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梧桐坊间旧忆散文

北京民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先搭棚,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整二百。”这是一首流传在京城的民谣。如果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北京人,在童年时几乎都说过这首歌谣。那时的小孩子生来不会说,当然是爷爷奶奶教的,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如今的儿童,很少说这种有浓浓乡土味的歌谣了。今天,我就聊聊记忆中拉大锯时的往事,要说起来那也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的各种规格的木方料,厚薄不一的板材料,都是用电动带子钢锯加工出来的,而早年间则是人力用大钢锯加工出各种规格的板材、木方的。一种纯体力劳动的古老行当,如今早已经销声匿迹了。靠这种手艺吃饭的人几乎估计都已作古,可以这样说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人几乎就没见过拉大锯的,恐怕连拉大锯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既然说到了拉大锯,就要从大锯开始说起。何为大锯?大锯就是加工原木的一种专用工具,共有两种。青山依次给您介绍一下。先说第一种;此锯为纯钢板打造,寒光闪闪,钢镚闪悠;长度约有一米五,最宽处约二十多公分,厚度有二三毫米,锯齿极大状如蒜瓣。钢锯呈中间宽两侧稍微窄的形状。锯两端各有一个圆孔,并按有长圆木棍,便于操作。此锯民间俗称为“快马子”。另一种就是大号的木工锯,那可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加大了N多倍的木工锯,称之为“带锯”,光钢锯条足有十来公分宽,数米长。

一说到木工的钢锯,您一定会想到木工师傅用钢锯锯木板时直来直去不会拐弯的样子,其实不然,有一种钢锯不但可以在锯木头时会拐弯,而且可以在木板上随意锯出花纹图案的,此锯的名字叫“锼弓子”。由一块宽约寸余弯曲的竹板,一条细钢丝组成就这么简单。不是专业人士还真不认识“锼弓子”。不认识这没有关系,您看到许多明清古典家具中木椅子的靠背上有镂空出来的花纹图案,那就是“锼弓子”的杰作。具体的操作程序是;首先要在木板上画出图案,然后在图案不需要的部位用木钻打出一个小孔,(木钻和锔锅锔碗时使用的工具一样,只是将金刚钻的钻头换成细圆铁棍菱形的扁头就可以了)然后将“锼弓子”弯曲竹板上的钢丝解开,将有齿的细钢丝穿过木板的小孔后再将细钢丝系回到竹板上,OK!就可以在画好的图案上操练起来,可以三百六十度任意变换角度非常的快捷方便。

把原木经过钢锯的加工变为木方、板材等材料的过程业内有句行话叫“破料”。如果将小木方料再分解成薄木板,用手工锯操作的这种工作方式叫“筛料”无论是木方还是板材都是有规格和尺寸的,而如何保证这些尺寸在破料的过程中不偏不倚哪?答案就是;“弹线”这也是一个专用词。喏大的一根木料如何弹线的似乎又成了问题。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这是一条古代的谜语,是一条古老的谜语,此谜语的答案就是“墨斗”墨斗就是专为加工木料而设计的一件弹线的工具,相传墨斗也是鲁班爷发明的,坊间传闻;墨斗还具有避邪的功能。

墨斗乃是旧时木匠的专用工具,长方形,宽约七八公分,长度有二十公分左右,前部挖有两个方形不相连的木槽犹如船舱一般。前面的木槽内放有少许浸透墨汁的棉花,一个木槽内按有一个小木轮,上面缠满了小线由墨斗外侧里手的一个铁摇柄来控制木轮的放线和收线。墨斗的正前方的截面上有一个小孔洞,木槽内的小线经由滚轮槽、墨汁槽穿出,线头处系有一个呈直角形木钩,其作用是如果一个人弹线时能挂在木头一侧的边缘处。有的墨斗上还雕刻有装饰花纹,一般都用硬木制作。

木匠老师傅根据板材实际的需要将原木两端相对的位置先用尺子量出所需木材的宽度并做上记号,古时候则用薄竹片沾墨划线做记号现在则是用木工铅笔而且一定要将锯口木料消耗部分去掉。然后一人持墨斗,一人持小木钩相对而立找到记号后绷紧黑线,师父伸手一拿黑线再一松手,一条清晰的黑线立马就印在木料上,原木的上下两部分都要弹上黑线以便使在原木下面拉锯人看得清楚不至于偏离造成木板的薄厚不匀。

青山,你怎么知道的那么多,而且这么详细?告诉您我小时候附近就有一家不大的木料场子,间天的看木料厂子的小车刘和几个伙计们练活,属于近水楼台吧。您看,小时候看到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时下写文章的资料了,各位后悔了吧。

早年间农村也时常有破木料的手艺人游走在村落中招揽生意,一般都是二人合作扛着大钢锯,带着细麻绳,在农闲之时进村入院的干些破木料差事,挣些辛苦钱而已。因为粗大的原木搬运起来十分的费劲也不太安全,而需要盖房、做家具、为老人做寿材等都要雇人来破解木料。原木有的是自家院子里种的,也有的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种的。大树伐倒后运到家中的院子里晾晒个一年半载的,待水分散发的差不多时就可以雇人破解木料了。木料破成各种规格板材后在阴凉处码放好继续阴干,待其彻底干透后方可使用。

旧时起脊的房屋建造的样式很少采用目前采用的硬山搁的方法,以北方常见的一明两暗的房子为例,大房子中间的隔断上必须有一架木梁,而木梁也并非都是规矩的正方形。一些粗大的原木也无须破解只是用木锛子将其砍成大概的方形就行了,边缘处仍留有原木的扒楞,木锛子砍过后用木刨子推平即可,然后再经过测量画出木梁的中心部位弹上黑线,以此向上延伸就是脊檩的位置。不管房间有多大中心的位置不会改变。北京许多老房屋都在拆迁,有些老房屋的木梁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几百年前木匠师傅弹的黑线,以及木匠师傅画的特殊的符号。此种木匠符号有几种,一般表示;截断、凿眼、凿半眼、凿透一半留一半、去掉两边留中间的部分,还有许多种符号不再一一介绍。此种画法都和所需要的工件要求有关,建筑木匠的榫卯的符号还比较简单而仿古家具的榫卯符号就颇为复杂了。

老街坊大车刘即是称呼也算是一个外号吧,至于本名我还真不清楚。老礼儿没有小辈问长辈姓名的道理,见面我称其为“刘叔”,其祖上是开一家木料场子的,售卖各种长短不一的圆木料,厚薄不同的板材,主要是做排子车、大车、独轮车。子承父业,刘叔接着茬的开木头场子,小本经营,一天到晚的也和伙计们一起练木工活,也没见他当掌柜的之后有什么架子。他的儿子大七子、小罗锅和我都是发小,哥几个经常跑到木场里玩顺便去听刘老爷子说古。

我说的大车不是现在大汽车,而是通过骡马驴等牲畜拉动的车辆,北京人称其为大车。赶大车是民间俗称,文词称之为“驭手”,也有五字箴言“嘚、驾、喔、吁、稍,”来指挥大牲口前进、后退、停止、向左、向右,那年月谁家要是有三个牲口拉的一挂大车,就等于现在家中有一辆豪华的宝马汽车,牛P大了。民国时期后,大车也就从原始的木制车轱辘跨越到了一根铁车轴两个胶皮气轱辘的时代。当然,大车在价格上也就贵了许多,可运输货物量增加了,运输货物速度也快多了,要不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您要知道在中国使用木制车轴、车轱辘的历史可有几千年了。

木料场子里间天的响声不断,挥舞木锛子如流星赶月、木锔上下拉动吱嘎乱响、凿子、斧子叮叮咣咣在木料上凿眼儿。我最爱看刘叔用木刨子推木料,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双手紧握刨子的木柄,食指伸直紧贴在木刨床上,沿着木料大哈腰使劲向前一推,随着声响一条长长刨花就从刨刃的缝隙中快速地窜了出来,再推,又是一条刨花打着卷儿的窜了出来,要不然称其为刨花哪。不一会儿刘叔的脚下就堆满了刨花,一堆充满着松木清香味道的刨花。

由于有了此间木料场子附近的居民是没少沾光,早年间北京的居民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生火炉子,用北京话来说就是“拢火”所烧的就是煤球。可拢火也需要引燃之物,最主要的就算是小劈柴,可您拿灯也点不着小劈柴啊?报纸、刨花就算是最佳的引燃之物了,哪儿有?小车刘的木料场子里有的是。刘叔每天干完活后,伙计们都会把工作现场打扫一番,所有的刨花、碎木头扫到院内的墙根下,任人拿取而乐。为什么那?您想想刨花那可是极易燃烧之物,堆在那里就是一个大炸雷,都被拿走了隐患就不存在了何乐而不为。而在街面上开煤铺的掌柜的只能对着镜子吹自己个儿的胡子了,因为住在这条胡同的居民只买煤球从不买煤铺的小劈柴。

书归正传,还得继续聊咱们的拉大锯,首先要把粗大的原木放到一个两条腿的木架上,此木架并不太高,均由短原木捆绑成中间夹了一根横木,而且加钉了几个铁把锔子很结实。原木斜放到木架上面后就如同一门大炮,而炮口则指向了蓝天,原木也用把铁把锔子与支撑木架固定好,而农村破料时则用粗麻绳来固定。一块横向钉了小木条的跳板,放到了原木的上面,亦用铁把锔字固定好,另一头则用木板凳架住跳板,其作用就是让拉锯之人能站得平稳些便于更好地工作。上面扯锯之人也算是主锯吧,都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担当,这活计必须是一人在上一人在下,两个人同心协力来操作。两软钢锯硬,一拉一扯动,累得满身汗,为了那道线,是对锯木破料之人工作时最真实的写照。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破解木料了。一人站在跳板上双手持钢锯尾端的原木柄,一人在原木下持同样的动作。一声令下同时均匀用力一推一拉,动作舒展潇洒非常协调的操练起来。上面的人由于站在斜向跳板上,所以始终要保持着一种“前腿弓,后腿绷”的姿势,而且不时用眼睛查看钢锯条的走向防止走偏走歪。

而在原木下面拉锯之人功夫更是没得说,随着钢锯条不断的下移要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姿势,开始时人是站立着的,后来是双腿劈开以降低高度,进而则是单腿跪着,最后则是盘腿坐在地上伸腰展臂前仰后合推拉着大钢锯。此人不管大钢锯如何向下移动,身姿如何变化,始终微微地仰着头,眼睛从不离开那道黑线,持钢锯的双手会顺着上面推出的力向下扯动。我估计此人是练过瑜伽功夫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好的柔软性和那么好的协调性。

拉大锯破木料时二位师傅的速度并不是特别快,关键是拉扯的力量要平均,属于沉稳有力后劲绵长的那种工作方式。在二个人一拉一推中钢锯条向下移动,在有节凑的嚓嚓声响中锯末也飘飘洒洒的落了下来,下面这位师傅头上、脸上、身上、眼皮上都落了锯末他一点也不在意,依然是双手紧握钢锯的木柄,不紧不慢却有力的拉扯着钢锯。耳边萦绕那种嚓嚓的声响,全神贯注紧盯着那条黑线让它不偏不歪,任由锯末、灰尘随意飘落。

就写到这里吧,收工!

共 40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从一首童谣写起,引出了北方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劳作——拉大锯。依次解说了大锯的来历、名称、造型、用材,以及功用,然后真实、具体地介绍大锯如何拉,以及拉大锯时的姿势,用力技巧,注意事项。中间穿插了大车刘开木料场等一些细节,读来既富有生活气息,又饶有趣味。感谢赐稿,推荐品读。【:晚霞晓文】

1楼文友: 08:18:5 大锯的形状呈现眼前,大锯的声响萦绕耳畔,拉大锯者的身影留着记忆里。真实,形象,很有乡土气息。

2楼文友: 21:54:15 欣赏精彩美文,问好,祝创作愉快!

小孩睡觉流鼻血

小孩发烧流鼻血

小孩发烧流鼻血

小孩便秘吃什么
分销系统平台
治小便黄的中成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