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

在百良宝塔下那一段背馒头上学的日子

摘要:所以,如果有人说上初中或者高中时谁谁谁和我关系特别好,那十有八九都是曾经在住校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成天有说不完的话而且一起分享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的油泼辣子之类的美味佳肴,是经得起考验的友谊。 在合阳县城东北16.8公里处的百良中学校园内,有一座建于晚唐的密檐式方型多层砖构实心塔,即百良寿圣寺塔,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良中学就建在寺庙的遗址上。寿圣寺塔共十三层,每级四边出檐,其檐模仿宫殿结构,古朴典雅。塔的造型玲珑秀气,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我们上学那一阵,塔顶已不知去向。我背馒头上学的三年高中时光就是在这宝塔下的校园里度过的。

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代,在陕西的农村,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段背着馒头上学的日子。当然,我也不例外,也曾经有过三年背着馒头上学的经历。说起来,我还算是幸运,在我们村上完了小学和初中,从高中起才去七八公里之外的百良中学上学,这意味着我也要开始背着馒头上学了,开始了住在学校吃在学校的住宿生活了。其实当时有更多的孩子是从初中开始就要住校了,一般来说,每个乡镇只有一所初中,我们村的初中在我们毕业之后的第二年也撤销合并了。还有一些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小村子,小孩子上完小学三年级后就要去别的大村子上学,也就是要背着馒头住校了。当时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住在学校,要吃更多的苦,每天只能吃馒头喝开水,中午没有面条吃,冬天也没有家里的热炕,晚上就要挨冻了。可是没有办法,要想读书,大家都是这样,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随大流吧,再说孩子吃点苦对将来也许是好事情。

其实,住在家里上学的时候,有很多便利的条件,但有时也向往着能够早点背着馒头去上学,倒不是因为住在学校里有多好,而是因为住在家里上学也有很多不想做的事。例如放学一回到家,父母就安排好许多活要做:做饭洗碗洗衣服扫院子,喂鸡喂猪养羊打猪草纺线等家务活是常年四季都要做,还有许多随着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活计:剥玉米、剥棉花、串烟叶、分拣烤烟、冬天要烧炕……总之,家里的活好像永远干不完,层出不穷。所以,闲暇之时就想,早点背馒头到远处上学去吧,那时吃完饭就不用洗碗了,再也不用做那些琐碎烦人的家务活了。

所以,等到我考到百良中学上学的时候,我还是高高兴兴的。上学之前,家里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比较大的搪瓷缸子和搪瓷碗,父亲用麦秸给我做了一个草垫子,然后带上被子褥子麦秸草垫子,背了一大包二十几个大馒头就上学去了。当然第一次去学校是搭公车,从我家到百良,两毛钱的车票,父亲帮我把被子褥子还有垫子比较大的东西放在大巴车的顶上专门用来放货物的架子上,我们村的几个女孩子结伴一起去上学。此后的上学期间,一个学期坐两次公车,开学期末各一次,是要将铺盖卷等东西搬去学校或搬回家。其余时间上学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热严寒,一律都是走路上学放学。

到了学校,找到自己的宿舍,说是宿舍,其实就是比教室小一点的大房子,中间有一个过道,两边是用砖块砌成半米高的平台,台子的表面也如同房间的地板一样,用砖铺好,这就是学校宿舍的大炕了,我们上学住的就是这种大通铺,一个女生宿舍安排两三个班的女生住在一起,每个人就两尺来宽的地方,几个人将自己的垫子和褥子铺好,包里的馒头就挂在自己铺位上方的墙上。这样,住宿就安排好了。

我上高中是81年,到学校后还没有过一两天,那年秋天的连阴雨就开始了,小时候这场雨是年年都会下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老霖雨。“老霖雨者,绵绵长雨也。”《左传》云:“凡雨,三日以往为霖。”自古以来,秦川之地多有风调雨顺,然春夏之交与秋冬之交每每总有几日霖雨。若是时节得当,这老霖雨便是天赐佳雨,对秋庄稼的成长是非常有利。只是记忆中那一年的那场雨下的特别多,时间也特别长,前前后后大概下了四五十天。白天夜晚都是淅淅沥沥,连绵不断,上晚自习的时候,总是能听到窗外雨打树叶的声音。那场雨下的许多人家的房子都漏雨了,宿舍的个别地方也漏雨了。我们上学那阵子,大多数人没有雨鞋,也没有胶鞋,只有一双穿在脚上的布鞋成天湿漉漉的,加上我们刚去学校时住的宿舍是学校刚刚翻修过的房子,当时的宿舍还是很潮湿,没有干透,以至于后来我对新学校的一切感觉都是有点灰蒙蒙的:教室是灰蒙蒙的、宿舍也是灰蒙蒙的、学校的房舍建筑也是灰蒙蒙的,甚至连老师、同学的印象都有点灰蒙蒙的。这种情形在高一结束时才好了一点点。

不过我上高中时也有幸运的一面。其一,那一年我们村的学校中考成绩特别好,两个班六七十个人参加考试,考上高中的竟然有十三个人,录取比例算是相当高,这当然得益于初中教我们各科的老师,他们有教学经验,而且齐心协力,加上我们自己学习的努力。只我们村就考上了七个,一起上学有四个女孩子,大家是同一个村,生活上能相互照看,也能一起做伴。而考上高中人数最少的一个乡,全乡四个班只有七个人考上高中,真是凤毛麟角。其二,那个时候,已经实行了生产制,分田到户了,我背馒头上学时家里的粮食已经有余,甚至有时没有钱交学费,就背点粮食去集市上卖掉,回来用这钱交学费,不再缺少吃的,所以我背的馒头还算是比较白,不用省着吃。不像早几年姐姐背馒头上学时,麦子面做的馒头太少,要吃玉米面馒头甚至还不够吃,要省着吃粮的。

但是,到了学校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里不缺吃的,特别是百良乡,许多大村子人均不到一亩地,他们拿到学校的馒头实在是黑,感觉硬绑绑的,数量也实在是太少,看着都是难以下咽。吃饭的时候,我有时会同情她们,那么黑的馒头,即使我们家缺粮的时候,也没有吃过那样的馒头,真是让人难过。

还有上初中时,大家都是方圆三五里,生活习俗差不多,说话口音也一样,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上了高中才发现人们常说的“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班上的同学分别来自四个乡,口音不同,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就如同馒头的形状就大不相同。杨家庄乡靠近山区,地广人稀,粮食富裕,他们带的馒头又大又白又圆,一个馒头有我们的一个半大;我是属于同家庄乡的,馒头的形状是长方形稍微有点圆,个头适中,一般情况早餐一个,中午就要吃两个了。而百良乡的地少村子大人口众多,馒头个头小都不算,而且颜色更黑更暗一些;王家洼乡因为从地理上与其他三个乡相隔一条沟,馒头的形状最特别,是两两连在一起的,馒头的形状也是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我们叫条条馍。至于口音,王家洼乡说话明显和其他三个乡也不同,我们认为他们讲的是韩城方言。而我们说的则是合阳方言。后来我去王家洼班上同学的家里去玩,才发现他们做饭、厨房等都和我们的大不相同。尽管有许多不同,但是班里的同学特别是女生还是能友好相处,互相宽容互相谅解,大家在一起仍然是有很多共同点,不几天就都熟悉了。

每周在校五天半,星期六上午上完课就回家。星期天下午五六点背上下一周的馒头到学校,赶到学校一般在七点左右,正好上星期天的晚自习,有时候从家里出发晚了,晚自习会迟到,不过那个时候老师并不是很严格,晚自习没有老师看管,学习全凭自觉,上晚自习迟到,一般也是因为在家干活晚了,老师并不过问,也许老师也是在家干完农活才匆匆地赶到学校的。我们村几个女孩约好一起去学校,大家都是走路背馒头。有时会幸运一点,同村的梅梅家当时有一辆很旧的自行车,她要是能骑自行车上学时,会帮我们把馒头驮到自行车上,这样我们就不用背着馒头走路了,走去学校时就轻快了不少,直到现在,我都感念梅梅的心地善良和她的乐于助人。

在百良上学的第二年,我家对门和我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的闺蜜也考上高中了,从此以后,我就从我们班的宿舍里搬出来,住到闺蜜班的女生宿舍,成天和她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和她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感觉比姐妹还要亲密。因为有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在百良中学的后两年是我上学阶段生活上比较快乐的一段时光。到了高三复习备考,有时周末我不回家,我的这位小闺蜜就帮我把下一周的馒头带来,而且她还有自己的馒头要带,她妈妈跟我母亲讲:“我女儿太累了,一下子要带那么多的馒头去学校,我看着都心疼。”我的这位小闺蜜,从小是娇生惯养,她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全家都娇惯她,而她唯独喜欢和我在一起,她为我做许多事情都是甘心情愿的。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家里经济困难,她把自己平时积攒的五块零花钱都给了我,现在说起五块钱好像很容易,但是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刚参加工作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才九块钱,生产队一天一个壮劳力才能挣十分工,折算后工价是一两毛钱。除此之外,她还给了我一双她父母买给她的但她从未穿过的一双咖啡色新鞋子,这些都是让我非常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种谢意。高中三年,我和她在一起整整两年,这还不算小时候成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的时间。所以,有时候我想,我能考上大学,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有梅梅小闺蜜这样的好友,让我在学习之余能享受快乐的休息时光,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美好情谊。

背馒头上学住校的日子,每天大致如此:天不亮起床,如果是冬天就显得更早,起来后我们女孩子三三两两搭伙,两三个人共用一个尼龙兜,把自己早餐要吃的馒头放进去,然后拿到饭堂门前放在木架子上的大蒸笼里,饭堂师傅等大家放好之后,把大蒸笼抬回去放到大锅上蒸,等到下了早读,两个人商量好,一个去饭堂蒸笼里拿回自己的馒头,另外一个拿两个了搪瓷缸子去学校的大开水锅里打开水,回到宿舍后就吃馒头喝开水,一顿饭一般几分钟就吃完了,吃过后甚至连碗也不用洗。中午下午吃饭也都是如此,不同的是中午下午吃饭之后会有更多的时间,一般中午吃过饭后大家就在宿舍聊天,夏天有时会躺下午休;下午吃过饭后,有时会三三两两一起去学校操场散步,或者去学校外面的田间小路上走一走,家庭富裕的也会上街走一走,买点吃的用的。

背馒头上学,其它季节还好,夏天吃饭最是麻烦。因为天气炎热,背到学校的馒头到了第二天最多第三天就发霉了,这时候有两种办法,一是把馒头全部拿到学校饭堂的大蒸笼里重新蒸一下,再晾凉。这种办法就是馒头会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干。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装馒头的袋子挂在宿舍外面的树上让它通风,这种办法的结果就是馒头的皮会全部裂开,再放在蒸笼里蒸过,就又干又硬,吃起来很费劲。有时实在太干太硬了,就给开水里加点盐,把馒头泡进去吃。不管用哪种办法,总之后半周的馒头都不好吃了,只能凑合着过完一周。

背馒头上学,吃饭最好的却是冬天。冬天除了背馒头,通常都会背一袋红薯,吃的东西相对其他季节丰富了一点点。还有冬天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从家里带点包谷糁或者小米交给学校饭堂,每斤再交两分钱的熟食费,中午吃饭时就可以排队到烧开水的大锅那里打一大碗热乎乎的稀饭。因为天气寒冷,多数人冬天从家里背馒头时可以从家里带一大瓶凉拌的萝卜丝,吃馒头喝稀饭时可以就着菜吃,这也是背馒头上学难得的。而在夏春秋三季,如果带点剁碎的青辣子,第二天就得吃完,否则就坏掉了。当然,也可以带咸菜,不容易变质,但是在我们上学的年代,咸菜也太贵,只有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好的同学才能买得起,属于富贵菜。多数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没有菜吃,只是馒头加开水,或者说开水加馒头也行。

凡事都有例外,背着馒头上学也有例外的好日子,如幸运的话,家里偶尔会给带一小瓶油泼辣子,用来夹馒头吃,但通常不管是谁带来的,都会和自己的关系亲密的同学一起分享,吃完了没有了,大家又一起吃馒头喝开水,除非这个人是独来独往,和谁都不搭伙的。所以,如果有人说上初中或者高中时谁谁谁和我关系特别好,那十有八九都是曾经在住校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成天有说不完的话而且一起分享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的油泼辣子之类的美味佳肴,是经得起考验的友谊。

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分享仅有的一点点美好的东西,是百良塔下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优良传统。百良塔又叫“并粮塔”,即羊角哀与左百桃合并粮食之地。据记载在战国时,燕人羊角哀和左伯桃是朋友。他们听说楚王贤明,就一起去投奔。走到半路,雨雪交加。两人衣单粮少。如果两个人同时去,可能到不了楚国就都得冻死饿死。左伯桃说:“我的学问不如你,你一个人去吧。”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连粮食一起交给羊角哀。自己避入一棵干枯中空的大树中。羊角哀到了楚国,果然被拜为上卿,名动一时。他赶回去寻找左伯桃,左伯桃已经死在树洞中了。羊角哀厚葬了朋友。不久他梦见朋友哭诉。原来,左百桃的墓近旁有一位荆将军的墓,阴间的左伯桃常受荆将军的欺负。羊角哀奋然应允:“我向地下看之”。要为做鬼的朋友助阵,自己也得做鬼,羊角哀义无反顾,自刎而死。这就是“羊角哀绝命全交”的故事,后世以“羊左”称颂友谊之笃者。后来建造的百良塔命名为“并粮塔”,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对生死之交的朋友。

共 675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笔回忆当年背馒头上学的日子,娓娓道来,读来犹如聆听一首舒缓有致经久不息的岁月之歌,触动心灵,感人至深。作者的这篇佳作尤其令我共鸣,因为作者的回忆激发了我对中学时代的回忆,我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也是在学校住校,也是开始背馒头上学,其实刚刚开始是拿着玉米饼子上学,后来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了,才可以拿着馒头上学,记得有一次我的食粮吃完了,语文老师便从学校的食堂里拿给我一个馒头,当时那是不敢想的,能够吃到学校食堂里只有老师可以吃到的馒头,真是令我深深感激,当时拿着那个馒头,久久舍不得吃,吃一口,真是特别好吃,那个馒头的香味在我的记忆里或浓或淡,至今难忘,永远飘香……还有中学时代淳朴的同窗友谊,都令人终生难忘,每每想起来,就觉得温馨,作者也谈到梅梅的心地善良和她的乐于助人,令人感动,令人感到温暖。以前我们上学时的艰苦条件也许是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然而,这种艰苦的磨砺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正如作者所言——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和生活状态,才迫使我们这些人发奋努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经历,磨练了人的意志,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充实,为考上大学而努力,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了准备。也正是这样的艰苦,让自己变得强大,在以后的生活中,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困难都可以面对。佳作颇有教益,欣赏佳作,真诚!【 上善若水】【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6:18:45 同老师的文章朴实无华,流淌着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和教育意义,感谢同老师赐稿,祝创作愉快,问候,握手!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2楼文友: 16:25:57 问好,你的点评很有见地,谢谢! 当时拿着那个馒头,久久舍不得吃,吃一口,真是特别好吃,那个馒头的香味在我的记忆里或浓或淡,至今难忘,永远飘香 你的这段回忆,让人感念至今,老师的爱心,老师的人格魅力,非常感人,非常高大!

楼文友: 06:55:1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问好,学习:分享仅有的一点点美好的东西,是百良塔下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优良传统。百良塔又叫 并粮塔 ,即羊角哀与左百桃合并粮食之地。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 楼文友: 10:25:20 谢谢文友,在艰苦的生活中分享美好的东西,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4楼文友: 08:05:01 读着该文,想到了我读书时的情景;也想到了今天一些困难山区的孩子们上学的情形。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下一篇。 语文教师

回复4楼文友: 10:27:55 是啊,今天还有不少山区的孩子过着这样的生活。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

5楼文友: 08:22:28 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下一篇。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5楼文友: 10:28: 6 谢谢文友,我会更努力的。

6楼文友: 09:21:26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期待更多精彩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6楼文友: 10:29: 7 谢谢文友,我会更努力的。

7楼文友: 10: 4: 5 其实,在我上高中期间,被认为是 地主 的情形,也是从80年以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之后才有的,如果早两三年,上学背馒头多数是玉米馒头或其它杂粮馒头,这样的馒头又硬又容易碎,吃多了很难下咽而且不容易消化。而在家吃饭的其他人,吃的东西更差,红薯南瓜野菜等等,煮一煮就吃到肚子里了,填饱肚子是那个年代许多人的梦想。姐姐上高中时,我家的粮食还算不太缺,家里给姐姐带的馒头是一半麦面的,一半玉米面的,而姐姐饭量小,有时回来会剩一两个麦面馒头的,母亲就会念叨: 你姐姐多懂事,她明明讨厌吃玉米馒头,可每次都是把玉米馒头先吃了,剩下的总是麦面馒头。 姐姐的体谅父母,姐姐的好学,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姐姐上高中的年代,学校饭堂中午卖的不是面条,是玉米面或红薯面饸饹①,姐姐回家说过,吃饭时就想吃饭堂的饸饹,看着油香油香的 可惜那时家里没有钱,只是羡慕一番,照旧只能吃自己背的馒头罢了。

①饸饹面[h le mi n](市面上又称合罗面)是一种中国汉族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风味名吃。山西曲沃饸饹面尤为起源早,在运城地区,临汾地区,晋城地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饸饹面馆,当地人开玩笑说, 曲沃饸饹面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见当地人们喜爱饸饹程度。内蒙古 察布市荞面饸饹、河南郏县饸饹面也是远近闻名,与山西曲沃饸饹面相近。饸饹面在山西大同、河北邯郸、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东部、宁夏盐池也很常见。其实韩城的羊肉饸饹也很出名。

8楼文友: 10: 9: 0 昨天,有个同学告诉我,他曾经给别人讲过我们上学年代的事情,结果有人根本不相信,说是瞎编的。其实,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来说,也许无法想象,而真正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则深有体会。就如我文中说的,我们能上学的还是很幸运的,更不幸的是那些根本考不上高中或者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连小学都没有上多长时间的人。

9楼文友: 10:4 :2 昨天我把这篇文章放在百良中学同学群里,大家热闹起来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每周背22个馒头在当时是学校里的 地主 ,多数同学一周只有十多个馒头,平均每天还不到两个,最少的同学一周五天半只有8个馒头,吃两天之后就没有了,后面几天就靠同学的接济或吃红薯度日了。有个同学给我说,他背馒头的袋子里有一点点馒头渣,回家以后给哥哥看见了,哥哥就吃了那些馒头渣,结果拉肚子,上吐下泻,只好去医院打针吃药。当然也有不少的同学只能吃玉米馒头、縻子馒头,有的还加上萝卜野菜等。

还有,那个时候学校宿舍里有老鼠,如果忘了把装馒头的袋子口扎紧,老鼠会咬馒头吃,如果馒头真的被老鼠咬了,回来清理一下,继续吃,不敢扔掉,也绝对不能扔掉,否则就会饿肚子。如果挂在外面的树上晾晒馒头,也得把袋子口扎紧,因为天空中有许多饥饿的麻雀等,伺机啄几口,万一不小心给麻雀啄了,那也没有办法,清理一下自己接着再吃。

即便是这样饥饿的年代,学校也很少出现偷窃或顺手牵羊的事。在学校读书的三年,我的馒头没有丢过一次,女生这边也没有听说过有谁的馒头不见了。倒是听说有过这样的事,有人把自己的馒头拿到饭堂的大蒸笼里去热,吃饭时稍微去晚了一点点,自己的馒头就不见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后面几天的馒头就要省着吃了。但是绝大多数同学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会拿别人的东西。即使要接济同学,也是好朋友之间的共同分享,绝对没有高高在上的施舍或是怜悯的成分,能在中考时脱颖而出考上高中,每个人对自己的名誉还是非常珍惜的。

10楼文友: 21:04:20 作品不错,名字太长了。完全可以裁剪前面一半。

回复10楼文友: 21:1 : 8 多谢文友指点,开始写的时候没有前半部分,后来又想到学校宝塔的文化底蕴以及文章的主题,加了题目的前半部分。

中年缺钙吃什么

怀孕初期腿酸怎么回事

怀孕七个月腿抽筋怎么办

云南有哪些灯盏花药业
小孩腹胀不爱吃饭
汉森四磨汤有哪些功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