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菊韵散文随笔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离我家不远的一片山,是公墓区,也是大家清晨锻炼的地方。场地宽,空气清新,早上或是晚上,四面八方的人都聚拢在这里。山上有教堂,寺庙,还有一些体育健身器材。上山的路两旁有各种果木树,随手就能摘几个桃子或梨子,看园人即使看到了也不说,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下山的时候还会经过这里,大多要来买上一些带回家吃。即使是拿钱买,看园人也不用称斤论钱,大多时候,需要桃子的人自己拿一个袋子去果园里摘,要多少摘多少,完了自己随便给点钱。

教堂就在山的脚下,是上山必定要经过的地方。礼拜天,教堂时常传来祈祷的钟声,还有唱诗班的歌声。我虽然不是教徒,但是我很早以前就有一本《圣经》,是我一个基督教朋友送给我的。出于想对西方文化更深的了解,我细致的翻看了一些章节。了解到圣经是一本有关生命的书,充满理想,超越现实,也教人脚踏实地的生活。

礼拜天,随老公一起去山上锻炼,回来的路上,被教堂的传来的歌声深深的吸引住了。拾阶而上,教堂的门是开着的,礼拜天来祷告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居多,当然也有少许年轻人。他们表情肃穆,双手合十,虔诚的心默念出祈祷之语。他们心里祈祷什么,我无法推测,但是,这样的气氛,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从这些祷告的人中,我仔细观察,发现大多是农村妇女,心里想,这些农村妇女应该大多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不知道她们能不能读懂《圣经》,能不能领悟到圣经的精髓。

一位年轻的牧师站在教堂的前面给大家讲解经文,磁性的男中音非常悦耳动听,带有一种金属的质感。教堂里没有钢琴,只有一架电子琴。场地虽说很大,但是设施却很简陋。也许这些都不重要,来这里祈祷的人并没有因为这些简陋的设施而影响到他们虔诚的祈祷。

我不是教徒,所以没有进教堂里面去,只是在门外远远的观看。教堂靠近路边的一面墙上,写满了圣经里的经典名句,大意是这样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像这样经典的句子圣经里还有许多。这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这一段常被称为“爱的颂歌”。也是我个人最喜爱的段落之一。其实圣经是一本讲述生、死,以及人在有生之年的种种变化,和死后种种不同的命运。基督信仰如果用一个字来概况,就是这个“爱”字。

顺着上坡路一直走,在山顶一块平坦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庙据说很早以前就有,只是那时候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随着近几年来山上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寺庙的知名度也随着越来越大。早几年山上的寺庙因为要维修,需要一些水泥砖块,山坡又有些陡峭,车辆上不来,寺庙里的主持自有妙方,在行人经过的地方,放上许多个小包,这些小包都是事先装好的建筑材料,每天早上来山上锻炼的人很多,就这样,一个人一包,慢慢把这些建筑物品都带上了山。寺庙的主持是智慧的,不说一句话,就让行人把这些物品全搬上了山。这样积德行善的事,大家都愿意抢着干。

初一,十五是寺庙香火最旺盛的日子,早早的,四面八方的人都涌现在这里,有为儿孙祈福的老年人,为事业祈福的中年人,还有为儿女升学祈福的妈妈们。总之,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也经常看到一些人捐款,这些人大多是事业有成,衣锦还乡的商人。

走的累了,也会在寺庙门前的石墩子上坐着歇歇。寺庙的门我一次都没有进去,父亲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多少有些受他的影响。

寺庙门前有一块功德牌,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捐款人的名字。早几年有两个和尚在庙里,最近也不知什么时候寺庙来了两个尼姑,听说这个寺庙是属于河南一个寺庙的分寺。这两个尼姑是从河南的一个寺庙请来的,专门为一些有钱人做法事,超度亡灵,收于相当可观。

坐在门前的墩子上,寺庙里面的景致一览无遗。进门的地方放着两个大大的香炉,正中的院子里摆放了一个更大的香炉,专门用来烧纸焚香。庙里的两个尼姑,一胖一瘦,瘦的不爱说话,没有香客的时候就静静的呆在房间。胖的那个经常和这些香客交流谈话,有时候也会出来和我们这些上山锻炼的人说说话,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举止言谈显得淡定从容,知识面也很丰富。肤色很白,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只是觉得她保养的极好。面慈,身材丰满匀称。不敢冒然问她为什么出家当尼姑这样敏感的问题,许多人只是推测,有可能是婚姻不幸,看破红尘,才遁入空门的。

想起了另外一位美丽女子,李娜,在演艺事业正出于巅峰状态之时毅然决定削去青丝、落发为尼,后又到美国专志学佛。关于她出家为尼的原因,一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情场失意的,还有说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烦恼。对于这些猜测,我不敢苟同,难道就没有一心向佛的吗?佛家弟子要么情场失意,要么官场失意,照这样说来,天下的寺庙岂不成了他们的避难所了?

到过久负盛名的清修之地,也见到过一些道貌岸然的出家人,打着宗教的名义,不知廉耻地把腌攒的手伸进游人的腰包。

人生是否需要一种信仰,是否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本质?佛教讲来世今生,生死轮回不灭。此世受苦,他生必有因果相报。基督教虽然以神道为中心,却是为了发扬人道的精神。都是教人如何有价值的活于今世。

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我们断然很难学古人那样。携带古琴,遁入深山,由此便可以避开凡尘俗世。因为我们的世界早已是浑浊一片,早已没有那种世外桃源般的清静之地可去。即便可以幽居深山,又有几人甘心情愿过那种清贫寂寞的生活。有多少人能做到放弃红尘中的一切,包括金钱,职位,以及流光溢彩的现代生活。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 奥勒留说: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只有退守心灵一隅,才更容易看清楚自己,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我们无法理解古人隐居山林的坚强意志,那种驱尽了虚妄庸俗,支撑着厚重灵魂的坚强意志。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太过于功利。

共 2 6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现代人喊累,累的不是身体而是疲惫的心。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太过于功利,所以在当今喧嚣浮华的世界里,许多人都不能能做到放弃红尘中的一切,包括金钱,职位,以及流光溢彩的现代化生活。文章告诉我们人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本质。那么就让我们阅读作者的心声,退退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退到自己的心灵的花园享受一份淡泊,一份寂静,用坚强的意志支持厚重的灵魂,给你自找一个安放心灵的牧场。那么做好不过就是向善的追求。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就如同行尸走肉;人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就像飘零的柳絮;人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人生的田园就会荒芜!谢谢作者带来的享受!问好!【:绿藤】

1楼文友: 08:20:55 有道理,拜读!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文学联合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流派《诗歌周刊》,《参花》,《三晋诗韵》,《江山文学》《西部作家》等杂志和络。

回复1楼文友: 16:25: 4 谢谢欣赏,问候!

2楼文友: 08:59:4 喜欢这样的生活,既适应环境和社会,又退隐自己的心灵,保持精神世界的一隅宁静。欣赏阿紫的这篇随笔,问节日里好! 一颗沉浮在凡尘的小小尘埃, 坚守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一颗属于自己的、不愿被人打扰的心,安静尚好,岁月静好。

回复2楼文友: 16:26:06 谢谢宛儿姐姐到访,问候!

楼文友: 11:47:58 这个时代,缺失的就是信仰!信仰,人生需要!欣赏、学习!祝快乐!

回复 楼文友: 16:26:58 谢谢点评。问候。

4楼文友: 16: 2:00 阿紫,你也太博学了吧,抱抱才女,沾点灵气!

回复4楼文友: 16: 9:40 汗……狂汗……瀑布汗……成吉思汗……

5楼文友: 18:1 :10 信仰是必须的,那是生活中的精神力量。

比如,我的信仰就是文字,呵呵。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回复5楼文友: 19: :11 谢谢鱼鱼的到访,问候!

6楼文友: 18:1 :28 问好紫,初次来访,端好茶招待吧》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回复6楼文友: 19:06:5 我正巧也来了,顺便还带了茶叶,就为鱼鱼泡上我们安徽的黄山毛峰吧!

回复6楼文友: 19: 5:51 欢迎……热烈欢迎鱼的到来。一定上好茶招待……

7楼文友: 19:05:49 我们这儿也有很多农村老太太们或者年轻一点的女性对于基督教信仰很忠诚的。那份心灵的归属感,成就感有时候让我也羡慕。阿紫说的极有道理,退居心灵一隅,才能感受到安宁。所谓的“心远地自偏”大约就是这个道理了。 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回复7楼文友: 19: 6:48 随便瞎写的,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呵呵……

8楼文友: 1 :47: 8 人应该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必然苍白无味

9楼文友: 17:05:46 拜访紫橦美女社长。(人生是否需要信仰)赏读! 现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有作品上过报刊。

灯盏花药业选哪家

生物谷灯盏花药企简介

生物谷灯盏花药用价值

以岭牌通心络胶囊价格
维生素D3滴剂的作用
小儿消化不良吃什么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