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什么是启蒙精神的

请加主编:gaoguoni 什么是启蒙精神?为什么要启蒙?了解16、17、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前的这些发展时期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有什么意义?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陈乐民 史傅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启蒙精神?为什么要启蒙?了解16、17、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前的这些发展时期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有什么意义?启蒙与革命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亦是持续受到大众关注与阅读的主题。近日,新经典文化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再版了陈乐民先生晚年的两本学术随笔《启蒙札记》与《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欧洲着名历史学者史傅德教授的对话录)。

陈乐民先生是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晚年时,他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是将启蒙运动的时期琢磨得更透些,包括这一时期的全过程、社会背景、精神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所以在西方文明史中,他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是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弄清这些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中国还需要启蒙,启蒙并没有过时。

陈先生自知“身体已经很虚弱,只是还是很想把一些思想像氧气一样吸进来”,于是有了以“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为主题的对谈,试图探索一条能看出为什么欧洲向前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线索。在对话中,他与史傅德教授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之交,古今之异”的思考。在这之后,陈先生又写了多篇关于启蒙的札记,这些文章与其他关于启蒙的散论一起,收录在了《启蒙札记》中。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学术着作,而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是陈先生尚未来得及正式启动的新的工程的前奏。全书语言平易近人,既娓娓道来又暗含着对欧洲启蒙、公民社会进程的深刻见解,值得反复品阅。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尽思索与追问。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漫谈欧洲启蒙精神,探索欧洲公民社会,反思东西文化差异。

启蒙主义者总是在自我批判,在公民社会中起了很大作用。就此意义而言,启蒙永远没有结束。

本书再版了陈乐民先生晚年的两本学术随笔《启蒙札记》与《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欧洲着名历史学者史傅德教授的对话录)。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在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本书语言平易近人,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从中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尽思索与追问。

精彩评论:

这本书在欧洲的历史语境和在中国当下现实这双重语境下讨论欧洲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使得本书既充满着历史的视野,又带有思想的透视和现实的观照,这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具有一种昭示性意义。阅读这本书让人总是觉得思想扑面而来,犹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在叙述一段逝去的历史,在凝练流畅的言说中包含着对人深切关怀的生命跃动,充满了智慧的哲理与思想的启迪。——李宏图

作者简介:

陈乐民(19 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前欧洲学会会长。主要着作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欧巨变和欧洲重建》《战后英国外交史》(主编并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编并主要撰稿)、《欧洲文明的进程》《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20世纪的欧洲》《欧洲文明十五讲》《莱布尼茨读本》《文心文事》《徜徉集》《陈乐民文集》(九卷),以及译作《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马勒伯朗士着)等。

史傅德(Fred E。 Schrader,1948— ),原籍德国,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欧洲近代史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着作有《复辟与革命:马克思的手稿》《奥古斯特·戈山与法国大革命》《莫斯科审讯的社会史》《欧洲市民社会史()》《民族国家以前的德意志()》《法国大革命的语义史》等。曾获斯宾诺莎奖和法兰西学院政治与道德奖。

(:王怡婷)

肠道不好
一加班就便秘怎么办
调理肠道菌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