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灭法师修行的方法三如何和谐人际关系1
佛教对于历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佛教自古老的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漫长的文化融合与积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历史,佛教的兴衰与发展对于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弘扬佛教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了生死、脱轮回的出世间价值,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大乘菩萨入世精神,可以辅国利民、教化人心,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佛教尤其具有净化人生、和谐社会,并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的现实意义。
2500年前,佛教和平地传入中国,成功地融入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与本土文化儒家思想及道教信仰充分地交汇融合后,形成了风格独特,影响久远深广的中国佛教。释”道”儒”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慈悲济世的情怀为中国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价值观念了信仰支撑和心灵关怀,使中华文明的和谐”特征更加突显、更加深入人心。甚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流:一讲大慈大悲就想到了菩萨;一讲看破红尘就想到了出家人;一讲到心灵苦闷和失落就想到寺庙去烧香;一讲到亲人亡故就想到请和尚尼姑来念经;那晨钟暮鼓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离苦得乐的期盼,那黄墙碧瓦,掩印在茂林修竹之间,给疲惫的心灵以无尽的静谧的向往…
早在公元76年汉明帝时代,佛法就已传入中国成为国教。汉明帝当时在梦中见到佛,指示应西去求法。随即就派遣使者西去寻访佛法,并延请了二位印度僧人(胡僧)回国传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其后,佛教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服务、稳定国家、与国际间的交往、社会的发达、文明理念的进步等,取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末,天下大乱,儒家正统观念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的各个割据政权都在境内弘兴佛教,争取民心,安定社会。客观上,佛教促进了中国南北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后赵的石勒、石虎父子,在胡僧的襄赞下,使佛教在中国真正成为了实际上的国教。
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分崩离析的时代,基本统一了各国,在百废待兴的振兴国策中,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隋文帝本身就出生在寺庙,并由一神尼抚养教育至十三岁才归家。所以他不仅皈依了三宝,而且还受了居士五戒、菩萨戒。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是隋文帝的生日,为了报答父母的深恩,他曾下旨在全国建立三十个清净佛寺,并修塔供养舍利。文帝在塔铭上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诸州供养,欲使共修善业,同登妙果。使佛教再一次成为一个央央大国的国教。起到了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国家的特殊作用。
大唐盛世,佛教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了鼎盛阶段。贞观十五年(641)五月,唐太宗亲临弘福寺,成为菩萨戒弟子,斋供财施,在民间影响深远。唐太宗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为佛教振兴颇费心血。贞观三年,为报母恩,舍旧宅通义宫为尼寺,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不少的佛寺。同年下令恢复隋朝设在大兴善寺的译场,命印度和尚波颇主持译经。中国沙门十九人助译,命大臣房玄龄、杜正伦、萧累等监护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宫廷內外大兴佛事,或为超度祖先和阵亡将士孤魂,或因风雨失时,命僧尼诵经行道。事后都要大量布施。并先后为皇后六宫授戒。贞观六年,太宗诏请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进宫。下殿亲迎,赐号帝心宫廷上下对杜顺礼敬如佛。为了了解国际形势和求取真经,唐太宗不断派人派僧前往西天(印度)取经,僧人玄奘不畏艰辛,披肝沥胆,十七年后回到长安,成为佛教史上的佳话。中印两国也以玄奘法师为纽带,第一次建立了正式的友好关系。玄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印两国经济、文化、地理、历史、民族、风俗、信仰、物产、资源、人文、军事、生活等等多方面的重要的历史文献。为中印两国外交史上写下了最最灿烂的一笔!中印两国的人民,都记住了这个和平的使者、中国僧人的名字--玄奘(唐僧)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由印度求法归来,抵达长安。太宗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点到晚上七点)不觉时延。玄奘条陈所需优给。甚至对大功臣尉迟敬德的爱子窥基。也应玄奘的请求,特赐其出家,跟随玄奘学佛译经。窥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终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并和玄奘一起创立了唯识宗。太宗以法师德业渊博,仪表绝伦,因此想请法师还俗来当宰相,被玄奘婉言拒绝。因此太宗对学佛出家更为景仰,赞叹道: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太宗还延请全国高僧数人,征集缀文、字学、证梵学者和笔受、书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立译场。所译之佛经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又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称颂佛教微言广被,拯含灵于三途;遗训避宣,导群生于十地。以后太宗对佛教愈发护持情深。应玄奘之请,一次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为长孙皇后新建慈恩寺,请高僧五十人入住,别造译经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德门楼亲执香炉临送。仪式非常隆重。观者数万人。唐太宗直到临终仍和玄奘谈论佛法,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迹。深以相见之晚。不得广兴佛事为叹。
唐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贞观年间,全国寺庙数量已达到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兴盛之因,结出了贞观之治之果。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洁奉公;对民众轻摇薄赋,人民休养生息。客观上安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国内外阶级矛盾和民族分歧。公元六二九年,天下丰收,斗米三钱,创下了历史上最低粮价;夜不闭户,创下了历史上治安最好记录;一年判死刑的全国不过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当盛世大唐的威名,传到土蕃的时候,藏王松赞干布心仪天朝,派使求亲。文成公主怀抱着十一面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在几十万土蕃人的翘首盼望下来到了布达拉宫。为民族大团结谱写了新的篇章!贞观三年的十二月间,太宗皇帝又下诏,为指挥作战的七处遗址,建立七所佛寺,在他行阵所立七寺诏”一书中说:纪信捐生,丹青著于图像,犹恐九泉之下,尚论鼎镬(获)八维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立福田,济其魂魄。”于是在他倡议已來,交兵作战,死亡惨重的地方,为敌我双方义士凶徒,陨身戎阵者,各建寺刹,延招僧侣,让那些死难的亡魂,闻到晨钟暮鼓之声,能够变炎火于青莲,易苦海为甘露。
如意元年(692)武则天收复西域,正式把大唐的疆域接壤到了佛陀的祖国。在现今新疆于阗,把实叉难陀法师请到了京师,给予了特殊的礼遇,并通过在龟兹、疏勒等地建立了以汉僧为主体的大云寺。强化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丝绸之路上,商旅和僧人结伴而行,把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了高度的结合,传播到世界各地。
元代,忽必烈带头崇佛,于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食从成吉思汗起,蒙古统治者就试图把教作为上层的重要纽带,在大一统的国家內,空前密切了藏蒙、藏汉等各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为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富强、人民安乐,佛教,取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从小出家,在寺院里长大。对佛教及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深有所知。明太祖朱元璋继续给以优厚的待遇,并以此作为皇权中央管辖地方的重要管道。明代有大量劝善书在民间广为流传,三教合一与佛教向民间深层广泛发展,给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代,佛教更是广泛地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顺治皇帝皈依佛门,几度欲出家为僧未果,成为终生憾事。而他写的顺治皇帝出家偈更让无数的民众感动并认为他在五台山出了家。雍正帝自比和尚野僧宣扬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提倡念佛往生净土。甚至把自己作太子的府邸供养出来作为黄教的寺庙。起名雍和宫时至今日,仍然是北京城中为数不多的佛教道场。康乾盛世的形成,佛教功不可没!乾隆大力扶植士大夫学佛运动,使念佛净土在社会深入推广,成为世俗学佛的基本内容。慈禧太后甚至以老佛爷自居,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承德避暑山庄,皆以佛教建制。
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到了清朝的末期,发生了决定性的变革。几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新民主主义开始来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佛教的众生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离苦得乐的精神、再次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林则徐、谭嗣同、梁漱溟、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人豪,给佛教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山东白癜风医院
孩子积食吃什么好呢
- 下一页:知青驿站知青朋友赏银杏遍地辉煌太子城
- 上一页:青瓷故乡重现千年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