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一颗孝心收获百种善行
摘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都应当有自己可大可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其凝结成为一个共同的族群。其中恒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发挥着深层次的制约作用,不是一时的政治举措便能取代的。孝道,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我想只要人们做到或哪怕常常想起其中的一部分,也就算实现了这个时代对孝道的理解。 什么是孝道?我不知道。只记得还没上学的时候,常常听街坊的老太太们坐在一起评论,谁家的儿子孝顺,谁家的媳妇不孝。那时的我心中暗想:啥是孝顺?大概就是不许给大人顶嘴,大人做什么饭就吃什么,不许挑食。唉,老思想真是讨嫌,没文化就是不行啊!后来上了学,虽没赶上课本里通篇是“毛爷爷教导我们”的年代,但老师们从没讲过这些旧社会的劳什子。不知过了多久,社会上谈论孝道的似乎多了起来,对所谓“二十四孝”也就有了耳闻。当然,主要是在批评的时候:封建,愚昧,野蛮,等等。好在古人愚不愚孝与现实生活没啥牵扯,只是作为寻常的法律工作者,似乎看到了司空见惯的家庭伦理悲剧:父子反目,纷纷亮出法律的武器,没钱的告赡养,有钱的争家产;为了引起重视或给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跑到电视台抖家丑的大有人在,至于在老祖母的纪念碑上泼油漆,也就顺理成章。在“高举法律之剑”帮着一家人互砍的时候,我突然想,要是稍微愚孝一点,还轮得着我们卖弄精神么?
但是那些不识字的老太太们却很懂得什么叫孝道。因为对她们而言,孝顺就是生活的方式,是世代传承下来的规矩,天经地义,无可置疑。其实世界上本来不需要什么愚蠢的二十四孝,更不需要什么高深的伦理哲学——如果某种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话。但问题在于,旧二十四孝只是在努力雕塑一组看得见的孝道,令万世景仰;而今天的新二十四孝,则是呼吁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回归孝道。至少,还能记得有这么一种伦理观念。如果等到真的想都想不起来,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剩下的,是不是更多的“敢于亮剑”呢?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都应当有自己可大可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其凝结成为一个共同的族群。其中恒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发挥着深层次的制约作用,不是一时的政治举措便能取代的。在“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中国社会,“孝”有着极为丰富的涵义,被认为是种种善行的源泉,是通往“民用和睦”或谓社会和谐的终南捷径。《论语》上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谓“仁”,无疑是中国道德体系中的核心观念,究其内容不外乎人对人的“爱”心。首先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培植“孝”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自私自利、我行我素,方可“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从而将善行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推展开来。因此,《礼记》上讲:“孝者,蓄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蓄。”其中大致的意思,是将社会成员顺应社会生活的应有之理,及其伦理方面的要求,广泛纳于孝的范畴。在《孝经》中可以看到,孝的涵义囊括了各个阶层的社会使命,从天子、诸侯临深履薄,担当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重任,直到庶民、百姓勤勤恳恳,履行照顾、赡养父母的家庭。可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孝是一种人生态度——每个人永远都是孩子,也许是对近在身边的父母,也许是对逝去的祖先,也许是对国家的奠基者,甚至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孝道只是告诉天下之人,所谓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汉,除了自己,他的肩膀上总是有所担当。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于是出于对善行的积极劝导和教化,在礼制中有很多维护孝道的仪节。譬如国人保留至今的“祭祀”传统,本质上并非出于鬼神迷信,而是出于“生则敬养,死则敬享”的理念,可以说是孝道从生者到逝者的延伸,是通过民众的生活方式培植这种基本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按照这种思路展开,古人在无数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了二十四孝,通过他们感天动地、超越常人的故事,力图给全民生动、精彩的教育。就像今天,我们用董存瑞弘扬勇敢,用焦裕禄弘扬奉公,用雷锋弘扬无私,有谁敢于指责他们不近人情呢?的确,他们超越了常人常情,但一个社会担忧的不是它的成员真的去愚孝,也不指望每个人都敢于舍身炸碉堡。而是不希望看到,在回答董存瑞是谁的时候,我们的后代自作聪明的答道:“哈哈,就是那个不要命炸碉堡的傻瓜蛋!”中国的社会,从不担心其成员缺少“智慧”,但正是愚孝的人弘扬了善行,炸碉堡的人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与我们一样,西方的基督教也主张“爱”心,不过他们讲的不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仁爱之心,而是“上帝爱世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于是通过一些列的宗教活动维系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正如《孟子》所讲:“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一种可大可久的价值观念,不是一时的热词,不可能没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根基。在基督教教义中衍生出来的“博爱”,令人想起我国墨学中的“兼爱”,而墨子同样主张以崇信鬼神治理天下。通过这些观念,显然不会产生孝道。随着近代以来基督教世界在全球取得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的孝道也同传统中国一样被颠覆。像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对“孝”的概念感到陌生,也就成为必然的历史现象。但基督教毕竟没有也不可能取代中国固有的文化,于是在人们感叹世风日下,或者在设法解决社会老龄化的时候,孝道还是被重新请出了山。它不可能仍是“孝治天下”时代的老面目,但可能是全新改编后的“新二十四孝”。不管开什么方、用什么药,不管用什么“治天下”,社会总是要治理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
新二十四孝没有或没能雕塑出新时代的孝行,供万世瞻仰,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若干琐事,体现对老年生活的关心、呵护。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精神赡养”,弘扬着孝的观念,与老年人立法一道,营造着老龄社会的福利。说到这里,想起《汉书》在记载匈奴野蛮风俗时,批评其“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如果我们真的去过这种没有孝道的生活,岂不可怕?汉初贾谊批评秦朝独任法制之失,称其民俗“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只知道拿自己的孩子娇,拼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却不知道关心、孝敬父母。以史为镜,看到了什么呢?孝道,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我想只要人们做到或哪怕常常想起其中的一部分,也就算实现了这个时代对孝道的理解。新二十四孝是说少了还是管多了,是不该管还是不可行,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无论孝道化作多少善行,其所源出的,只是培植中国社会的一颗孝心。总不能在“慈子嗜利”的经济社会中,任其萎落。
共 245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百善孝为先,中国是遵循孝道的国度。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尊老爱幼是国之传统,是千年文化延续的根本。作者对比中外信仰、理念的不同,根据新旧二十四孝的发行及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解说孝道必须传承、发扬下去的缘由,并付诸于行动,让人真切认识“孝”的含义,感知孝在个人的人生修养、品性道德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引经典据,论据充足、丰腴,令人信服,推荐!【:冰煌雪舞】
1楼文友:201 - 21: 0:16 百善孝为先,不孝子孙可耻。作者追溯我国关于孝道的文化与纲纪,针对现实表达看法与感受,让人敬服,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楼文友:201 - 11:52:48 是啊,孝道就是日常的生活理念,根植于人类的天性,由此成为儒家社会立教的根基,在深处维系着中国社会。别人的宝贝不容易学到,自己的传家宝丢掉不难。对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应当自觉的传承。
欣康什么时候吃比较好
鲁南欣康睡前可以吃吗
欣康什么时间服用好
类风湿应该注意哪些发烧膝关节疼
老人骨质疏松食谱
- 06月21日游戏稀罕事德国牧羊犬产崽长象鼻位置
- 06月21日游戏科莫多巨蜥有毒吗科莫多巨蜥是有毒的蜥蜴位置
- 06月21日游戏秋田犬为什么那么贵该犬有非凡的勇气位置
- 06月21日游戏研究表明狗狗的表情是有目的卖萌只为讨你欢位置
- 06月21日游戏科学洗澡京巴正确洗澡全攻略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卡犬怎么梳毛需要什么工具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卡和史宾格的区别可卡犬耳朵较长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以给阿拉斯加犬吃水果吗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以用强生沐浴露给古代牧羊犬洗澡吗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以喂养京巴狗的食物都有哪些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卡犬价格多少英国可卡犬价格不同地区价格位置
- 06月20日游戏可卡犬也会坐吗位置