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大江东长三角一体化民企做急先锋政府当店小生存

大江东:长三角一体化,民企做急先锋,政府当店小二

不久前,沪苏浙皖四地主要领导相聚苏州,共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会议干货满满,三省一市不仅要合作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还签署了交通、能源、科技等10个专题合作一揽子协议。此前一周,另一场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主题的论坛在上海举行,不同的是,会议的主角是企业。这场由浙商总会和上海市浙江商会共同举办的“2017世界浙商上海论坛”,罕见地将话题聚焦于区域一体化,探讨如何以使命与创新,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

东姐意识到,民企与政府这前后脚同声相应,长三角一体化新篇果然有新的味道。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江浙一带乡镇企业就以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自发推动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星期日工程师”、跨区域企业联姻、专业大市场下的产业集群、产业上下游的链接……突破计划经济禁锢,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民企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最早的试水者。

新一轮一体化进程中,民营企业如何再做急先锋?

民企抱团“破冰”,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水区突围

1月6日的“浙商上海论坛”,有一个简短的仪式??“浙商助力长三角大交通一体化”启动仪式。相较5个多小时的会议,5分钟不到的仪式一闪而过,但对浙商、对长三角却意味深长。

浙商助力长三角大交通一体化启动仪式。 资料图片

2017年9月,中国第一条由民资控股的高铁??总投资449亿的杭绍台高铁项目正式签约,由复星集团、万丰奥特等浙商牵头组建的民营联合体占股51%。民企抱团“破冰”,在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机制、回报机制、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探索,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趟出新路,也让长三角经济更具“粘合力”。

高铁签约后,复星、万丰等民企继续抱团成立专业管理机构,加大资本注入,全力助推长三角建设络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我们希望浙江和上海联系更紧密,交通、税收等等无缝对接,同城效应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

这条填补杭州都市圈与温台城市圈之间路空白的铁路,使温台城市群融入杭州一小时交通圈时间表大大提前,沿线城市发展提速,城市群联动频繁,交通一体化引发的区域经济化学效应指日可待。

人工智能、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长三角民企也在抱团寻求新突破。

2017年11月21日,“2017长三角人工智能张江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产业资源互动协作,长三角创新企业达成多项合作。而2017年初,清华长三角研究员、上海中科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民营企业联合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实验室”,搭建互联平台,打破技术壁垒。

长三角企业还在积极搭建民宿联盟平台,推动行业标准建立,让民宿业走出野蛮生长。

杉杉股份为啥把总部迁往上海?跨区域产业布局,志在共建共享和创新

在浙商论坛,杉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讲述了自己企业的转型故事。

1998年年底,郑永刚从宁波来到上海。“为什么到上海?我来享受上海能给我转型的资源。我在宁波做服装(杉杉西服),没能力升级做成像优衣库、ZARA。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就是转型。那就得到上海来,寻找人才、金融资源。”

1999年,郑永刚将杉杉总部迁入上海,闯进一个陌生的新能源领域??正负极电池材料。他收购了一家碳材料研究机构,先期投入8000万做课题研究,紧接着,又投入3亿元产业化。如今,锂电池材料业务收入全面超过服装,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

“只有到上海来,才能有今天的水平。” 郑永刚说。杉杉股份将研究院放在上海,工厂逐步西移,负极材料在包头,正极材料在宁夏的石嘴山。

利用区域差异化竞争成功转型,发挥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

去年初,红星美凯龙将新总部搬至上海虹桥,董事长车建新表示,“立足虹桥商务区,一方面考虑辐射全国,另一方面为国际化做准备。未来5年计划在全球开家居MALL,我们要吃世界的蛋糕,就得把自己移到通向世界的登机口。”

市场之手,正积极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从过去产业分工、贸易分工,转向要素分工、价值链分工,浙商、苏商的产业转型与重构,促进了区域内城市分工的不断深化,行政分界越来越模糊,城市群内分工协作,跨区域城市连片发展成为可能。

松江G60科技走廊。 资料图片

2017年底,上海热议的“G60科技走廊”就是市场催动下城市群专业分工、协同的产物。这年7月签署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以G60高速为纽带,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松江G60上海科创走廊联成一体,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走廊”的先行者也是民企。浙企到上海松江建工业园,借上海的人才、金融优势,建起研发中心和投资贸易中心;沪企则沿着G60高速公路,将工厂延伸到浙江。“走廊”形成了市场互通、区域互联体系。

从“星期日工程师”到布局全球竞争,民企主动作为,着眼“一荣俱荣”

1988年,5月,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成立大会。图片来源:上海观察

上世纪80年代,江浙乡镇企业打破人才禁忌,跨越区域藩篱,到上海、杭州、南京聘请“星期日工程师”,寻找国企联营,是为了生存的迫切需求。今天,民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作为,除了自身发展需求,更增添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浙江、上海和江苏、安徽,长三角不同地域,产业要素的资源禀赋不一样,如何优化组合,这是企业能推动的,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只有区域资源更有效、更快速整合,企业才有更好发展。”在郭广昌看来,未来的竞争在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企业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升区域城市群竞争力,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

浙商、苏商、皖商或是沪商,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上海有60万浙商,遍布金融、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健康、时尚文化、地产旅游、精密化工等领域,拥有500多家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年利税超千亿元,直接形成就业岗位500多万个。

不少企业产业布局早已溢出长三角。复星集团截至2017年年底已在长三角累计投资超过2335亿元。其中,在上海超过1350亿元,打造了复星医药、豫园股份、上海钢联三家上市公司;在浙江的投资金额逾474亿,布局互联和文化娱乐领域;江苏,是复星智能制造和药品生产大本营,投资也超过511亿元。

苏商刘强东的京东集团也加快长三角布局。在苏州打造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京东智谷”,在昆山推进智慧无人仓储建设,打造集团在全国单体最大的电子商务营运中心。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民企还有更长远的考量,志在参与全球竞争,区域服务半径越大,能量越大,企业发展空间也越大。

治疗中老年肾虚方法有什么?
雅安白癜风
乳腺增生有什么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