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姜家大院的陈年往事

婆婆的祖籍在山东省黄县,也就是当下的龙口市。二O一五年国庆节前夕,我们陪着她到龙口市的东海渡假区小住了一个月,算是帮她完成了一个压在心底多年的回归心愿。徜徉在渤海湾柔软的沙滩上听涛赏月、回顾家史,真是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神清气爽,步履悠闲,甚至使人产生了一种亲近故园的特殊情感。

婆婆属猪,今年八十一岁,身体尚且硬朗。她老人家从二十岁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到五十五岁退休,始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执教一生可谓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但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更赢得了晚辈们的尊敬和爱戴。

婆婆常跟我们念叨上江老家,那些年我一直糊涂着,我也曾查过资料,可无论是在地理课本上还是在中国地图上,都没有找到叫“上江”的地方,“上江”到底是哪儿呢?其实上江是哪儿并不重要,索性记住那里是婆婆的老家,尘封着一段令她难忘的童年往事,已经足够了。可是后来,我又接触到了抗联历史,知道了我所在的城市当年曾经是下江中心县委所在地,通过分析我确定,上江一定是松花江上游的某个地方。这次故园小驻,让我得到了一次跟婆婆充分交流的机会,于是,属于她的那段童年往事,以及装满往事的姜家大院,就在陈封了几十年后,轰然向我敞开了大门。

婆婆姓姜,祖上是在清朝末年闯关东从山东黄县来到东北的。因为土改划分成份时家里已经有了几亩薄地,并且雇了几个“劳计”,因此被定成了地主,断绝了与家乡老亲少友的来往。如今,就算回到了龙口老家,也找不到一丁点儿祖辈留下的痕迹了。只知道那时候胶东半岛十年九灾,老百姓缺吃少穿,长年在死亡线上挣扎。实在活不下去了,婆婆的太爷爷才用担子挑着他的两个女儿,拉扯着裹了一双小脚的太奶奶,随着闯关东的人流,一路乞讨,来到了 省德惠县。

姜家前辈闯关东到了半截沟时,举目四顾荒野茫茫。后来,婆婆的太爷带着他的四个儿子靠着肩扛背拉一锹一镐的耕耘,开肯出了大片土地。经过几十年的省吃俭用、辛苦劳作,到了婆婆的爷爷那辈,姜家已经把自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 人。婆婆记事那会儿,姜家住在 省德惠县大房身区半截沟村,那里就是她整个童年的化身。

婆婆的爷爷有兄弟四个,老大当家,掌管家族的财、物;老二负责带领劳计下地出工;老三就是婆婆的爷爷,哥四个当中只有他念了几年私塾,后来在县里开了家被服社,还养了一挂大车往来于老家和县城之间跑马拉脚,婆婆的爸爸曾经就负责跟车掌包。婆婆的爷爷还娶了个小奶奶,跟他一起住在县城里;四爷是老疙瘩,自然受到了家人更多的关爱,因为没学着啥本事,就在家里呆着。家境好转后,姜家人很少像开始那样挥臂上阵亲历亲为,而是雇了劳计,就连当年太爷爷用扁担挑来的大姑奶奶的婆家人,都来姜家打工。

姜家有一所上千平方米的大院落,是用黄泥拌上铡好的茅草一层层夯实筑起来的,因为黄泥的粘性好,院墙垒得特别结实。姜家的院墙足有一米来厚,墙头起脊,像苫房盖似的苫着小叶章,每当下雨时,雨水打在茅草上,顺着草叶滑落地下,不管多大的雨,都不会把墙体泡塌,这就是姜家大院。院当心坐北朝南是一栋九间砖瓦房,被称做上房,房后是果树园子,里面栽着黄太平、红灯笼等果树。院墙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上,修着两所炮楼,里边架着土炮,每天有人值班。前院东西两侧各有一栋厢房,叫做下房。西厢是粮仓和碾、磨房。东厢一头装马料,另一头供劳计居住。九间正房的正对面是一趟马圈,圈门朝外,对着南院墙,里面养了十几匹壮马。南院墙的西边有两扇对开的大门,是走车马用的,东边有个小角门,供人员出入。

在当地,姜家算是大户人家,最多的时候大院里住了七八十口人。婆婆的父辈按家谱排名,顺序是“长发富贵、福禄吉祥、德政修明、庆有余粮”。婆婆的叔叔排到余字就结束了,还差个粮字没有排满。其中吉和德在读书的时候就参加了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为了隐蔽身份,吉和德都更了名,吉还改了姓,一直在外从事革命工作。四七年土改工作队进驻半截沟,姜家的财产被全部没收,人员净身出户。

姜家人搬出大院后,工作队带人把院墙给扒了。黄土夯实的院墙很结实,一镐下去只在墙上留下一个白点,人们费好大劲儿才把院墙推倒。

工作队从类似赵光腚似的穷棒子当中选了个带头人负责半截沟的土改工作。这个带头人可真穷,三十多岁了还没说上媳妇。

分到姜家房产的几户人家里有个老滕家,土改前家里没有多少地,只雇了一个劳计是老滕头的远房侄子。老滕头有个闺女年龄尚小,平时因为鬼神的瞎话听多了,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了,要解手也不敢出去,一到这时候她的父母就说,“让你哥陪你去!”因此每天晚上表哥都要陪着表妹去房山头去解手。后来姑娘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地跟着表哥私奔了。半截沟那位贫雇农代表上任后,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滕老头闺女的下落,硬是把她押回半截沟来给自己做了媳妇。

半截沟的土改是在一九四七年开始的。为了躲避这场革命,婆婆的爷爷、父亲等当家主事的男人都跑到了长春。住在县城里的小奶奶也被清出了家门,带着两儿两女回到了半截沟。那时候婆婆的妈妈正身怀六甲,马上就要生孩子,男人不在家,她带着几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蜷缩在原来放粮食的仓房里。土改工作队的人接到举报说婆婆的妈妈手上还有个金戒指,就带领一帮人上门搜缴。工作队的人一张嘴,婆婆的妈妈二话没说,赶紧摘下手上的戒指交给了他们。工作队里有个姓左的队长,觉得婆婆的态度很老实,更同情那几个瑟瑟发抖的孩子,于是跟工作队里的人一商量,决定给她们分回两床被子来。拿到被子,婆婆的妈妈给了小奶奶一床,自己带着一帮孩子扯着被子的四个角围成一圈,挤在一床被子里。

婆婆的爷爷和父亲到了长春后,又赶上了国共两党争夺长春,东北军围住长春一围就是半年。人们被困在城里没吃没喝的,很多人被活活饿死,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悲惨一幕。好在爷爷家在长春城里囤了很多玉米,这才躲过了一劫。

新中国成立后,大房身办起了小学,十四岁的婆婆进了学校读书。一九五五年,大房身又开办了德惠二中,正好小学毕业的婆婆很希望能够继续上学读书。可是那时候政府又发出了交公粮卖余粮的号令,成份不好的人家更得好好表现,否则就会被认为消极抵抗,从而遭到批判。大房身离山较远,烧柴也是问题。没有柴烧,冬天就成了很难熬的日子,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很多人又开始到黑龙江来想办法。

村子里有人到过依兰,他们回去说那里有山有水,不缺烧柴,而且对成份的划分也不像 那么严,活也好找。婆婆的父亲一听就动了心,决定到依兰去碰碰运气。婆婆得知父亲要带着全家老小去依兰,就去找老师商量,希望能留下来继续读书。老师被婆婆爱学习的劲头感动了,他拍了拍婆婆的脑袋说:“如果你想一个人在这读书,可不能想家啊,我给你申请个二等奖学金。”于是,婆婆没有跟着家人一起北上,而是留在老家,靠学校发给的每月7块5毛钱读起了初中。婆婆每月要交7块钱伙食费,剩下5毛钱用来买纸笔等生活用品。1957年,婆婆初中毕业了,她一个人坐火车从 来到了哈尔滨,然后乘船到了依兰,开始了新的人生。

婆婆总说,要不是新中国,身为女孩子的她绝对不会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她能读完初中,并且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要托共产党的福啊。

八十一岁的婆婆讲起童年往事,就像在给学生们讲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时间准确,条理清晰,不带一点患得患失的感 彩。看着她那安详的神态,我相信,姜家大院只是装着她童年往事的一座城堡,在遥远的昨天熠熠生辉。

共 296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写姜家大院的故事,从婆婆的祖辈逃到东北开荒成地说起,说到婆婆现在的生活,时间跨度长,把中国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展示了出来。文章中,我们看到了祖辈们兴家立业的艰辛和坚韧,看到了国难之际生存的不容易。整篇文章,我们在读作者婆婆的家族史,也是在读中国的历史,读出的是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春雨阳光】【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 2 :18:55 姜家大院,从它的产生到它的毁灭,凝聚着的不是一部厚大的家族历史,而是一部厚厚的中华历史啊!迁移历史,战争历史,革命历史 一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的历史。 语文教师

回复1楼文友: 09:28: 4 谢谢春雨阳光的编评,问好。

2楼文友: 2 :06:5 陌上阡尘拜读老师佳作,祝好,寄安。欢迎阿尔老师来雨墨梦乡投稿,我们在举办有奖征文。14 我的世界,有你路过就好!

小便黄是肾炎吗

尿频夜尿增多吃什么

急性肾炎的饮食

晚上睡觉夜尿多怎么治
悦而维生素D3滴剂
急性腰痛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