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山水躺在角落里的扁担散文

上周星期五,我搭乘了回去老家的客车,原由星期六是父亲的七十四岁生日。虽然不是整生,作为儿子的我每年还得尽一尽孝道,回家看看父母,一起吃上几顿团圆饭,喝点酒予以祝贺。当晚,父母十分高兴,一改了喝啤酒的习惯,喝了二两白酒,话也多了起来,直到深夜。

星期天早上,我陪父亲散步,看到乡亲们挑着一担担蔬菜赶往街上,此刻,我看到父亲的眼睛目送着乡亲远去的背影,我也知道父亲的心思,有十来年没有摸过扁担了。看着父亲行走稳健,身体坚实而硬朗,这得益于那一副扁担的磨练,让他一直在家里承担着重任,让我们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得以保障。

看着躺在角落里那副扁担,已经被父亲遗弃的扁担,在回归的客车上,我想起了父亲那些年的日子。

在我儿时最初的记忆当中,春夏秋冬四季,父亲每天早上从李家湾挑水要往返六次到桂花坪,直到水缸装满,用于家中人畜所需。那时,为了经济收入,我们家里种了足有一亩多地的菜园子,从年初到年尾,菜园子也不闲着,水萝卜、青萝卜、红萝卜、青菜、大白菜等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输出,这是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还相当穷困,“要想富,先修路”的想法在当时往往只能搁放在心里,晴天的道路上布满厚厚的一层灰尘,每每有车子经过,便车带当风,卷起一大片的灰尘跟着飞扬,雨天,有限的几个骑自行车的人,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没办法,道路实在太泥泞,车子陷得厉害,只能扛着走。当时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运输蔬菜的重任便只能靠一副扁担来代劳了。

父亲曾经一直使用的那副扁担宽而厚,有2米来长,用青树木制成,光是扁担自身的重量便将近7斤。扁担的两端凿有两个小孔,肩挑时在两个小孔里各插上半截筷子,可以保证挑着的东西不滑落下来。一年四季,每逢菜园子里的蔬菜成熟了,父亲便早早的挑着满满的两箩筐,晃晃悠悠,从乡下往集市上赶。我至今想象不出来,父亲这样一个老实巴交、平时都不怎么说话的人,看着眼前的两大箩筐子蔬菜,当着集市上那么多人,是怎么吆喝叫卖的。真够难为他的。我曾经问过母亲,两大箩筐的蔬菜到底有多重,母亲说,总该有百十来斤吧,太轻了,去镇里赶趟市不容易,挣不了几个钱,太重了,来回三十多里的路,步行受不了。

一个夏天的早上,天刚朦朦亮,我还在睡梦中,便恍惚中听到母亲说话:去吧,路上当心点儿。父亲“哎”了一声,便出了门。不一会儿,天变了脸,下起了大雨,几乎是倾盆从天上直倒下来,却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母亲显得焦急万分,只是呆呆地望着天,直到好久之后,雨终于停下来,才开始吃早饭,却早已经凉透了。下午父亲回来,两箩筐的蔬菜卖光了,陷得一身的泥巴,衣服是汗湿的,一问之下才明白,衣服是雨淋了湿,湿了捂干,干了又汗湿。对此,父亲不以为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儿。

儿时最初的记忆当中,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很多。从乡下到镇里这段十多里的路,三分之二是土路,三分之一是石子路或者水泥路,父亲穿着母亲一针一针缝制出来的布鞋,一步步、一回回走过,又一次次、一回回因为下雨天气重重地摔倒过,就这样一直来回地走着。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用他那副扁担,挑起的岂止是两大箩筐子蔬菜,他挑起的是一个家庭,那里承载着生活的重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也挑着母亲的心。

一转眼,我上小学了。家里的菜园子依旧种着,供给一家人的生活。父亲省吃俭用,用积攒下来的钱,托人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于是,运输蔬菜的重任便落在了自行车上,父亲曾经一度使用的那副扁担只是专门用来浇灌菜园子,平常不用的时候便被放在了墙的一角。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奇怪,明明看起来已经快要失去使用价值的东西,却偏偏不肯退出历史舞台,仍旧在其他方面发挥着异样的作用。父亲的扁担就是一例。上小学的我因为调皮,在学校经常挨老师训,对此,母亲只是说教,父亲则整天忙他的菜园子,闲暇时便骑车去贩卖冰棍、茶杯、水果之类的东西,很少管我,只是在我的调皮已经惊动家长的时候,父亲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才真正呈现出来。小学五年,父亲不止一次地抡起他那副扁担,严厉训斥我“趴下!把裤子脱掉!”便稀里哗啦地揍开了。那一刻,我分明地看见父亲瞪着恶狠狠的目光。我恨那副扁担。

初中那会儿,我在学校寄宿。父亲觉得我长大了,还专门给我举办了家庭仪式。仪式上,父亲郑重地告诉我:“爸爸今天亲自下厨,专门为你搞这么一出是要告诉你已经是大人了,爸爸以后不会再打你。在外不要想家,管好自己,做个坚强的男子汉。”我答应着,回头瞥了一眼放在墙角的那副扁担,心里不由得念叨着:再见了,臭家伙。

中学四年,寄宿四年。每次回家,如果不是事先告诉家里当天要回去,几乎是看不到父亲的身影的,常常是到了晚上,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见到我,总是满脸微笑,轻松地道一声“回来了?”我“嗯”了一句,微笑点头。时间在推移,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高中时,有一次母亲到镇上告诉我,说家里新买了辆农用三轮车,父亲现在除了经营他的菜园子外,平常还有很多时间,做起货运生意来了。家里也添置了水泵,专门用来浇灌菜园子……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暗自庆幸,生活真的如歌曲里唱的那样,是“越来越好”了。脑海里想起父亲旧日里使用的扁担,这时候,该是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了吧。

时光如梭,从高中毕业参军到参加工作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区乡广播站调到县电视台。工作以后的我很少回家,只是偶尔回家采访或平时打几个回去,报告一下我们的情况,倒是母亲经常打过来,嘘寒问暖、问长问短的。如今,按照镇里的统一规划,老家变成了街道,家里安上了自来水,菜园子已经被征用修建第二完小了,父亲也“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了。总之,老家的一切还是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家家变得“越来越好”了。

共 228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躺在角落里的扁担】“扁担挑起的是一个家庭”这句话说的真好。父亲的扁担,曾经用来挑水、挑蔬菜,还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孩子,承载着生活的重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过去生活中有关扁担的点点滴滴,描写了如今躺在角落里的扁担,不但写出了扁担对于家庭的作用,更传达了扁担背后所包含和折射的生活信念和历史变迁。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充满温馨、留恋、亲情的文章。推荐共赏,问候兴华!【山水神韵:执手今生】

1楼文友:201 - 1 : 8:40 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字,通过一条扁担反映了生活的变化。祝兴华编创愉快!

2楼文友:201 - 14:00:09 感谢执手今生老师的辛苦,写出的编按精彩,让我受益了!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楼文友:201 - 19:10:10 吴老师此篇立意新鲜,与无原则的怀旧文章挥手说拜拜。最少十年了,怀旧文章泛滥成灾,好多作者一写农村就回忆过去的美好,碾子、老井台、独轮车、针线笸箩、陈芝麻烂谷子,好像过去什么都好。真是那么回事吗,那时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落后呢,农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呢,问问过来的农民怎么说,他们在骂我们书都念到驴肚子里去了,不知屎香屁臭,他们打死也不愿意返回去过那种连饭都吃不饱、甚至饿死人的苦日子去。有出息的作者在写农村的什么呢,他们在观察和把握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二元格局条件下,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摇身一变为市民、农村沦丧、农村空巢、农村如何精神重建等等,抚摸现在农民的创伤与痛感,表达作者的忧思与忧患。诚然,过去农村物质贫乏,人们的精神纯朴,人与人的关系是暖性的;而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的道德出现了滑坡,人与人的关系因利益化而冷漠,这也是造成一大批作者怀旧、忆旧的直接原因。但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守旧与进步、发展与破坏,必须辩证地把握,绝不能够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吴老师的 扁担 ,对此处理得比较好,学习受益了! 独抒性灵,拒绝合唱。

4楼文友:201 - 11:41:24 大行风老师的评点让我受用一生,感谢老师对拙作的详细指导!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女人小便刺痛怎么办

女性小便有异味吃什么药

晚上尿急怎么治疗

弥勒灯盏花药企如何
小儿肠痉挛腹痛表现有什么
骨关节炎的饮食禁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