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的传承之乐器拳板全国绝无仅有(1)
愈是寻找幽远而纯粹的源头,愈是能够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山西省稷山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后稷教民稼穑,羲和观天制历,北朝要冲之地。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布全境。上古时期,姬弃在今稷山县区域发现粒食,播种五谷,肇启华夏农耕之文明。遂之尧拜他为农师,舜封他为后稷,教民稼穑,百姓得利。公元前2070年,大禹即帝位后,建都安邑(即今夏县西北)仍命姬弃为后稷(农师)姬弃继续在都城以北的山下教民稼穑,开创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从此,这块古老的土地便称作稷山也得名曰稷山又称稷神山俗称稷王山《春秋》载: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晋,晋景公治兵于稷,以略狄土即在此地。自商代以来官民皆上山朝拜祭祀后稷,明朝初年以每年的四月十七日,遣官致祭。
拳板是稷山县北辛庄祭祀神兽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约长1米左右,大概是农用扁担的一半,呈扁椭圆形,拳头刚好握住。源头可推测为是远古时期的农具,作为敲打麦穗收货粮食的工具。因在敲击中发出声音,遂演变为在祭祀后稷活动中,开路打场及表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祭祀活动的乐器。
拳板用桑木而制,木质坚硬,敲击时发音干净清脆,发出原始淳朴的声音。笔者认为:拳板除了平时作为敲打麦穗的农具外,在祭祀神兽活动中作为乐器配合祭祀演出。同时还可作为防身的武器。在早期祭祀活动中,拳板手后面都跟随一个手拉车,车上放的全是拳板。拳板手在活动时,使用的力量非常大,拳板经常会发生断裂破损的情况。但是祭祀活动不能停,拳板手随时要换新的拳板进行敲击。由于拳板破损严重,拳板手的双手在敲击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损伤,双手都是血。在活动中,拳板手还会做有类似鲤鱼打挺。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拳杖和脚趿子是北辛庄祭祀神兽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节奏性乐器。拳板是先民劳作时所用的农具,脚趿子是生活用具。在早期社会,先民的生产生活工具非常简单,白天可作为狩猎、采摘野果的劳作用具;狩猎成功后或可作为欢呼、歌舞娱乐的乐器。在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情感,利用节奏传递信息。可以这样说,节奏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动作、节奏与劳动不可分割。用手拍打,用脚踩踏,形成规律后,连续进行,成为节奏,再加之呐喊声或敲击木棍或石块,构成了最原始的音乐。
运城学院音乐系卫凌教授经实地调查北辛庄祭祀神兽后激动地说:在部落社会时期,会增强每一位部落成员的群体意识。每个表演者的脸谱、演员的装扮服饰、道具兽头、踩着高跷的神兽、祭祀队伍的组合,以及持棍手和拳板手使用原始道具敲击时发出的节拍韵律无不传递出原始的历史信息,演员表演时嘴里发出的呐喊声,都透露出远古最真实的祭祀状态;在祭祀活动中,音乐会启迪人们的心智和精神世界,也是作为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祭祀神兽活动中使用拳板、脚趿子、高跷舞蹈发出的声音,都是音乐元素的体现,表达出先民的情感和内心的祈盼,起到了传播文化、进行社会教育的作用。
北辛庄拳板在数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从农耕文明跨入到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价值观的变化,北辛庄拳板习俗的生存空间变小了,人们对其已逐渐失去往昔的虔诚感与神圣感。但作为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仍有其存在的基础,尤其是它承载的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永不过时。
美丽北辛庄欢迎你!
讲好稷山故事,传承后稷文化!
- 下一页:p等爱温柔成海洋21p
- 上一页:艳阳高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