浸泡的时间短,还没有足够的韧性,最终是被刀子一般的麦秸儿割破了手指,呲牙咧嘴的疼的直蹦,不敢吱声,扫兴躲在了一边偷偷掉眼泪。记得也有最开心的游戏,那就是在那高高的麦秸堆底下,挖几个深深的洞子,互相通连着,小伙伴们钻在里边捉迷藏,将那《地道战》里的场景活生生演绎到了打麦场上……大家笑着叫着,知道天黑了大人们收工时分,才很不情愿的被妈妈拉回家去。玩不尽兴的时候,身子会有意的往后拖着不肯走,嘴里还在互相邀约:明晚咱们再来。

我们返回的时候,打麦场上修理收割机的那几位农民大哥早已经干完活回家了。我再次仰望这这辆高大庞然的机械,心生感慨:现在的农民多省力气,再也不用拿着镰刀顶着太阳在田里遭罪。现在人们手里拿着钱,背着小麦的口袋,一个就可以约到联合收割机来帮忙收麦子。一家就是有十亩二十亩地也真的不在话下了。

想到了单位院子里照壁上那句经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共 262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开篇,就闻到了麦子浆汁的甜香味道,就由不得我不喜欢了。成熟的麦田,不同时代的劳动工具和劳作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黄土地里的农民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每一位从农村的黄土地里走出来的人,恐怕对文章中描写的未实行机械化收割的麦收时节的场景是异常熟悉的。作者有关儿时麦收的描写是细致而宏大的,当全村老少投入麦收,那种热火朝天斗天斗地的豪情除了抒写一代代农民史诗般的希望外,更是旧时代农民的艰辛写照。文章的直接对比,能让人直接感受到时代变化的气息。!:垦荒者【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0:51:16 相比较往昔的描写,今日的麦田收割的描写,太过简单。我在想,当那些收割机轰隆隆地从麦田里驶过,麦子呼啦啦地倒地,从卷轮里进入收割机后,再变戏法似地,变成了一座座小金山,那也是一件异常美好的场景。谢谢清荷的此篇文字,将我又带回了美好的童年乡村!

回复1楼文友: 19:52: 炎炎夏日 俺敬一杯新鲜的荷叶清茶给您 说一声:您辛苦了!您提的不足部分非常好 俺虚心接受。对啊 要是再把现在的机械化作业详细写了该多好!以后一定多注意 多向大家学习。

2楼文友: 21: 8:08 一篇洋溢着浓烈乡村气息的文字,读来好轻松,好酣畅,好喜欢!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2楼文友: 14:56:2 好久都没有见到月楼姐姐啦!您总是表扬俺,俺这只懒惰的小鸟儿可是好久都没有归巢静下心来写文章了。每每看到大家都在进步,还是要不断告诉自己:努力,努力!!

楼文友: 18: 1:5 和麦子一起流淌出来的散文真是美!分享喜悦的心情,聆听丰收的歌!写得真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 楼文友: 15:00:51 小泥儿姐姐来了,清荷欢迎!深深的一个万福给您了!

看到老树主编夸您的小说长进不小,俺进去看了,真的是不错。相比之下,俺这段时间借着工作忙,每每推脱没有大块的时间写文章,想来真是惭愧。以后多想想您一边照顾王子大哥一边写作的情景,激励一下我这个小懒鸟吧。

4楼文友: 10: 7: 2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似乎又回到了我曾经的故乡,看到了我故乡那金浪翻滚的麦田,看到了乡亲们正挥汗如雨地收割,看到了收割机在田野里忙碌的景象。这些,都源于作者笔下浓郁的乡村气息!写得确实不错。有场景描绘,有心理情愫的抒发!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4楼文友: 15:04: 1 感谢苏老师留评。清荷惭愧。儿时那些琐碎念叨出来,怕是活生生糟践了那些文字。文中也有不足,学习着,成长着,但是也快乐着---------因为有巢,有大家的帮助!

5楼文友: 15:09:08 浓浓的乡音,浓浓的亲情,看着老师的佳作,仿佛就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祝福老师佳作不断。

6楼文友: 14:06:28 问候夏日清荷,欣赏真情实感的文章 日月如梭

心力衰竭的中药方

心力衰竭吃什么好

心梗引起的心衰治疗

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注意事项
儿童大便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