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荷塘最忆儿时马蜂窝散文

摘要:我想,只要马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迹,马蜂窝就还会存在。成语里有个“蜂拥而至”常用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口语里有个“一窝蜂”用的是一种比喻手法,多指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的情势。或许这两种说法,都来自蜜蜂,与马蜂无关,但马蜂那种面对威胁不怕牺牲、团结御敌、群起而攻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前天,妻子买了些大葱,害怕天冷冻坏了,说让我弄些土围在小配房里。可小配房经常不用,堆积的尽是些杂里古董的旧东西,我便先收拾起来。没想到在拉动一个破纸箱时,突然从废弃的立柜下面,滚出一块圆柱状的黑黑的煤球,一直滚到我的脚下停住了。这是我非常熟悉的、早些年冬天里经常烧的、上面带有十二个眼的蜂窝煤球。看着眼前这煤球,我猛地一下想起了童年时代的“马蜂窝”,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马蜂窝”了,甚至连一只小小的马蜂。

马蜂,又名“胡蜂”和“黄蜂”,是一种早年在乡村常见的昆虫。它腰细的像根绳子,纯属于典型美女的那种。头部类似于蝇子而稍大,上面长着精致的单眼、复眼和一对触须;触须多节肢状,自由而灵活。马蜂口器很发达,上颚较粗壮。它的胸部下面长有三对脚,后对肢节较长,爬动起来非常平稳,而且轻松自如;上面长着两对翅膀,前翅较大,应该是飞行的主要动力源,后翅较小,扇动很快,飞舞起来,嗡嗡作响。静止时一般前翅纵折,覆盖在身体的背面。马蜂的腹部肥硕而有节。雌蜂腹部的末端有一根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很强。

马蜂擅长结巢,它通常是用浸软的纸浆似的木浆造巢。它造出的巢,质地呈丝织状,坚韧而结实。马蜂的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蜂窝。马蜂的种类很多,马蜂窝也形态质地各异。记得早年的乡间,常见的马蜂窝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扁平的。它常常结在屋檐下的横木和墙洞的顶端,泥黄色,倒立着,基部非常牢固。小的像一朵藕莲蓬,大的像一竿葵花托。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我们都叫做“家马蜂”的窝。还有一种是体型比家马蜂稍细小样子颇为精致的我们叫做“山马蜂”的垒的窝,它的形状极像是一串冰挂或倒立的宝塔,又像是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常常悬挂在绿叶茂密的枝条上,尖尖的,白白的。这种马蜂窝似乎很神秘,深藏得很隐蔽,只有风吹的时候才能看得见。

马蜂的一生一般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马蜂的卵常呈椭圆形,白色而光滑,一个一个地分藏在蜂窝的每一个巢室里。由卵而发育成幼虫后,常常由工蜂负责喂食,待躯体由晶莹剔透逐渐转为明黄色时,幼虫也就成熟了。接着便会在巢穴的端口封上一层薄薄的茧纱,逐渐而化成蛹,等到羽化为成虫后,新生的小马蜂就破茧而出了。这其间,从卵到羽化大概也只需要两到三个星期。不过,这一切,都是在蜂窝中完成的。

马蜂在幼虫阶段常靠成蜂提供的毛毛虫等小虫过活,一旦羽化为成虫之后,则主要以花蜜为食。记得从前的乡村,家家户户的院落里,绿树成荫。花开时节,马蜂飞来绕去,热热闹闹。屋檐下、门窗上方、山墙的通风洞里,厕所边、篱笆墙上、屋角的洋槐树和枣树上,马蜂窝很多。人们来来回回,出出进进,虽然经常和马蜂打照面,但确实也很少听说有人被马蜂螫的。据说,在通常的情况下,马蜂是不螫人的。除非是偶尔的误撞,即便是螫一下,也不会有太大的妨碍,最多起个红红的包或带些毒气,挤一挤,涂抹点药,过几天,也就会慢慢地好了。

可家长常常告诫我们,不要“戳马蜂窝”。“戳”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用一根棍子“捣”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捅”。每逢下学回来,出门和小朋友们玩耍时,家长们就会说:“千万要记住,不要捅马蜂窝,让马蜂螫一下,可比害眼都厉害。“我们知道,害起眼来,肿胀的酸疼;一会儿搓,一会儿揉的,很不是滋味。可禁不住年幼的轻狂与好奇,经不起相互间的刺激和鼓励,往往是一出门,就什么都忘了。因此,“捅马蜂窝”是我们童年时期常有的事,被螫的滋味也就不止一次地领教过。

但要说记忆最深刻、令人后怕的,就是一个叫做“百忍”的小伙伴。百忍是我家近门三叔的儿子。三叔家里很穷,孩子们又多,脾气常常不好。百忍生性活泼,滑稽而又调皮,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顽劣”的促狭鬼那种。三叔并不护犊子,对百忍的管教,应该说也是很严厉的。一旦百忍在外面给别人打了架或惹了祸,他就不分三七二十一狠狠地揍百忍一顿。即便是平时,无论是在街边或路上,见百忍给小孩子乱着玩或有什么轻狂的举动,他总是乜斜着眼睛,扔下一句“你不用给我装愣,看我回家怎样修理你”,而后才走开。可百忍只是一低头,待三叔走远,他又我行我素地像先前一样了。

记得从前,在我家老院的西南角上,有一棵碗口粗细的枣树。说来也巧,这棵枣树刚好长在三老太家堂屋屋基的西北角。自三太爷死后,三老太孤寡一人,由于想儿子,眼也哭瞎了。听大人们说,三老太原来有个儿子,在十七岁那年被抓壮丁的给抓走了,一直没有回来。有人推测是在与小日本的“中条山一战”中战死了,理由是那一战打得非常激烈,敌我双方死的人都很多。和他一同被抓去的还有我们村里一家弟兄五人当中的三人,结果是两个死在了战场上,一个逃了回来。可问他三老太儿子的情况,连他自己都迷迷糊糊的,啥也说不清。

因此,关于三老太儿子的传言也就非常地多。有人说他并没有死,是在大陆解放的时候,作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随国民党的军队撤到台湾去了;还有人说他很可能是在搞保密的研究工作,上面不想不让家里人知道。反正说啥的都有,三太爷夫妇总是有个念想,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三太爷还是整天感叹,在没有等到儿子回来时便死掉了。空空的一个大院子,就只剩下三老太一人。她泪也哭干了,眼也哭瞎了。夜里躺在床上睡会儿,睡不着了坐会儿,白天就蜷曲在屋里的那张竹制的长长的躺椅上。一天只吃两顿饭,就等他的侄儿给她做好送去。

可屋角的那棵枣树,在风雨阳光的滋润下,却长得枝繁叶茂的,而且每年都结有不少的枣子。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自从青青的枣子一泛白色,还不到成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囚在树下,整天不是串掇着拿竹棍敲,就是想点子用砖瓦片扔,直到枣树顶梢上的那几粒硕大的枣子长得紫红紫红的,我们时常都在枣树下的那片空地上跑来跑去。有时,打了几个枣子,争来争去地分着吃了之后,大家就在附近玩起小时候都爱玩的不知重复过多少遍却仍兴趣不减的“杀羊羔,卖羊皮”或“丢呀丢呀丢手绢”的简单而又充满欢乐的游戏。

记得一个盛夏的午后,我和小朋友正在枣树下用胶泥玩摔凹(wa)物,一个炸响将泥点迸到了一米开外的墙根上。正当得意之时,一只马蜂突然从墙根边不知谁啃过的一粒细细的枣核上斜着身子飞了起来,差点撞到一个小朋友的脸上,弄得大家都吃了一惊。顺着马蜂飞的方向,我们抬头望去,只见三老太的堂屋西山的墙壁上趴伏着几只家马蜂。在那几只马蜂的上面的出风口处,还有好几只在来来回回地飞舞着,只是由于离地较高,似乎听不到“哼哼嗡嗡”的声音。不过,大家确定那里准有一个马蜂窝。

正在大家议论之际,不知是谁用摔凹物的泥弹投了一下,还真准,正好粘在了通风口的边缘。只听“嗡”的一声,从里面飞出了无数只马蜂。大家扔下手中的泥团,掉头就跑。可没跑几步,正碰上刚剃过头的百忍迎面走来。大家只顾自个地跑,谁也没有理会百忍,百忍却傻呆呆地看着大家。正在这时,一只马蜂像架战斗机似的直冲过来,百忍还未来得及防备,光光的头顶上早已挨了一下。他不由得伸手一摸,手上顿时有了灼痛感。等百忍哇哇大叫着跑掉之后,马蜂已经得胜收兵了。不过,小朋友们谁也不敢再来枣树下玩了,枣树似乎得到了好几天的安闲。

却说这百忍平时也不是好惹的,这回算是无辜地遭了创伤,回家也没敢给家人说。只是一个人偷偷地去村南卫生所消消毒,好则这回并不怎么厉害,治得很及时,没几天就好了。家里人也没太在意,可百忍却咽不下这口恶气,发誓要铲除那里的马蜂窝。有一天,他悄悄的爬到树上,发现马蜂窝就在出风口的洞壁上,足有一个盘子口那么大,上面爬着成疙瘩成堆的马蜂,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百忍有些犯难了,这么高,又这么大的一个马蜂窝,该如何捅呢?百忍平时很机灵,看来这也难不倒他。

又过了几天,百忍显然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只见他一手拿了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顶端还带有铁条拧成的弯钩子;一手掂了个塑料袋,来到树下。他先将竹竿竖到枣树上,紧了紧鞋带,又扎了扎皮带,“噌噌噌”几下就爬到了枣树的分叉处,选好有利的位置,取过塑料袋戴在头上,从裤兜里掏出手套,顺手拿过竹竿,照准那大大的马蜂窝,一推一拉,马蜂窝在半空中打了个旋儿,扑通一下落在地上,那动作可以说既干净利落又美观大方。这时的马蜂们好像才反应过来似的,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飞乱撞。百忍却坐在树上一动不动哈哈大笑呢。

没过多久,马蜂打着旋似地又飞回到出风口处,有的飞来飞去,有的已经分明飞进了屋里面。正当百忍要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屋里却传来了三老太凄厉的叫喊声。这下可把百忍吓毁了,未等摘下塑料袋,扔掉竹竿便跑。可等到人们把三老太从屋中抢出,她满脸已肿胀得皱纹全无了。不用说,百忍这次真的是捅了一个大大的马蜂窝,他被三叔吊起来狠狠毒打了一顿,还是在众人的劝说下,三叔叹了口气,才算作罢。可最惨的还是三老太,她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了好多天,不知受了多少罪,最终是不幸中的万幸,三老太在走向那边的路上,又回过头来了。人们都说,三老太的命大,百忍这回算是忍住了。

不过,那次为了挽救三老太的生命,大家都一门心思地破上了。花了很多钱,都是全村的爷们儿一家一户挤兑的。最后,三叔领着百忍向三老太磕了三个头。三老太说:“我正想死呢?我正想找您那个爷呢?我不怪小孩子,他不懂啥事,可以后要记住呀!孩子乖,马蜂窝是不能轻易捅的。”三叔和百忍都点头说是。三叔又领着百忍一一谢过全村的人。大家都说:“马蜂还一窝呢,何况我们都是一家人呢!”百忍捅了马蜂窝,这件事就算结束了。可马蜂的厉害、捅马蜂窝的后果,我们那回真的是都领教了,记忆尤为深刻。不过,没有了马蜂窝,枣树下的那片空地,又很快成了我们小朋欢乐玩耍的地方!

......

后来,我长大了,懂得了一些人生处事的道理,知道了马蜂的螫人只是为了自卫。马蜂窝就是马蜂的家呀!试想,你无缘无故的把别人的家都给掀了,能不报复吗?当然,报复也可能有出现错误的时候。你想想,中东、西亚,还有北非,都多像一个一个的马蜂窝呀!用不着多想,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像马蜂窝一样。马蜂本来是不螫人的,但一旦遇到威胁或受到不友善的干扰时,马蜂就会群起而攻之,让人防不胜防。马蜂是这样,人不也是如此吗?“捅马蜂窝”成了现在的一个流行术语,指一不小心而招惹来的大麻烦。可仔细想想,捅马蜂窝怎能是不小心呢?明明是故意,却还说“马蜂”是恶毒的、难缠的、不好惹的。这世上的道理,有时真的是不好讲呀!

事情都过去好多年了,我从乡村来到了城市,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再见到过马蜂这种昆虫了,更不要说马蜂窝了。前些天办事,回老家见到了幼时的玩伴百忍,他已经娶了儿媳妇,早早地应爷了。他说现在的农村也都盖起了二层小楼,不要说马蜂窝,就是燕子窝,也很少能够见到。儿时不在,那些痛楚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台湾与大陆早已通联,再也没有三老太儿子的传说,看来三来太的儿子果真死在了抗日的战场上。那次马蜂窝的灾劫虽然没有夺去她老人家的性命,但不久她便回去了,回到了她本该回到的地方。一切如愿的话,她也早该在遥远的天国和她朝思暮想的儿子相见了。

我想,只要马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迹,马蜂窝就还会存在。成语里有个“蜂拥而至”常用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口语里有个“一窝蜂”,用的是一种比喻手法,多指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的情势。或许这两种说法,都来自蜜蜂,与马蜂无关,但马蜂那种面对威胁不怕牺牲、团结御敌、群起而攻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

共 457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罢酋黄老师的散文《偶尔记起“马蜂窝”》,深受启发。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马蜂的事情。如果你非要捅“马蜂窝”,你一定体会到了马蜂的勇气及 ,还有保卫家园的决心。一只小小的虫儿都这样,何况我们人类呢! 还感受到作者想告诉大家的: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和大家,无论动物或人类,都要和平相处,做到互相关心和爱护!当然如果“马蜂窝”确实影响到人的生活,应当按照科学方法去除,不能乱捅。一篇对生活有深刻感悟的散文。倾情推荐共赏。【:鱼在游】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8:02:27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回复1楼文友: 08:16:11 感谢荷塘,问好鱼友!

2楼文友: 08:02:56 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和大家,无论动物或人类,都要和平相处,做到互相关心和爱护!当然如果 马蜂窝 确实影响到人的生活,应当按照科学方法去除,不能乱捅。一篇对生活有深刻感悟的散文。倾情推荐共赏。

回复2楼文友: 08:20:24 马蜂,大自然的精灵,高级的建筑师;马蜂窝,马蜂的家,精致的艺术品。少年的一点心事,长大后几多情怀。马蜂,人,还有这个世界,值得让人思考的确实很多。

楼文友: 08:0 :25 希望作者在荷塘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回复 楼文友: 08:22:14 尽力而为吧,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问好朋友,辛苦了!

4楼文友: 10:10:51 【荷塘】有你更精彩!期待你佳作频出!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4楼文友: 11:07:42 谢谢淡雅总编,有时间在品尝您的家乡美味!问好!

5楼文友: 20:5 :08 不管大事小事,老师结尾总能结出意义来。赞。

回复5楼文友: 06:19:5 事情本无大小,看人们如何对待它。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整体。问好朋友!

6楼文友: 1 :05: 6 祝贺酋黄老师佳作斩获精品!!祝新一年写作快乐、佳作频出!!

回复6楼文友: 18:47:46 感谢社长的关注与厚爱,问好!

7楼文友: 14:44:15 恭贺老师美文成精!期待你佳作连连!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7楼文友: 18:46:55 多谢谈雅总编,让您费心了!

青岛双鲸维生素D滴剂多少钱

维生素D滴剂孕妇用量

维生素D3青岛双鲸

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药
心肌缺血怎么治疗
孕妇吃维生素D滴剂有什么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