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灵异

能读懂以偏概全的标签也无法了解最真实的文呢

我们总喜欢给文艺青年贴上很多标签,规定他们的行为。觉得他们是脱离了社会主流的一群追梦人,孤独而又骄傲。可这样就没办法真正了解他们了,规定的越多能施展的地方就越小,那就越要隐藏自己,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了解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什么时候我们也就修好了沟通的大桥。

不敢定义斜杠青年,不愿给自己加标签,好省去对偏执好事者多余的解释。但想了个法子,把这种状态的我称作:“拟斜杠青年”。

进入“拟斜杠青年”模式后,每一天都被抹上了浓重的文艺青年色彩:复杂,神秘。大抵某时候会出现这厮那厮叨叨着说:整什么斜杠青年——那就是装逼的最高级形式。可在我心里,斜杠青年是文艺青年的高阶形式,是诗意的务实者。

斜杠的日子并没那么好过,如果没点功底的话。一个走上正轨的斜杠青年:要有能够承受“格格不入”的孤独感,有与世隔绝的决心,有脱离低级趣味的觉悟,有不附庸风雅的审美观,最后还得有饿不死还绰绰有余挥霍票子的能力。

换句话:真正的斜杠青年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是嘴上说着的想写文章的时候就写文章,背向读者的时候却一个人默默啃馒头;不是在朋友圈晒上几张略有格调的图片配以抽象的文字后转而为生计沉闷了一天。真正的斜杠青年,是想看书的时候就看书,想写作的时候就写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电影,咖啡,摄影,插花,旅行,音乐,遛狗,书法,一个都不能少。



我被贴文艺青年的标签十年有余。难怪:阅读,写作,读诗,摄影,练字,愤青,样样都来。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学文学的,不敢过多诠释,自由言论总是可以的。关于“文艺青年”:对它陌生而了解。春天到来要有春天的样子,就像摇滚的热情被唤醒,文艺青年内心的蓝色骨头也被强烈召唤……

我知道这个社会给予我们很多标签:商人、政客、医生、律师、教师、农民、白领、作家、戏子……一个比一个生动。

这些标签让我们既温暖又孤独。温暖在于当我们被贴上标签后,我们终于可以遇到同类了,终于不必再一个人战斗了。就像一场硝烟中,遇到了同信仰的同志,不发一言便可张开怀抱。孤独在于仅一个或某个标签永远不能概括全部的我们,标签容易以偏概全,根据标签永远无法认识一个最真实的我们。

这些标签肤浅而又深刻。肤浅在于它可能是我们在社会上的位置,它代表某种职业或者社会角色,也可能是我们的自我定位或被定位。有时这些标签是可以并存的,比如,一个人可以是农民和作家的混合体,可以是特务和政治家的混合体,可以是医生和文艺青年的混合体……深刻在于我们仍然可以使用标签,声称自己是商人、政治家、文艺青年、农民……不必担心世人会用什么眼光看待我们,不用担心当我们被贴上标签之后是否真正合格,因为我们也不是为了自我标榜或者证明,而是因为我们想借此成为自己最像或最想成为的一类人,借此我们可以更快的找到同类,或被同类找到……



前几日和某高校老师一起吃饭,一位我非常敬重的经济学老师,整整聊了四五个小时,酣畅淋漓,天南地北的就这么碎着聊:我们聊民国:聊川岛芳子,李香兰,金默玉,聊工匠精神,道的艺术,聊文革,聊四大家族,聊明清大家,聊艺术,电影音乐文学,贯穿古今中西,碎着聊随时间流走……有幸的是,老师不管提到哪个话题,我都能接上一二,想来这可能就是阅读赐予我的一个温柔的武器。

二十岁往后的我越发钟情历史,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个人物在这个时期会做这样的事情,且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的,换了今天换一个人还会做这样的事情,需要搜集线索去论证这一切,而整个论证的过程特别有意思。”

历史使人思辨与明鉴,女性多读历史更添味道,在书里开阔眼界,加上自己的经历带入问题进行思考,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情商和情趣并存,不可照本宣科,青年要有个人信仰,不可被政治利用,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是渐渐成了一个麻木的行尸走肉。

前段时间看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样的人才叫文艺?穿棉布裙、麻衬衫、帆布鞋,看村上春树、张爱玲,听民谣喝咖啡,写诗做画,住青旅,背着单反闯荡天下,电影要看土耳其、南美的,书要看茨维塔耶娃、卡夫卡的……”

文艺青年真的需要这么多行为标准吗?

此并非正解。



与其说文艺青年是一个标签,不如说它弥补了我们这个缺失信仰的民族一声温柔的呐喊。它让我们知道,世上还有这样一个群体,拥有一把蓝色骨头,沉着而有温度,咆哮而低调,粗俗又会读诗。

法国球星便首开记录 我不知道什么是文艺,什么是伪文艺。我知道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特立独行的心,一管沸腾澎湃的血,一根不肯媚俗的蓝色骨头和一双热爱生活的手,那么我们便将永远行走在文艺的路上。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敬仰这群寂静而孤独的战士,亲爱的蓝色骨头们,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昭通白癜风最好医院
云南看不孕不育专业医院
雅安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