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

br夜思录一杂感三则搭配

《夜思录(一)杂感三则》,讲述了三件事,如果一件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么第一件的关键词是“美德”,第二件是“楷模”,第三件就是“敬钱”了。

其一,应劭(东汉学者)和李固(东汉大臣):一个苦学努力,做了官而炫耀,老师批评后惭愧不已;一个“不矜父爵”,怕同窗知道自己是“高干子弟”而不事张扬,看望父母都常常是悄默隐形前往,这与当今社会人的攀比、夸富、“甚至横行不法”相比,孰优孰劣,显露无遗。

我们说,那些美德,那些为人存世的操守,都离开我们远去了。嘉、德、懿、行被忘记、被丧失,呼唤“美德”势在必行;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一世之责。

其二,“入孝出弟”、“敬长爱亲”是古训,是全民的行为规范,“士”这个阶层代表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应率先垂范,但“挑担卖浆者流”也不可不顾修为,恣意妄行。身处何处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中人应该努力向堪为“楷模”的价值群靠近,并身体力行,俨然“士”者才是。(“士”,应该是时下社会的精英群体。)

其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造假之风盛行,文凭满天飞,职称(政治行业也不例外)人人有,行政职务云遮雾罩,没有员工的皮包公司,一个人的董事长……人群里扔块砖头,砸着的十拿九稳是个总经理;父子关系要用DNA才能确定,“方其为士,则役役求仕;既仕,则复患禄之不加,驱走奔驰,无一日闲。(宋?朱熹)”这些人有什么?什么都有了,唯一没有的就是“道义”。他们不要说为国为民族,即是为亲人Q版画面风格、家庭也是毫无心。金钱障住了双眼,不信天地,不敬鬼神,一己私利高于一切准则和法度。

《夜思录(二)》,作者的读书所得。

其一“乐输”(康熙甲戌、乙亥年间,地方官巧立名目,勒民捐谷,名为“乐输”)。写上下(政府公务人员)沆瀣一气坑害百姓的事,由《聊斋》到“文革”,古今多少事出奇地相似,今人重复古人,就连情节和话语都如出一辙。

——万人拥挤“独木桥”时,金榜题名的高考学子屡被“掉包”,张冠李戴之后,又沐猴而冠,招摇于世;

——“扶贫款”被贪污,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工资)被挪用,超计划生育者被逼杀……

其二“为政者鉴”。为政者,当知民为天!天者,道也,道即自然,不可违逆!民心民愿民之所求,乃自然而生,是为天道!在这儿,我们不用走远,就近看国民党蒋介石的逃离大陆,共产党毛泽东的获取政权、“文化革命”以及后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都能说明这一点。民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者,顺天应理,善纳谏言,是政者之德,倘是待此时之“良民”尽皆抬头睚以怒目,哪那个政权也就该寿终正寝了!

所以古贤总结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附:《孟子?公孙丑下》(此为用兵之道,亦为安邦之策!)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其三“用错典故使错词”。说实话,这样的实例很多,对于一般普通人而言,也可算是无伤大雅,毕竟人微言轻,影响不会广大和深远,或者说影响到社会和后代,说过也就随风而去了。但让人纳闷不解的是,很多影视剧的编剧、导演、演员等等,冠名介绍之前无一不是“著名”、“资深”、“艺术家”、某某大奖的获得者云云,头衔一个比一个煊赫,就像音乐界,地上所有尊贵的封号用尽了,就创造出倒人胃口的“天王”、“天后”、“神圣”、“无极”种种。如今这样多媒体的社会,影视作品的传播更是夺人眼目,但就其作品质量而言,实在难以恭维。故事张冠李戴,服饰唐宋互易,语言上的混乱竟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自从有了“穿越”之说,视觉就被搅得面目全非了。还有令人发指的是,政坛要员(台湾陈水扁者流及其附庸)利用手中权力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强加于人竟不顾羞耻为何物的“父母官”与奔彘走狗又有何异。难怪作者在文字中忍不住说,此等“不惜贻害子孙、强词夺理、文过饰非者真乃无赖小人、谄媚佞臣也”!学而知之不为羞,然后再用不为耻,可鄙的是大言不惭、装腔作势,孰不知这与疮疖、蛆虫、蟑螂类一样,是最让人深恶痛绝的。

其四“性关系的返祖现象”(?)。生理上的返祖现象(长尾,多毛),已经不是怪事情,生物科学早已有过定论。奇怪的是有人将“性乱”也视为返祖、归真。中华文明数千年,德为先礼为上,高标而璀璨,学不尽用不完。可是总有人不以师鉴而标新立异,盲目崇洋,不惜将糟粕(性解放)也视为经典,更有甚者有人还大肆宣扬被异族殖民的好处(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但惟有道德沦丧一语不发。性关系的“返祖”(野合、 )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病毒,过去是蔓延,现在是席卷!这从高校学生恋爱等于同居这一点即可证明,更还有什么“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不是风尚,不是返祖,是彻头彻尾的道德信仰严重缺失!

《夜思录(三)》,从中西神话着眼,溯根求源,见出中西人不同的存世观和行为观。中国神话“多是与自然环境和生产斗争相联系的”,如夸父追日、鲧禹治水等,其民族性格亦倾向于勤劳勇敢、爱好和平、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西方神话多“以寻宝、探险、战争或掠夺为主要内容的”,如荷马史诗等,其民族性格亦倾向于“不安分”。两种神话的渊源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试想,在社会交流日益频繁、广泛的当天,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了解和认知是多么必要和多么具有时代亲和力!

《夜思录(四)》,着重从两个方面,讲述了东西方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其看待事物的不同甚或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对端正和帮助移民群体以及外界民众直接参与和隔岸观察世界政体、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其一,见义勇为受罚被处分,职责行为受褒奖被表彰。这在东方人(中国人)看来,是是非不分,正气不举,而西方人“处乱不惊”,大行其道,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显然有悖于东方人(中国人)“仁者爱人”的传统思想,遇而不平,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其二、从东西方人吃饭用的餐具——筷子和刀叉,引申出东方人(中国人)的灵活和变通,西方人的刻板和教条;东方人(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不论什么餐,筷子都可以应付裕如),而西方人重视的却是繁文缛节、形式和摆设(先是要有,用与不用放在其次)。

由此两点,得出一个结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是存世的一种方式,若要改造答:第一人的问题或主张自己的正确,那是在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之后的事情。

共 264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是关于《夜思录》的一篇精彩深刻的作品赏析,作者开宗明义从家国、民族、品性、德操与东西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夜思录》进行了分析、对照、延伸以及总结,是一篇主题鲜明,论述有力的佳作。文章有较深的思想挖掘,较高的文字素养,和一定的社会反省意识,特别是对中西人不同的存世观和行为观的阐述,颇有见地,值得仔细研读!欣赏。感谢赐稿天涯,!【:潮仙】

1楼文友:201 - 10: 0: 文章有较深的思想挖掘,较高的文字素养,和一定的社会反省意识,特别是对中西人不同的存世观和行为观的阐述,颇有见地,值得仔细研读!欣赏。问好老师!

静脉炎治疗方法
乳房胀痛应注意
福州好的白癜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