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

木马文学地标是什么散文

前不久,陕西文学当家人,省作协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雷涛先生,在一次接受访问时,郑重表示要呼吁建立陕西文学馆。

他认为,肇始于陕甘宁边区时期的红色文学是影响陕西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支强大的脉络和创作的富矿,应当而且必须以适当的形式抢救和保护这批红色遗产,把这条文学脉络留给后世,建立陕西文学馆无疑是最好的形式。陕西三大地域的三位作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有5位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这在其他省都是不多见的。除了以上 位代表性的作家,陕西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家如高建群、叶广芩、红柯、冷梦、孙皓辉、李春平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他们都是我们陕西文学界的宝贵财富,也必将丰富和充实我们陕西文学馆的内容。从1954年成立到现在近60年,把陕西文学发展的历程,包括作家和作品,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把各个时期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和生平资料加以收集整理,不仅对作协意义重大,而且还可以达到普及文学文化的作用。如上种种,所以他得出结论:“通过建立陕西文学馆,让我们共同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些值得记住的东西。”

要承认,雷涛先生对陕西的文学建设可谓思虑深远,所提建议也很有必要。从雷涛先生的热心建议来看,我们文学事业上的有关领导,对文学事业的重视程度,也是很鼓舞人心的。有人要说,这也体现了领导们的形象工程与面子工程的需要,这说法也明显欠客观,是非理性的,难道非要学古人的无为而治吗?但是我以为,建陕西文学馆很有必要但似乎并不是当务之急,完全可以缓建。陕西目前并不缺乏所谓“文化地标”,这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文学”地标,也多的是,不一定非要建成文学馆才算地标。雷涛先生所列举的那些陕西文学的光荣业绩,也完全可以算是陕西文学的“无形地标”。“无形”也意味着深入人心,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那些文学业绩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因为老百姓的口碑。从现在实际情况看,也并没有到了如果不建文学馆,那些业绩就会很快消失的程度。说到底,文学,它是一种深入人心,也并只有通过人心才能流传的事业,而不是搞一些物化的建筑来使之流传。

我以为,当前陕西文学事业的一些当务之急,是一些相对比较软件化的东西,比如说文学杂志的建设就算得上是其一。文学杂志是文学事业的主要平台和阵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们陕西的文学杂志是怎样的现状呢?我只在几年前一次很重要的文学会议上听到一位领导讲话中,听到说要重视陕西的文学杂志建设,说要办好《小说评论》与《延河》。在此前此后几乎没有听到过还有其他领导说过类似的话。是因为我们的杂志已经办得很好了,领导再没有必要说到这点小事了吗?我不知道雷涛领导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他是否还认为文学杂志不太重要,至少算不上“地标”?我不太相信他会这样认为。头绪太多,我这里仅以省作协的机关刊物《延河》为例。

《延河》创刊于1956年4月,这在新中国文学刊物中算得上最早一批文学刊物了。《延河》在当初五六十年代,在全国影响力很大,曾发表过的长篇小说有《红岩》《红日》《创业史》,这都是轰动全国且有着深远影响的大作品。曾发过的中短篇也佳作不少,有《在和平的日子里》《百合花》《新结识的伙伴》《大木匠》等等,其它散文诗歌评论之类都有足够的影响力,说《延河》是全国瞩目的文学刊物,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后来怎么样呢?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大发展的三十年来,全国文学蒸蒸日上,好的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后来居上,而《延河》却落伍了,甚至停滞不前,定格在过去的辉煌中。试举一例,有人能否举出这三十年来,在《延河》上发表的有全国影响的作品吗?即便能勉强举出几篇来,也要颇费思量。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雷涛先生列举的那“三个茅盾奖五个鲁迅奖”作品,其中有几个是与陕西的文学杂志发生关系了,又有几个是在陕西的核心刊物《延河》上发表的?贾平凹陈忠实他们,为什么不把他们好作品放在《延河》上发表呢?

在九十年代中期,曾有叶广芩与冯积岐等作家,发表在《延河》上的几篇中短篇作品引起过全国反响,上过各种选刊,此后十多年似乎《延河》就不被人关注。现在有全国“核心刊物”一说,我们周边的一些省的文学杂志,如贵州的《山花》和甘肃的《飞天》。这两个省也并未号称他们是所谓的文学大省,可它们作协的刊物成了核心杂志。有些省比如上海有《收获》《上海文学》《故事会》《小说界》等多家核心刊物。而我们所谓的“文学大省”,办了五十多年的《延河》还进不了“核心”,在边缘徘徊,靠政策性财政拨款来维系生存。一两本文学杂志都办不好,这和我们的“文学大省”“文化大省”的地位相称吗?据我所知,陕西也有大批青年作家,诗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并勤奋写作,也有了相当的成绩,可他们发作品的平台,绝大部分是外省的文学刊物。有几次我对他们提到陕西的《延河》,可他们不屑一顾,甚至还鄙视之。我也是热爱陕西文学的,可他们的态度确实刺动了我。一个省的作家却对本省最主要的文学刊物不屑一顾,这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个杂志有没有该反省的地方,而有关领导是否也要重视一下?

文学,更多的是当下人民群众鲜活的精神生活,它是过去辉煌在新时期的有机延续。过去的辉煌是当时的人们创造的,它更多的代表着过去,而并不全部代表现在和未来。我们当代人应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否则也对不起前辈。如果只抱着着前人的业绩而不创新,那我们何以传递后人?所以,所谓文学馆之类的地标建设,是可以缓建的,我们有更多的当务之急。杂志,也可以算“地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学事业很重要的“地标”。当然,这也只是看得见的“地标”,而那些看不见的“地标”,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共 229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深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关于文学的“有形地标”与“无形地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那些文学业绩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因为老百姓的口碑。从现在实际情况看,也并没有到了如果不建文学馆,那些业绩就会很快消失的程度。说到底,文学,它是一种深入人心,也并只有通过人心才能流传的事业,而不是搞一些物化的建筑来使之流传。”“看不见的“地标”,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本文的论述很精彩,引人深思。欣赏,!问候作家,感谢您对木马的支持与厚爱!【木马社团:容子】

1楼文友:201 - 14:21: 1 问候作家,您创作辛苦了!容子给您奉茶!

散步预防骨质疏松

什么引起骨质疏松

孕产妇骨质疏松

小孩长期厌食是什么原因
小孩流鼻涕感冒药
热淋清颗粒吃多久有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