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笔尖扒灰由来说名臣随笔

关于“扒灰”一词,众所周知,是指公公与儿媳妇之间 的关系。至于此词的由来,历来版本众多,其中以宋朝两大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传闻最为人津津乐道。

相传,北宋名臣王安石,有一年夏天与儿媳妇在自家院子里面纳凉。其时月色朦胧,儿媳妇侧躺在碧纱帐里,远观身资曼妙,状若琵琶,教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王安石悄悄起身,在积满灰尘的石桌上写下两句诗:碧纱帐里一琵琶,我欲弹时理又差。写毕,咳嗽一声,忙躲在一旁,观看动静。儿媳妇见公公在石桌上写着什么,起身赶至石桌旁察看,见了题诗,心中顿悟,遂在后面续上两句:愿借公公弹一曲,风水犹留在吾家。随后,亦咳嗽一声,即刻离开。王安石心有灵犀,即刻去桌前查看,看见儿媳妇的续诗后高兴不已。不料儿子此时刚好回家,王安石一时失态,赶紧伸手把桌上的诗句擦了。儿子问王安石在干什么,王安石借机掩饰说:“扒灰、扒灰!”扒灰一说,由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民间传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众口铄金,使王安石与儿媳妇 的故事历经无数次的口头再创作,从而留下众多不同的版本。一说王安石的儿子早逝,留下媳妇独守空房。一日,王安石早朝。路过儿媳妇房间,闻躺在床上的儿媳妇正长嘘短叹,遂在墙壁上题诗:五更早朝月西斜,看见床上玉琵琶。有心上前弹一曲,又怕别人说闲话。儿媳妇回诗道:你孤独来我守寡,凄苦伶仃度年华。双起双落何不为,别人闲话莫管他。一说王安石为儿媳妇另筑小楼寡居,王安石为防其红杏出墙,经常以探望为名暗中监视并勾引之。至于公媳俩共同创作的那些打油体的“扒灰诗”,少说也有十余个版本,其内容也各有差异。除掉上文中的两首,这里不妨再试录两首:

公:红罗帐内一琵琶,欲想弹她又怕她。

媳:何不抱怀弹一曲,玉音不落外人家。

公:月儿弯弯照窗纱,象牙床上卧玉马。

媳:有心上前试马力,不惊不嘶在自家。

就连这些“扒灰诗”写于何处,也说法不一,有的说“题诗于壁”,有的说“题诗石桌”,有的说“题诗于纸”藏于香炉纸灰……

王安石为人不择形迹、不拘小节这是事实。从关心的角度出发,去探望一下寡居的儿媳妇,以他的性格似乎也做得出,但说到他对儿媳妇有什么企图却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史载,王安石之子王雩是个神童,王安石甚爱之。据说他纵论天下人才,首推王雩为天下第一,认为可以继他为相,可见对王雩的期待和赞赏。王雩英年早逝后,王安石痛不欲生,对他的怀念也与日俱增,始终不能释怀,又怎么可能做对不起儿子的事呢!再说,王安石人格高尚,对他的品行,即使是苏轼、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也只是反对他的变法政策而不否定他的为人。前者称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后者称他“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可以说是赞许有加。据史书记载:王雩颇有政治野心,受挫折后精神失常,总觉得儿子跟自己长得不像,就疑忌起来,千方百计欲杀之,结果儿子竞惊悸而死。王安石同情儿媳妇庞氏之不幸处境,决定让他们离婚。王雩死后,王安石还为庞氏选定了合适的对象,像嫁女儿一样把庞氏嫁了过去。另,王安石一生拒绝纳妾,就连夫人吴氏主动为他买来的小妾他都坚持退回去,终身与夫人相守,这表明他对爱情是专一的,这在奉行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里实属少见。试想,这么一个有着“卓绝之行”和“过人节义”的人,连妾都不肯纳,怎么会打儿媳妇的主意,做那种“污媳”的龌龊事呢!

所谓为王雩的媳妇另筑小楼守寡一说也大有可疑。因为王安石的时代还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后世理学所倡导的“从一而终”的节烈观,妇女离异或死了丈夫而改嫁在当时是很寻常的事。即便是理学盛行的南宋,女人改嫁也并不罕见,我们知道的李清照、唐婉不都再嫁了吗?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王雩的媳妇是不是一定要为王雩“守寡”呢?就算她愿意守寡,守就是了,似乎也没有必要“另筑小楼”。史称王安石一生清廉,不置产业(包括房屋),就连家里的床都是借用官家的(后被收回),怎么可能为儿媳妇“另筑小楼”?这既不合世情亦不合实情。

再说“题诗”的事。如果确有其事,那么诗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不同的版本那么多各有差异的诗呢?除掉民间世人的以讹传讹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最原始的所谓“扒灰”版本又起源于何处?

这里,不得不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熙宁二年二月(公元1069年),面对北宋时期阶级矛盾、民族对立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和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及两积(积贫、积弱)引起的严重的社会危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机构、税赋、水利、军队、科举等体制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王安石的革新除弊极大地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派的强烈反对,曾多次上书神宗,强烈要求停止变法。由于反变法派们的百般阻挠,加之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产生了动摇,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变法运动彻底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得失,千百年来,一直是史学家们评议的主题。不管官史私史,都把王安石定为误国害民的千古罪人。特别是宋高宗绍兴四年五月左朝奉大夫范冲等人修定的《神宗实录》、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四朝国史》、元朝史臣编修的《宋史》,这三部官修史书使后人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不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一大批由反变法派及其子孙撰写的笔记小说和朱熹以笔记小说为主编撰的《三朝名臣言行录》所载王安石的轶闻趣事,对元明清人评议王安石影响颇大,并形成另一类“私史”。以致初编于南宋后定于明代的话本小说《拗相公》把王安石描绘成为一个稔恶误国、刚愎自负、不近人情、猪犬不如的佞臣。

其实,这些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多数反对者们,只是与王安石在治国政策上的激烈纷争,而对于王安石的道德品质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去世,曾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的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他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就连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的理学家朱熹,也对王安石个人道德品质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只是,正如司马光所预言的“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王安石两次入相,锐意改革,得罪了不少人,许多人恨之入骨。他下野后,反对派当权,一些人对王安石极尽诋毁之能事,制造了不少有损王安石形象的流言,什么“眼中多白,乃奸臣之相”;什么“外示朴野,中藏巧诈”;什么“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把个政绩卓然、文采飞扬、人格高尚的王安石说得极其卑劣猥琐,哪里还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半点光彩。中国人诋毁人的功夫那是世界一流,落井下石的功夫也是罕有匹敌。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是也受到很多人无中生有的诽谤和围攻吗?一个“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命。以彼推此,这个所谓的“扒灰”之说,估计就是那些制造绯闻之流诸多中伤之箭中的一支吧?所以,说“扒灰”源于王安石,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无独有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相安石扒灰版”突然又变成了“才子东坡扒灰版”,并且也有不同的版本,这里不妨简述如下。

一日,苏东坡独在书房沉思,儿媳端着一杯茶上走进书房,柔声叫道:“爹爹请喝茶!”

苏东坡的儿媳妇也是个才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精,之所以嫁到苏家,完全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拜及爱慕苏家书香门第才嫁过来的。不想自己的相公如此平庸,很是落寞失望。整日里读公公的诗作,更加倾慕不已,渐渐芳心暗许。今日天赐良机,想和公公亲近一下,便“相思欲寄无处寄,倒杯茶儿替”了。

苏东坡正在沉思之中,见儿媳妇面似桃花,双目含春,一袭素裙裹身,风情万种,不禁有点心猿意马,突然想起这是儿媳妇,顿时脸红了起来。

儿媳妇问道:“公公为何脸红?”

苏东坡也不答话,用食指在落有灰尘的书桌上快速写了两句诗:“青纱帐里一琵琶,纵有阳春不敢弹”。儿媳妇看后,也用手指快速在后面续写了两句:“借给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写罢,红着脸跑出书房。

苏东坡心中不由窃喜,正欲跟进去成就好事,不想儿子突然回来了。遂忙用衣袖去擦书桌上的字迹。其子问父亲在做什么,苏东坡说:“没什么,我在扒灰”。

另一版本说的是苏东坡有意于儿媳妇,一日,苏东坡看见儿媳妇,一时走神,不禁脱口吟出一句诗:光阴不惜过时悔。儿媳妇听了,接着吟道:有难不帮遇事悔。二人心领神会,遂成了好事。因苏东坡与儿媳妇所吟的诗是佛家《八悔诗》“光阴不惜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赌博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俭用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有难不帮遇事悔”的首句和尾句,正念倒念均是头一句,所以后人便把公公与儿媳妇通奸称为“八悔头”,后来千口流传,再加上很多人不知道《八悔诗》,便讹传成了“扒灰头”。

一对政敌,两位宋时著名的大文豪及名臣,他们不但分属两个不同立场的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却都闹出“扒灰”如此丢人的 恋,连两人写的“扒灰”诗都如出一辙,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一些当代史学家认为,两人所谓的“扒灰”艳闻,只不过是他们各自圈子里的人对对方的人身攻击,一方先编排出这段香艳的故事损毁政敌的名誉,另一方不甘示弱,便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照葫芦画瓢编到对方身上罢了,此种说法,不能不说颇有道理。

面对十多种“扒灰”一词由来的版本,无论是“名相安石版”还是“才子东坡版”,包括一些“民间传说版”,都难令人置信,倒是清人王有光的说法比较可信。他在《吴下谚联》一书中释其由来云:“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另一位清人李元复在《常谈丛录》中则说:“扒灰即在灰上爬行,会“污膝”,故用来隐指“污媳”。

还有一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过去民间生活用具多为锡质。农民往往叫锡匠到家中来铸造。锡匠偷锡,只有将锡藏于灰中,待无人时扒出取走。锡、媳同音,人们便将“偷媳(锡)”称为“扒灰”。

可见,许多似乎人人都以为是定论的事件,特别是对于名人,往往含有许多隐情甚至是冤屈。假如说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位文豪泉下有知流传千百年关于他们“扒灰”的艳闻会难以瞑目的话,那么,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金石学家欧阳修却因生前的“盗甥”和“私从子妇”两次绯闻吃尽了苦头。而绯闻的始作俑者就是谏官钱明逸。

至于钱明逸为什么制造绯闻陷害欧阳修,说起来令人有些啼笑皆非。据《钱氏私志》载,仅仅是因为欧阳修在参与编纂《新五代史》时,贬斥了钱氏的祖宗,即吴越国王钱氏家族。

作为钱氏家族的后人钱明逸便怀恨在心,遂将诬告欧阳修私吞财产的状纸递到开封府。开封府尹杨日严阅状窃喜,因为他主政益州(今四川成都)时,大肆敛财,贪污官银,曾遭到欧阳修弹劾,一直伺机报复,这下正好撞到他枪口上。状纸经开封府递达朝廷,宗仁宗即刻着人调查,结果却查无证据。但钱氏后人并不就此罢休,改换了一种方式攻击欧阳修,遂编造出欧阳修“盗甥”和“私从子妇”的绯闻。

所谓“盗甥”,是指欧阳修与外甥女通奸。欧阳修妹妹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辞世,生有一女,尚在年幼。欧阳修可怜她们母女俩,便将她们接到家里抚养。其外甥女长大成人后,嫁与欧阳修一个远房侄子欧阳晟,但她不守妇道,与家仆陈谏私通,被人告发。后受人利用,屈打成招,竟然说欧阳修和她 ,还欺占了她娘家的财产……

尽管仁宗皇帝不相信欧阳修会做出如此伤风败俗之事,并多次作出批示,表明态度,但人言可畏,加之钱氏后人纠缠不休,宋仁宗只好将欧阳修贬到滁州。

“盗甥”事件之后,钱氏后人并不罢休,又编造出“私从子妇”的绯闻,说欧阳修与儿媳妇 ……两起绯闻被四处传播,如影随形,历时长久,尽管欧阳修心胸豁达,也架不住众口铄金般的诽谤,从而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驱除的阴影。再加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欧阳修几次要求辞官归野未果,最终心灰意冷,淡薄仕途,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辞官回到安徽颍州,次年便走完了他充满非议的一生。

类似诸如此类的绯闻事件,下至平民庶人,上至帝王将相,或真或假,多见于史书。就连一向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最终也难逃诱奸儿媳并致其怀孕的绯闻。至于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宣公、楚平王,三国时期的曹操、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扒灰”的记载,因超出本文评说的范畴,不说也罢。

共 504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无论是王安石还是苏东坡,都是“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他们政绩卓然、文采飞扬、人格高尚,我想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传闻为后人津津乐道。许多似乎人人都以为是定论的事件未必就是真的,以讹传讹,对这些名人墨客似乎有些不怎么尊敬。还是多欣赏他们的诗书才情吧。感谢赐稿笔尖,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你猜】

1楼文友: 09:09:44 就连一向提倡 存天理,灭人欲 的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最终也难逃诱奸儿媳并致其怀孕的绯闻。至于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宣公、楚平王,三国时期的曹操、唐玄宗李隆基等帝王 扒灰 的记载,因超出本文评说的范畴,不说也罢。 问好老师!

回复1楼文友: 1 :22:44 感谢文友费时阅读并评论!问好!祝福!

2楼文友: 14:09:19 【编者按】无论是王安石还是苏东坡,都是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他们政绩卓然、文采飞扬、人格高尚,我想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传闻为后人津津乐道。许多似乎人人都以为是定论的事件未必就是真的,以讹传讹,对这些名人墨客似乎有些不怎么尊敬。还是多欣赏他们的诗书才情吧。感谢赐稿笔尖,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你猜】

回复【编者按】:一代文豪兼名臣,岂容绯闻污英魂?千年风雨千年事,官史私史几多真?拙文一篇,尽说荒唐,只想告诉世人:即使是史载也不可全信。说穿了,有些绯闻只不过是政敌之间相互攻击的武器。感谢费时阅读并给予发文。远握,问好。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

老人骨质疏松食谱

老年缺钙的临床表现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
有了前列腺炎怎么办
痔疮初期怎么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